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打造国际摄影展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6日 09:42 新华网
新华社山西平遥9月23日电题:打造国际摄影展品牌
新华社记者刘翔霄、魏飚
又一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山西平遥热闹举行。平遥这座有27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古城渐成国际摄影艺术展舞台的品牌。
视觉对话
“经过11年不懈努力,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不仅见证了世界摄影影像美学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并以加倍的自信,为世界摄影美学勾勒出一幅发展蓝图。”台湾著名摄影人庄灵说。
6.4公里长的平遥古城墙,完好地围护着一个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发展历史的“活样本”。古城内2平方公里土地上,纵横交错着100多条大街小巷。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平遥创办中国国际图片展示交易盛会—“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记者从组委会方面了解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举办11年来,参观展览总人数超过170万人,参会中外摄影家约两万人,各种流派风格的图片12万多幅。平遥国际摄影展图片还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精品巡展。
“平遥十年在国际摄影界甚至中国摄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它开启了华人摄影视野和国际影像艺术的联结。”台湾著名摄影人钟永和说,今年平遥摄影展主题为“瞬间·永恒”,具有开创更广阔的国际影像视野的深远意义。
钟永和认为,大展就是一场视觉对话,不仅是策展人与拍照者之间的交流,更是策展人与观众、拍照者与观众的思想传递。在众多摄影人看来,得益于此,才使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得以具备不断反省、不断前进的动力。
注入新元素
11年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不断注入时代新元素的过程中成长,多元的艺术表现、百花齐放的专业成果,引起国际摄影界广泛注意。
主题是大展的灵魂,近年来,平遥坚持“一年一主题、年年创新意”的思路,高起点定位,高标准策划创意,为摄影大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
平遥县委书记李非忠说:“只有保持国际性,大展才具有生命力。”大展注重构架起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平台,包括有国际摄影大师及其摄影作品、国际知名公司的参与,有国际认可的活动。特别是紧跟国际摄影艺术的发展潮流,瞄准和看准国际国内艺术市场。
在平遥古城柴油机厂展区,一座数十米高的原铸造车间被改造成为摄影图片展区。作为今年最大展场,柴油机展区已规划为摄影文化创意基地,未来两年将建成后工业文明游览基地、永久性国际影展基地、国际摄影培训基地和图片集散交易基地。
一些废弃的工厂也变成摄影者的乐园。总投资3亿元的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印象平遥”成功落户平遥,将填补我国北方大型实景演出的空白。古城的老场所与世界上年轻有力的新艺术之一的摄影术之间,形成辉映对比与有机融合。
“平遥摄影大展在前进,成为全球‘中国热’中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国际文化活动。”乌克兰当代摄影协会创立者、11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策展人米沙·佩登说。
发展空间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不缺乏好的照片,但展览本身却存在进步空间。
庄灵回忆首次受邀参展的情形,当时他带来自己的系列作品“文人父亲”。他的作品与所有受邀参展摄影家的作品一起,被斜靠在古城内老建筑的古旧木桌、茶几、有靠背的椅子或窗台上。
“绝大部分照片欠缺起码的照明,甚至连便于观众欣赏回旋的空间都没有。”庄灵说。
10年后,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展区不仅有了大扩充,空间的设计和利用更是令人称绝。
“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发展初级阶段,我们可以用参展国家的数量、摄影家的人数、外国图片在展览中所占比例来说明大展的国际化,但要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只罗列一些简单的数字,而应该从艺术水平、图片布展、文化活动等多方面来体现国际化。”平遥县长卫明喜说。
在卫明喜看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需要完善大展策展人制度,邀请一批具有国际眼光和丰富展览经验的艺术家加盟,在主题定位、内容策划、表现形式等方面按国际规范操作,与国际惯例接轨。
第11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将于25日结束,不少知名西方摄影经纪人、艺术评论者在古城内各个角落,细细寻找具中国文化内涵的影像作品。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知名度在不断提升,成为古城的一张靓丽名片。
新华社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