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摄影作品的韵味

2017年09月07日 14:1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入秋了,在屋里静静的翻一本摄影集《荒野之歌: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精选》(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收录了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获奖的十位摄影师、近两百幅作品。都很好看。

  比如这张《晶莹的羽毛》:

  如何理解摄影作品的韵味?像我这类并不专业的读者,看不大出一副照片是通过怎样的技巧拍摄,又是如何在后期的暗房中被生产出来。但这并没有剥夺我们这类纯文科生的乐趣。我的方法很简单。第一,凭借直觉,感受照片扑面而来的气息,是单纯的美,还是事实的呈现?是色彩还是构图打动了我?作者的意图是显而易见,还是深深隐藏?等等。第二,如果我超喜欢一张照片,我会特意去查看作者是谁?何时何地被拍摄?有无幕后故事?是偶然的抓拍还是艰苦的蹲点守候?作者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照片?第三,关注后续和周边。这张照片有什么反响?有没有类似的摄影作品或是绘画?我是通过摄影书籍看的复制品,还是艺术馆看的原件?等等。

  这种隔靴搔痒倒也颇有些乐趣。

  书里的十位摄影家中,凭借直觉,一下子打动我的就是上面那幅《晶莹的羽毛》的作者樊尚·米尼耶(Vincent Munier)。无他,这种纯粹但灵动非凡的白色让我很舒服。

  再看他这幅著名的《鹤舞》,这幅体现了日本绘画美学的作品,的确是在日本北海道拍摄的,鹤舞不难拍,去网络上一搜到处都是,鹤怎么舞都美。但难得的是,他还拍到了漫天飞舞的雪,灰色但并不阴郁的背景,使得整幅作品的色彩很和谐,又充满灵动。

  我于是想起来了,这位樊尚·米尼耶,曾经被从英文的读法翻译成文森特·米尼耶,我曾在另一本《生命之灵: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50年精选》(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中看到过他的作品。当时我就对这位号称“喜欢极简艺术和俳句”的摄影师十分着迷。尽管他的美学主张并不都是来自东方艺术,我也无意非要将他和东方美学去挂钩。但毕竟,就摄影作品来说,能够令人体会到这种东方古典韵味的摄影作品委实不多。

  他的这张《雪鸮》是我最喜欢的,在这极静中,仿佛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这只动物俨然人化,似禅师,似侠客,又似隐者,眯眯眼还巨萌,令人产生一种敬畏、冲淡、童趣夹杂在一起的奇特感受。

当然会想起郎静山了。樊尚与郎静山两位的作品,有些乍看还挺像。比如,郎静山也拍过仙鹤:当然会想起郎静山了。樊尚与郎静山两位的作品,有些乍看还挺像。比如,郎静山也拍过仙鹤:
与上面的鹤舞略有些相似,但终归还是韵味不同。再来比较下面两幅:与上面的鹤舞略有些相似,但终归还是韵味不同。再来比较下面两幅:

  这两张的构图、色彩和趣味,乍看是颇有些相似的,而且两幅摄影看上去都像中国画。不过我们还是能一眼分辨出,前者是樊尚的摄影《天鹅研究》,后者则是郎静山的集锦摄影《甘拜下风》。樊尚的作品里,因为雪紧贴树枝的缘故,使得树枝太像用毛笔绘画技法画上去的。

  我的这本《摄影大师郎静山》(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年版)是摄影家好友送我的礼物,我已经翻了不知道多少遍了。看郎静山,就像看古代文人画,确实耐看。这本书虽然也是摄影集,但并没有使用铜版纸,我猜测可能是因为郎静山使用纸底摄影技巧,意在让照片产生水粉的意境,而铜版纸太精美,反而不易传达这种朴素的美感。郎静山的作品,众所周知,是组合起来而非抓拍的,靠的是中国美术素养的积累和暗房的功夫。例如下面这“两幅”作品:

  这是郎静山离开大陆后,于1951年创作的《烟波摇艇》。一对比大家就能发现,上面两幅的素材是一样的,但后面一副又多了一重山峦,芦苇也茂密了些。没错,这里的山是黄山,摇艇是在香港海面所拍,而芦苇则是在台北所拍。

  不管怎样,郎静山确实通过黑白的和谐、白色与无色,营造出了一种近似文人画传统的美感。于是想起马远。

(雪滩双鹭图)(雪滩双鹭图)

  无色也是一种颜色。“马一角、夏半边”,如今刻意说起来,反倒显得俗了。但这种意在言外的洁净,或是纯粹空无之境的体验,确实是百看不厌的。即使是在西洋绘画里,白色的使用也会让我感到相似的亲近。《善变的色彩:颜色小史》(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用简短的对话,串起了西方文化史里色彩的变迁,文字相当简洁。其中,引用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画家阿尔·塔德玛的作品《疑问》,就是一种光线的亮白色,使我对罗马时代早期穿白色衣服的风俗感到一种“普世般的纯洁”。

  来源:大白公馆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郎静山摄影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