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翻阅深圳影像30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8日 11:05 深圳商报





深圳商报(微博)记者 梁 瑛
从“边境卖菜”到“工棚里的婚礼”,从“中国首次土地拍卖”到“深圳地铁建设”,从“8·5大爆炸”到“万人招聘会”,一幅幅照片用影像记录了深圳走过的30年。1月17日,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摄影学会、深圳美术馆共同承办,深圳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后援支持的“深圳摄影学会成立30周年精品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展,来自深圳的71位摄影师拍摄的120余件代表作同台呈献,为观众带来一次穿越时空之旅。
深圳摄影学会成立于1981年3月3日,尽管名为“深圳摄影学会成立30周年精品展”,事实上,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时间跨度却远远不止30年,从何煌友1973的作品《讲家史》到施平2011年的作品《深圳又长高了》,时间跨过了近半个世纪。展览分为“1970~1978:一个时代一个摄影师”、“1981~1990:影像升腾 蓄势待发”、“1991~2000:厚积薄发 空前活跃”、“2001~2011:读图时代 走向世界”四个部分,以时间顺序回顾深圳摄影学会30年的发展之路,展示深圳摄影师历年来的优秀作品。
用摄影诉说往事
改革开放以前的宝安县,只有一个专业摄影师,就是在县文化馆的何煌友。几十年间,何煌友用镜头记录了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见证了深圳摄影界走过的艰巨而辉煌的道路。据说,成立之初的深圳摄影学会装备简陋、力量薄弱,作为会长,何煌友带领着一批充满干劲、斗志昂扬的年轻人,克服各种困难,探索出一条自力更生、以文养文的道路。
30年的时间,深圳摄影学会通过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摄影培训、采风创作和举办展览、影赛等活动,使深圳摄影人才队伍蓬勃壮大,深圳摄影创作空前活跃,同时也成绩斐然:会长何煌友被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授予“杰出贡献荣衔”、“银质奖牌”和“E-FIAP奖牌”;学会主办创刊的《现代摄影》杂志成为独立于主流摄影媒体的一本“前卫摄影启蒙读物”,受到各地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关注;1984年周顺斌的作品《升》首获全国影展金牌之后,杨晓蔚、廖俊鸿先后凭借作品《构成》、《清洁家园》再次为深圳摘得全国影展桂冠;孙成毅、王琛、贺建华相继为深圳捧回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纪实摄影家杨延康、张新民以平民视角、长期关注的专题摄影《藏传佛教》、《包围城市》赢得“沙飞摄影奖”殊荣;新闻摄影人余海波、赵青以他们敏锐的观察、独特的表现力收获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威望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艺术类二等奖和一般新闻类银牌奖,赢得业内的尊重;难能可贵的是“深圳新生代”摄影师黄京的摄影作品《视觉的纯粹》,以青年人特有的锐利触角与前卫意识,获得徕卡摄影奖评委的青睐,夺得2011徕卡最佳新人奖。这些辉煌的战果今天都悬挂在深圳美术馆的展厅里,静静地诉说着深圳摄影人走过的道路。
陌生而又新奇的深圳
本次展览按照时间顺序分成四个部分,分别展现了深圳摄影走过的不同阶段。第一部分展示的是深圳摄影元老何煌友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的深圳影像,那个时代的深圳,对于大多数深圳人来说,是陌生的,也是新奇的,而对比今天的深圳,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1981年至1990年的这十年,特区建设一日千里,为深圳摄影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此时的深圳摄影作品,多以强调特区建设成就、建设者风采为主要内容。周顺斌的《升》、钟国华的《升腾的特区》、孙成毅的《蓝天的诗行》、何煌友的《春雷》等作品,是这一时期深圳摄影创作的典型代表,这种把视觉新奇、形式新颖的美感和全国人民关注的特区题材融为一体的摄影作品,引起全国摄影界的瞩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深圳摄影学会主办创刊的《现代摄影》杂志出版发行。这本由著名学者李媚主编的摄影杂志,以先锋媒体的姿态,积极传播西方摄影理念,倡导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在中国当代摄影的起步时期,发挥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在《现代摄影》的影响下,深圳摄影群体多次引领业界风气之先,创造了深圳摄影现象。
上世纪90年代,沙龙艺术摄影的风气盛极一时,深圳影友强调光影效果、讲究构图、制作精良的摄影作品频频在国家级和国际沙龙摄影展览中获奖。而随着一批注重人文精神的摄影人逐渐扎根深圳,人们对影像的认识渐渐发生了变化,摄影作品的人文含量不断增加。他们用历史的眼光、社会学的角度,运用摄影的纪实手法,坚持长期关注的影像纪实活动。出现了日后产生全国重要影响的杨延康《藏传佛教》、张新民《包围城市》等系列作品,成为中国纪实摄影的先行者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纪实摄影家,使深圳的纪实摄影成为漂移出深圳摄影学会创作主流以外的独树一帜的摄影队伍。今天回过头来再看这些摄影作品,每一张图片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摄影故事。
这里有你我的影子
进入21世纪,随着数码摄影器材的普及,深圳自发性群众摄影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有数字显示,深圳目前共有大小摄影社团60多个,会员超过一万人,这支庞大的队伍形成了深圳摄影创作的一支非专业新生力军。沙龙艺术摄影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大众化娱乐型的文化艺术形式;新闻纪实摄影开始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2005年诞生于深圳的“华赛”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成为中国新闻摄影界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进一步推动了新闻纪实摄影的繁荣发展;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商业广告摄影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另一些更为抽象、更具个人风格、表达个人观点的摄影门类观念摄影也在悄然兴起。
同时,关注深圳本土的摄影赛事也发展起来,如连续举办5年的“吾城吾乡”摄影年展,引导摄影师的镜头更多地关注城市的变化,身边的故事,为深圳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城市影像档案。
正如著名作家、影视制作人邓康延在展览前言中所说:“我们要为城中记录者致敬,为被记录者和观摩者致敬,它展示的是一个城市的影集,不论原住民、新移民或旅行者,深度翻阅都会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有关时间和人间的传说,有幸我们也是传说的一部分。”观看这些精彩的摄影作品,观众不仅为深圳摄影师独特的视角、精湛的技术和出色的画面折服,更重要的是,作品中的内容与每一个观众息息相关,可以说“深圳摄影学会成立30周年精品展”亦是每一位深圳建设者、深圳市民的30年回忆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