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眼中的春运面孔长什么样

2017年01月26日 00:5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编者按]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了,今年有近三十亿的春运大军来袭。我们每个人都是春运的主角,火车就是舞台,这场戏没被有刻意安排,开放的空间让一切的活动都展示在别人的眼皮底下,各种睡姿、坐姿都是不经意的自然状态。列车上的人虽然不断在变,但那些表情仿佛是永恒的,或许也能映照出某一瞬间的你。不如跟随小编的步伐,看艺术家眼中的春运面孔长什么样?

  春运大军的千姿百态

  不同的艺术家对春运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纪实摄影师眼中的春运最为直观和客观,他们常靠直觉和经验进行抓拍,摄影师王福春就是一个好的例证。在王福春眼中,火车是临时的大家庭,是流动的小社会,它浓缩了人生百态。他曾“庆幸自已选对铁路这一行,与铁路结缘。因对铁路的热爱,坚持30多年拍摄铁轨上奔腾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动车高铁。记录绿皮车,蓝皮车,红皮车,白皮车的演变。是中国人的变化,铁路的变化,也是国家的变化。”

王福春 《火车上的中国人》 摄影作品王福春 《火车上的中国人》 摄影作品

  从王福春的作品中能看到很多令人怀念的事情,比如这张拍摄于1986年的照片,记录了从哈尔滨开往北京的18次特快列车上第一次出现电视机,全车厢的人都抬头聚精会神地看电视。

王福春 《火车上的中国人》 摄影作品王福春 《火车上的中国人》 摄影作品

  说到看电视这事,还有一个不能忘却的照片,这张照片记录了1997年从牡丹江开往长汀的列车上,列车员举“放像车厢牌”走过,那时电视机还没普及,增加铁路收入而专设放像车厢。

王福春 《火车上的中国人》 摄影作品1995年春节,广州火车站发出的棚车王福春 《火车上的中国人》 摄影作品1995年春节,广州火车站发出的棚车

  同时,这一年是中国铁路客运史上特别值得记忆的一年。从那年的春运开始,铁路取消了用“闷罐子车”(也叫棚代客车)运载旅客的历史。“闷罐子车”这种做法可以追溯到解放前,将用于装货物、牲畜的棚车用来运送旅客,棚车上无厕所、无水、无窗户,这是迫不得已的做法。

王福春 《火车上的中国人》 摄影作品王福春 《火车上的中国人》 摄影作品

  最令他难以忘却的是在开往南宁的火车上,一个满身汗泥的小孩倚在车门头,站着就睡着了。他说:“我看着这小女孩足足有五六分钟,我不能给她什么帮助,心里面十分难受和自责。就在快门释放的一瞬间,我的心被刺痛了,忆起了自己苦难的童年……”

  此外,王福春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人面对春运早就使出了“洪荒之力”,为了早到一个栖身之所,更使出了中国功夫。如下面这些照片上的乘客:

王福春 《火车上的中国人》 摄影作品王福春 《火车上的中国人》 摄影作品

  1995年,从武汉开往长沙的列车上,车厢太拥挤了,一位光膀子的男子竟然躺在了硬座座椅靠背上,为防止自己摔倒,他不得不用手抓住上面的行李架。

王福春 《火车上的中国人》 摄影作品王福春 《火车上的中国人》 摄影作品

  与王福春作品风格相似的无锡业余摄影师钱海峰,凭借彩色摄影作品《绿皮火车》获得2015年连州国际摄影节“刺点奖”的年度大奖。获奖后,有文章质疑他和王福春的作品“撞脸”,钱海峰是这样回答的:“王福春的作品曾带给他的震撼和灵感,从王福春的作品中感受到“火车”已经不是火车了,不再单纯地只是交通工具,它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充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钱海峰 摄影作品钱海峰 摄影作品
钱海峰2015年1月27日,阿尔山至白城4346次列车上钱海峰2015年1月27日,阿尔山至白城4346次列车上

  那么,问题来了,钱海峰《绿皮火车》与《火车上的中国人》“撞脸”了吗?别看王福春最早的火车影像也是以绿皮火车为舞台,但是,它们一致扣的是发展主题,合的是时代节拍。虽然受到王福春的启发,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他是草根阶层,以平视的观察角度和心态,去感受、记录、表达,他的作品多了一份温情。

  春运人潮汹涌的壮观场景

高小华《赶火车》油画450x140cm 1981年高小华《赶火车》油画450x140cm 1981年
局部局部

  春运拥挤场景年年都在上演,买到票后,上火车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高小华的毕业创作《赶火车》就是以此为题。高小华用一个连续情节中的一个镜头,真实地再现了80年代中国众人赶火车的场景,此画因时代特征明显而被中国美术界称为油画中的“清明上河图”。他从火车这个窗口的切入点进行写实,以此来真实记录当时的中国社会,感受时代的脉搏,思考中国的现状。

局部局部

  高小华在自述文章《回忆、自省与批评》中反思说:“没有比赶火车的时刻更能了解中国人、中国社会了。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人们来自各民族、各阶层,南迁北返,送故迎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生百态几乎融于此一刻——那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缩影”。

刘嘉楠《春节》系列 摄影作品刘嘉楠《春节》系列 摄影作品

  刘嘉楠试图通过时尚性感的手法来另类演绎春运拥挤场面,向春节致敬。这组以春运为主题拍摄的性感大片在网络上累计超过5亿的点击和浏览,并引起了巨大争议。

方谦华 拍摄方谦华 拍摄

  春运拥挤的人群也有令人感动的时候。2008年,广州火车站一乘客晕倒,众人合力帮忙。

王宏剑《阳关三叠》油画 180x200cm 1998-1999年王宏剑《阳关三叠》油画 180x200cm 1998-1999年

  春运除了上面介绍之外,春运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群——民工潮。上图为清华美院教授王宏剑的代表作《阳关三叠》,画作反映了西部大开发具有时代印记的民工潮现象。“阳关三叠”是画家借用唐诗的题目喻意现代人远征西北的壮举。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的主题性创作相比,每个人物所占画面小得多;其二,他们的身份是小人物。他们再怎么急迫,再怎么蠢蠢欲动和满腔热血,他们都得在露天的寒冷的广场上规规矩矩等待列车的到来。虽然“阳关”(西部)有他们无尽的用武之地,但他们个人的力量在此刻又显得多少的渺小。画中静止的景象随着到来列车的汽笛响起瞬间就将消失,人们将如潮水涌向列车。

  春运默默坚守岗位的人们

  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人,我们在过年,他们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了给他人提供一个圆满的春节,默默舍弃休息的机会。他们是列车员、物流员工、警察……他们牺牲了小家,幸福了“大家”。

2007年2月3日,浙江宁波至阜阳的5032次列车上,女便衣警察朱颖在审讯盗窃嫌疑人。吴芳摄2007年2月3日,浙江宁波至阜阳的5032次列车上,女便衣警察朱颖在审讯盗窃嫌疑人。吴芳摄
李冬《2008春运·广州抗雪》系列组画之一 水墨 李冬《2008春运·广州抗雪》系列组画之一 水墨 
环卫工人环卫工人

  春运这场大规模的、季节性的、全民参与、没有事先的编排的行为艺术,只要中国人春节返乡情结还在,春运将永不落幕,所以有时间就常回家看看吧。

  来源:雅昌艺术网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