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王蒙《溪山高逸图》赏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02日 09:36 新民晚报

王蒙《溪山高逸图》 王蒙《溪山高逸图》

  元代画家王蒙传世的画,不过十余件,而以绢作画本的仅两件,一件是藏北京故宫的《夏山高隐图》,另一件就是《溪山高逸图》,纵113.7厘米,横65.3厘米,设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传世的宋以前的画,很多出自宫廷、贵族,几乎都用珍贵的绢作画本,但从元代开始,随着普通文人入主画坛,渐渐改用纸本。绢本利于勾勒、渲染,而纸本较毛,笔墨稍干则易留下枯涩、断续的点和线,形成元代绘画“干笔皴擦”的笔墨特点。这似乎十分适合表达文人心仪的平淡、率意、洒脱、空灵的境界,于是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后代画家如有意仿宋前的画意,也往往会选用绢作画本。

  《溪山高逸图》以见地不见天的“取景式”作构图,这在王蒙传世的画中,也只有《具区林屋图》相似。图绘群山耸峙,松柏怀抱之中,有山泉拾级而下,数间茅屋排列溪旁,一高士坐于堂上抚琴,小童伫立其旁,堂前空地上有仙鹤起舞,而溪桥上正有一客来访。情景幽雅,超尘脱俗。图右上王蒙自题:“叔明王蒙为菊窗琴友制图”。知图中所绘,应是王蒙的琴友菊窗,那么远道而来的,莫非王蒙欤?

  与王蒙其他纸本的画相比较,这幅画的用笔较湿、较实,特别精细,无论是松树针叶及树身的勾、皴,柏树的叶点,其他杂树枝叶的双勾,还是山石的解索皴、苔点,溪水的涟漪,都刻画得极其密集、精细。全图以赭色为主,略施淡淡的墨青,经墨色的层层渲染,显得质感雄厚,笔墨苍秀。王蒙自小得到外公赵孟頫的教诲,博学广取,深悟宋人绘画之精髓,故其选用绢作画本以加深笔墨的刻画,也就顺乎情理了。

  一些初学王蒙者,如选《青卞隐居图》作范本,常会困惑其勾皴笔墨之变幻灵动,殊难入手。《青卞隐居图》乃王蒙后期纸本水墨山水画之精品,笔墨老辣苍莽,意超象外,初学甚难循其迹。前人也有感于此,故有画论以为初学王蒙,宜从《溪山高逸图》入手。此图用湿笔在绢上反复勾皴渲染,其颇具个性的“牛毛皴”、“解索皴”,灵动而又凝重,笔墨清晰,有迹可循,深得历代画家的赞赏。明人董孝初题画云:“叔明此图,昔人评为第一,非浪语也。笔法之妙,布置之奇,如韩淮将兵,多多益办。……苍古秀润,沉雄浑厚,殆兼之矣。”张德宁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