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宝莱坞之外的印度电影实践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8日 09:32 东方早报
“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影展及相关思想对话是今年“西天中土”民间文化交流计划在年底的最后一个重要活动。从11月25日到12月25日,“你不属于”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昆明四地接力,以30多部印度独立电影,几十场思想对话,将宝莱坞之外的印度电影实践带给中国观众。上海站活动时间为12月3日至11日。
不缺人气和思想碰撞
“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的策展人是印度学者、电影人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他首先把这次影展和对话称为“一个移动、流动的电影节”。30多部印度独立电影,10多场在高校、图书馆、美术馆举行的思想对话,还有一本出版物《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所有这些努力,用阿希什的话说,就是破除中印两国知识分子、普通人在文化上的交流困境。
“你不属于”此次带给中国观众的独立电影共有三类:实验影像,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还有录像艺术及其他独立实验;纪录片观察现实生活、新都市文化以及传统家庭;讲述故事,但又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叙事,有对整个讲故事的技巧和讲故事概念本身进行的反思。
阿希什说:“不仅是展示素材,展示印度电影界本身,同时也积极参与到公共生活。是对印度电影界、整个印度文化的反思,要把这些东西展示到观众面前。”所以这里没有传统观念中的宝莱坞电影。
当30多部非常小众的印度独立电影来到中国的时候,阿希什是有担心的,“面对一个对印度电影毫无兴趣的中国观众群体,可能是一个完全不会奏效的活动。”但无论是北京站,还是正在举行的上海站,唯一不缺的就是人气和思想碰撞。
中印文化缺乏共通话语
这是一种遗憾。当今的印度离我们既近又远,除了被西方传媒渲染的新兴经济的龙象之争和模糊偏见之外,印度不在一般国人的视野之内。20世纪以来,中印知识分子很少进行交流,“任何探讨似乎都不像经济学家或者科学家之间的探讨,能够非常简单,有共通的一套做法、话语等。”阿希什说。中印之间的密切交流可以上溯到一千多年前甚至更早,但在当代,尽管印度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在中国小群体内非常知名,但两国还是没有建立起有效、显著的文化对话。
12月3日在复旦大学的演讲中,阿希什就反问,在这个区域为什么不存在显著而有成效的对话,它们之间可能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任何一种文化都会面临一种障碍。比如说现在讲印度和中国都是古老的文明和文化,可以上溯好几千年,两国的古老程度相仿。这种文化对于我们的生活、讨论,有一种不可穿透的感觉。但如果它仅仅是在一种受到保护的空间当中存活下来,会失去生命力。只有它能够在街头,能够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存活,那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所以,任何所谓古老的东西,它的特质就是要完全被整合到现代当中。” 阿希什说,“我们试图在中国和印度知识分子、知识界、艺术界还有电影界以及他们身后的机构之间建立起一些连接。”
作为中国近邻与久远的故交,印度早就应该被中国关注。但与印度交流,中国需要深切思考印度,亲近印度是为了自明。
◎ 关于“西天中土”
“西天中土”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交流计划,由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和汉雅轩发起,梦周文教基金会资助研究,从学术思想和当代艺术两个角度去亲近印度,进行视觉文化和亚洲现代性的文化比较。
已经和正在举行的活动包括“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2010)、“时·地·戏:印中当代艺术展”(2010)、“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暨印中电影与社会思想对话”(2011),SAME-SAME孟买-上海城市研究(2011),“艺术家特派”(2011),以及一系列十几种相关书籍的出版等。活动的形式、领域和纵深正在持续地拓展和延伸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