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不堪的分类:漫说纪实摄影

2018年01月24日 09:1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纪实摄影”这个话题源远流长,争议太多。本文试图简单梳理纪实摄影这一门类的发展变化。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式纪实摄影的落后面貌。转载本文或者引用本文内容用于其它地方,请联系作者:fox_ho,申请加入“头撞影墙读者群”也请联系作者。

  “纪实摄影”这个词无疑是混乱不堪的分类所导致的严重后遗症之一。

  纪实摄影作为分类在中国特别受到青睐。目前在国内的多数摄影赛事上,纪实摄影一直是最重要的项目,而且还诞生了几个以“纪实摄影”作为特定名称的摄影比赛,如“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徐肖冰杯纪实摄影展”。国内甚至还有人把国外的尤金·斯密斯摄影基金翻译为“纪实摄影奖”,这个所谓纪实摄影实际上是人道主义摄影(Humanistic Photography )——国内著名的摄影师卢广先生曾经获得过这个奖项——可见国人是多么溺爱“纪实摄影”这个词。

尤金·斯密斯《水俣》尤金·斯密斯《水俣》

  “纪实摄影”这个词的出处是尤金·阿杰在自己工作室门口写的一句话:“documents pour artists”(在中国通常翻译成“为艺术家而纪实”),尤金·阿杰因此被某些人尊为“纪实摄影鼻祖”。但是documents这个词本意并非是“纪实”,而是文件、文献、文档、证件。Documentary Photography一词由中国摄影界前辈林少忠先生在八十年代首先参与翻译到中国。林先生还跟撰写《世界摄影史》的罗森布拉姆(Naomi Rosenblum)进行过深入交流,最后确定把Documentary Photography翻译成“纪实摄影”。事实上,罗森布拉姆在《世界摄影史》一书里清晰地表明了Documentary一词的“记录”、“文献”、“报道”意味。我们看此书涉及纪实摄影的目录:《纪实摄影:风光和建筑》、《纪实摄影:题材和事件》、《纪实摄影:至1945年的社会面面观》……显而易见,这本书透露出来的“纪实摄影”跟中国人所理解的“纪实摄影”完全是两回事,罗森布拉姆不仅把风光和建筑划归纪实摄影,而且写到1945年之后的章节闭口不提“纪实摄影”这个词了。为什么?

尤金·阿杰作品尤金·阿杰作品
罗森布拉姆《世界摄影史》中文版罗森布拉姆《世界摄影史》中文版

  或者这里可以问两个为什么。另外一个是罗森布拉姆在《纪实摄影:至1945年的社会面面观》这一章节里,给纪实摄影加上了Social(社会)的前缀。为什么?

  先回答后一个为什么。

  罗森布拉姆在这一章节开篇明白无误地写道:“纪实一词可以指任何以真实反映现实为主旨的照片。”而“社会纪实摄影,常被用来指称那些以社会为题材,且社会目标至上的作品。”在1945年以前的摄影实践中,这个“社会”大多数指的是社会底层,拍摄对象绝大部分是处于贫穷潦倒的人群,拍摄目的是揭露不公,唤起人文关怀、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并推动社会的改良。比较有名的摄影师有:雅各布·里斯(Jacob AugustRiis,1849–1914年),刘易斯·海因(Lewis WickesHine,1874-1940年)。雅各布· 里斯的照片改变了十九世纪末纽约贫民区,并促使美国通过了第一个意义深远的改进贫民窟生活条件的法案。刘易斯· 海因的照片改变了二十世纪初美国童工的命运。罗森布拉姆在这里加上“社会”一词的用意就在于此。事实上,《世界摄影史》把“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做了明显的区别,而社会纪实摄影的作品实际上属于“报道摄影”(这些摄影师都是摄影记者。顺便提一句,尤金·斯密斯也是记者,所拍摄的也属于报道摄影,作品《水俣》彻底改变了日本一个村庄的命运)。可见,罗森布拉姆在纪实摄影前面加上“社会”两字,是把“社会纪实摄影”作为“纪实摄影”的一个子分类来阐述的。

雅各布·里斯《贫民窟》雅各布·里斯《贫民窟》
刘易斯·海因《童工》刘易斯·海因《童工》

  再来回答前一个为什么。

  二次世界大战后,摄影发生了很大改变。其中对“纪实”一词带来最大冲击的是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美国人》一书对摄影的各个层面都带来了冲击。菲利普·盖夫特(Philip Gefter)甚至写了一本《弗兰克之后的摄影(Photography After Frank)》,把罗伯特·弗兰克标志为摄影史中断代式的人物。弗兰克式的纪实,已经看不到摄影师妄图改造社会的“人文关怀”那种雄心壮志,他的纪实甚至被称为“主观式纪实”(私人视角下的纪实),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形成一股“新纪实摄影”大潮。1967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了一次名为“新纪实”(New Documents)的摄影展,展出了盖瑞・维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和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三位摄影师的作品,当初默默无闻的三人今天已成为摄影史上名满天下的人物。MoMA摄影部主任约翰·萨考夫斯基(John Szarkowski)如此评介这次展览:“一直以来,纪实摄影的工作都是在展现世界出了问题的一方面,希望以此引起关注改变现实。但是这个影展却是一个转变的信号。在过去十多年中,新一代的纪实摄影师们已经开始以更加个人化的方法工作,他们主要的目的已经不是促进生活的改变而是去认知生活。”这段话说得很明白,新的一代摄影师放弃了传统纪实摄影关注低层、推动变革、充当社会良心和怀抱历史责任感的包袱,不再追求摄影的“崇高性”,从此摄影迈入了更加多元化的探索方向。不久,拉里·克拉克(Larry Clark),南·戈尔丁(Nan Goldin)等人以更加个人化的方式拍摄纪实摄影(私摄影至今影响不绝),而杰夫·沃尔(Jeff Wall)、格利高里·克鲁森(Gregory Crewdson)、菲利普-洛卡·迪考西亚(Philip-Lorca diCorcia)等人开始以“纪实风格”进行艺术创作。

  来源:纪实影社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纪实摄影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