德国录像艺术40年:第一部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4日 15:54 当代艺术与投资

  无论何种电子数据的载体,其寿命都是有限的。这给博物馆和类似收藏机构抛出了一个两难的问题:录像带也好,其他形式的媒介也好,它们所储存的影像信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减损,只剩下屏幕上的“白噪音”(white noise)。此外更为可怕的是数据资料的荡然无存。今天,艺术家以录像带、录像装置或录像放映等方式创作和记录已成为常例,使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紧迫和值得注意。当然,关于录像艺术的经典概念是什么的问题早已无关紧要,但究竟是什么让这一媒介如此成功?这仍有待我们去研究和关注。

  基于以上原因,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发起的“德国录像艺术四十年:数字遗产”项目(40yearsvideoart.de: Digital Heritage),将录像艺术这一20世纪最富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视作某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关注其保存、维护和推进等方方面面。项目在协调及展示上都相当复杂,其执行由五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博物馆共同完成,这在相关领域还是首例。其中,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和K21 (Kunstsammlung Nordrhein-Westfalen Düsseldorf)全程负责,不莱梅美术馆Kunsthalle Bremen, Lenbachhaus Munich, and the Museum der bildenden Künste Leipzig。三家机构配合协助。

  在两年多的时间中,这一项目可谓成果卓著:2005年7月,在杜塞尔多夫的Kunstsammlung NRW成功地举办了相关研讨会。在原始材料的调查、拷贝的比较和选择、及以高质量数字格式更新所有存储内容上,也有不小进展。此外,对历史录像文献进行数字修复的模式也有突破。这样,无论是对录像艺术的某件特定作品,或其总体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和讨论,都有了可视的材料作为坚实的基础。新的研究成果计划将在项目的第二阶段发布。

  2004年夏天,Dieter Daniels, Rudolf Frieling, Susanne Gaensheimer, Søren Grammel, Wulf Herzogenrath, Nan Hoover, Doris Krystof等人集体编纂了一套示范性的作品选集,包括1963年至今的59件既有历史性又具当下感的作品,力求呈现四十年来录像艺术发展的全貌。这个初步的回顾性的选集还将以档案的形式在参与该项目的五家美术馆巡回并展览,而每家机构都以自己的观点来扩展、丰富和进一步诠释了这部分档存。不同地点的展出有不同侧重:在不莱梅,展览集中于1960年代的部分;在杜塞尔多夫则集中于1980年代;而截止到2006 年的录像艺术的最新状况主要在慕尼黑的展览上得到体现;莱比锡的展览涵括了前民主德国的录像创作,在卡尔斯鲁厄展出的则是ZKM的现有收藏及其在作品修复上的成果。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上述实践为这一领域的各个归口单位展开多层次的协作创造了平台,亦使进一步探讨录像艺术在历史上的和今天的展示条件成为可能。

  在联邦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下,项目还有两本出版物面世: Rudolf Frieling和 Wulf Herzogenrath编纂、Hatje Cantz Verlag出版了一本内容全面印刷精美的画册,并将其中所有作品的节选收录在一张DVD光盘中。同期出版的另一张研究参考光盘则包括了所有作品的完整版本,鉴于版权方面的原因,这部分资料目前只供研究机构教学科研使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