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拍摄的晚清建筑与景观

2017年03月06日 11:2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北京颐和园万寿山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外国的传教士、探险家、摄影师和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纷纷来到中国进行考察,留下了许多考察记录或专著。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就是其中的一位。

  恩斯特?柏石曼于1891年至1896年在柏林夏洛滕堡工业大学攻读建筑学。毕业后,他参加政府公职人员预备期服务,此后,通过国家考试,进入建筑管理部门任政府建筑工程师。1902年至1904年,他首次途经印度来到中国,访问了天津、北京和青岛等地。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尤其是中国的传统筑引起了柏石曼浓厚的兴趣,产生了系统考察中国古建筑的设想。回国之后,在向德意志帝国议会提交的备忘录中,他介绍了中国建筑及其文化背景的特点,提出了一个全面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考察计划。他强调这一专题考察对于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为此,他从政府申请到一笔专项研究资金。

  河北承德外八庙之普乐寺

  1906年到1909年,柏石曼以德国驻北京公使馆官方科学顾问的身份,从北京出发,游历了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十几个省。在历时四年的考察中,他行程数万里,拍下了数千张中国传统建筑和景观的照片。他还根据考察所获得的资料,连续出版了论述中国建筑的系列专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柏石曼到军中服役,退役之后,又继续投入学术研究活动。1923年,他在柏林出版了图文专集《中国建筑和景观》,通过两百多幅精美图片,展现了我国晚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及自然与人文景观。

  陕西西安大雁塔

  作为一个有着专业背景的德国建筑学家,柏石曼知道,在德国乃至在整个欧洲的历史发展中,各个时期留下了风格多样的建筑,既有雄浑庄严的罗马式,也有高耸瘦削的哥特式,还有清新明快的巴罗克式和华丽精巧的洛可可式,等等。然而,在华夏大地上,柏石曼的目光却被古老东方民族的传统建筑和景观深深吸引。他这样写道:“为何在看到中国建筑时从我们的灵魂中会升腾起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感觉?因为我们不仅为看到众多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自然的统一,以及自己成为建筑与风景这个画面中的一部分而感到愉悦,而且我们还感觉到那些建筑本身,甚至连同它们的装饰物,都在某种程度上注入了一种鲜活的灵魂。”

  陕西西安城北门

  柏石曼清楚地知道,德国大诗人歌德之所以在罗马大教堂的廊柱内散步时,会深切地感到音乐的旋律,就是因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当柏石曼在看到中国建筑时会觉得“注入了一种鲜活的灵魂”,“灵魂中会升腾起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感觉”,这与歌德显然是“英雄所见略同”。的确,建筑物中的主题与形象、统一与均衡、对比与调和、韵律与节奏、重复与变化、色彩与色调等建筑艺术法则,与音乐创作艺术法则两者在审美追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类似与关联。

  湖南衡山南岳庙

  柏石曼确信,建筑也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传统理念和文化的外现。他看到,中国古建筑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特质,体现着顺应自然,营造协调与融合的外部环境,实现天时、地利、人和,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至善境界的传统理念。这一理念也是中华民族宇宙观、价值观的真实再现,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浑然一体,丝丝相扣。他从那些古建筑外在的庄严氛围中,强烈地感受到华夏民族对中和、平易、内敛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他惊叹许多建筑都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和中华民族独具的的艺术特色,整体结构交织着人工与天趣、端庄与含蓄、精致与典雅、古朴与浪漫的韵味。

  万里长城

  柏石曼认为:“探求文化根源,尤其是宗教意蕴,是领悟中国建筑思想的关键。”只有将中国传统哲学和宗教思想与建筑艺术形式完美结合,才能读懂那些内涵丰富的建筑作品。他深知,中国的古建筑不仅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创造了不同文化特色的建筑。聚焦华夏大地上蜿蜒的长城、雄伟的宫殿、肃穆的寺庙、挺拔的佛塔、庄重的牌坊、严整的宗祠、玲珑的园林以及阴森的陵墓,这些古老建筑的漫长经历,让柏石曼看到了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并领悟到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北京前门

  柏石曼还注意到,中国古建筑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与欧洲古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不论何种风格的欧洲古建筑,通常都能让人一目了然。而中国庭院式组群布局的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和皇家园林等,一般都是通过单体构成庭院,再由庭院组成建筑群,给人一种绵亘无垠的感觉。就像一幅山水画长卷,需要逐段逐段次第展开,方可全部看到其精妙之处。柏石曼镜头下那些形态各异的中国古建筑,都以其独特的形式,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广东广州神农庙

  在游历考察中,柏石曼面对大江南北的民居、宫殿、陵墓、桥梁、园林、祭坛、庙宇、祠堂、佛寺、佛塔、牌坊以及军事防御体系等各种类型的中国古建筑,他一点都不吝惜当时还比较稀缺的胶卷,凡是吸引他眼球的,都被悉数摄入镜头。在柏石曼的《中国建筑和景观》中,两百多幅老照片包括直隶(今河北)50幅,山东17幅,山西26幅,陕西17幅,四川76幅,湖北4幅,湖南17幅,广西16幅,广东18幅,福建12幅,江苏3幅,浙江31幅。这些珍贵的镜头,使我们有幸目睹20世纪初的北京颐和园、承德外八庙、泰山南天门、山西五台山、西安大雁塔、四川峨眉山、宜昌龙王洞、衡山南岳庙、桂林七星洞、广州白云山、福州涌泉寺、浙江普陀山等许多令我们耳熟能详的风景名胜。

  福建福州码头

  凭着一双深沉睿智、探寻新奇的目光,柏石曼以德国人固有的严谨与细致,全面考察了所到之处中国各类古建筑与周围景观的依存关系。他在拍摄照片的同时,还仔细丈量尺寸、记录数据,为许多今天已经消失的名胜古迹做了大量的测绘图。他还用精确的测绘图对各种建筑类型加以直观描述,并引用刻在建筑物上的匾额和楹联,通过解读相关的历史背景,对其蕴含的哲学、宗教和文化涵义进行了生动的叙述和阐释。

   浙江杭州西湖

  上世纪30年代,柏石曼再次来到中国,并对部分名胜古迹做了飞行航拍。本打算对中国的古建筑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他的计划被搁浅。1940年,他任教于柏林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1945年以后,一直担任汉堡大学汉学系教授。1949年4月30日,柏石曼在德国下萨克森州的巴特皮尔蒙特去世,他的学术遗产现收藏于科隆大学档案馆。

  浙江普陀山法雨寺主殿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山东泰山石阶

  山西五台山舍利塔

  四川都江堰安澜索桥和二王庙

  四川广元千佛崖

  四川雅安家族墓地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