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父子画像解析宋代冠服制(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5日 10:39 《东方收藏》杂志

范仲淹父子画像 范仲淹父子画像

  河南 许满贵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毛泽东22岁时在《讲堂录》中说,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之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子、孟子等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与清代的曾国藩。

  北宋皇祐三年(1051)三月,63岁的范仲淹自杭州徙京东按抚使至青州。一踏入青州地界,他看到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饥民扶老携幼、结伴而行的惨状,顾不上休息就投入到紧张繁重的救灾当中。首先他动员有家有地的灾民返乡,给其发足够的粮食和种子抓紧农时春播抢种;而后对那些无家无地的灾民,通通由当地安排吃住,就地开荒生产,不足两个月灾民各有安置、各得其所。范仲淹并改革纳赋方法,解除了灾民危机。后范仲淹向仁宗呈《陈乞颍亳一郡状》,求调颍州或亳州养病安度晚年。

  一天,范仲淹命仆人唤总管米方到州衙,范仲淹说道:“老夫体况愈下,自感支撑不了多年。过去我从不让人画像,今天有心想画一幅,在座的有谁愿给我画?”官吏纷纷道:“范大人知道我们略通文墨,哪有会画像的!”米方云:“范大人我试试。”“你会画?”“幼年随师学,伺候大人多年未得摹练。”“画技如何?”“虽不高超,不会损污大人尊容。”范仲淹起身道:“还不拿出来让大家看看画的是不是我的样子。”米方回道:“我还没画呀?”范仲淹手指书房窗棂:“昨晚你不是在居所窗外偷偷画嘛!”米方跪在范仲淹面前作揖道:“大人恕罪。”范仲淹笑曰:“何罪之有?快去拿来饱饱眼福。”

  米方只好遵命,范仲淹即命仆人跟同前往。米方深知范公为人,挨批问罪是小,恐怕此画一旦亮相就留不了。米方便抓紧时间描摹起昨晚那幅画像。返州衙后,范仲淹从米芳手中接过画像展之。众人贺道:“妙妙!”范仲淹笑道:“我长的是这个样吗?我看不怎么样。”大家诧异,范仲淹取火点燃画像说道:“留之无益,不如烧之。”待众人恍神过来时再想抢时,画像已成灰烬。

  研究现存元明清六幅范仲淹画像,笔者查《历代中国画学著述录目》:晋至清画学专著730余种,包括晋3种、唐28种、宋77种、明167种、清394种,分画史、画论、画法、画诀、画品、画评、画跋、画诗、画谱、题画诗、传记、年谱、年表、年鉴、辞典、从书及论述笔、墨、纸、砚、色彩、印章、装潢等等专著;另稽《中国画学全史》,中国两千多年间有史可考的画家有7600余人,汉至南北朝画家凤毛麟角,至隋时已有20多名,唐396名、宋986名、元420名、明1300名左右、清4300多名;反复查阅宋代986名画家生平作品,米姓画家仅有10名,至今找不到米方的踪迹。有无偷画之作、是否传世?至今悬谜,有待考证。

  二十世纪末,美籍华裔杨濬泉在美国纽约拍卖行收购一幅画像(见图)。纸本着色,画高35、宽18.5厘米,右上角榜题楷书:“文正、忠宣奕世遗像。弘治四年辛亥六月十二日。御题:赐范氏子孙永为享祀。”画像绘两人站立前后,前者稍矮体胖,后者身高体宽;从画像面部看,前者长于后者,显现垂垂老矣模样。二者眉目清秀,面部、手指涂白;头上皆戴平脚漆黑幞头,两脚平施横直,身穿曲领大袖公服,衣褶线条流畅,大袖襕袍衫清晰,腰束革带露出部分呈橙色,脚穿白底乌皮靴,皆双手执笏板向身微曲,笏修长呈长方形,笏顶上圆下方,与幞头前折巾平行;前者络腮胡须及下髯较后者浓郁细黑,两者手指皆有白色长指甲,这可能是宋代当时的习俗。

  2004年5月,杨濬泉特请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摄影师将画像拍摄大五彩照片1张,照片下方第一行注明:“此像为元代名画师吴廷煇精绘,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四年(1491)赐赠范氏宗祠供奉。”后经旅美著名近代历史学家唐徳刚教授及其夫人吴昭文女士介绍,将此照赠送香港范仲淹二十七世孙范止安(已故)。范止安喜获此像,“油然衍生应与宗亲共享空前福缘”,决定复制原色原大照片300幅,馈赠范公祠堂、范氏宗亲会、范姓当代杰出人物以及范学研究名人,“供奉享祀或珍藏纪念”。

  阅览《宋史·舆服志》,检索《范文正公年谱》,笔者认为:前立者为范仲淹,后立者为次子范纯仁无疑,系《文正、忠宣奕世遗像》。现予鉴赏如下,求教方家指教。

  一、奕世、题款、画师有据。此画像为“奕世遗像”,“奕世”即累世,一代接一代之意。《国语·周语上》:“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而“弘治四年辛亥(1491)六月十二日,御题:赐范氏子孙永为享祀。”可谓原来深藏在明朝宫中,明孝宗赐赠范氏后裔后流入民间。据朱谋垔《画史会要》记载:“吴廷煇,吴兴人,生卒不详。画青绿山水、花鸟,虽极精,未免工气。”在元朝他并非一流画家,但从此画像看,非等闲之辈,乃吴廷煇根据宋代画家所绘范仲淹父子之像重绘或直接临摹。

  二、幞头符合规制。《宋史·舆服志》:“幞头。一名折上巾,起自后周,然止以软帛垂脚,隋始以桐木为之,唐始以罗代缯。惟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渐变平直。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乘舆或服上曲焉。其初以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后惟以漆为坚,去其藤里,前为一折,平施两脚,以铁为之。”沈括《梦溪笔谈》说:“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宋代皇帝和官僚的平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图2),身份低的公差和仆役,多戴无脚幞头。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称“乌纱”,后俗称“乌纱帽”。南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开始把幞头脚改称幞头角,把两只长角横直平展的幞头,叫作展角幞头,展角并不固定在幞头上,可以随时装卸。1999年泰州东郊宋代蒋师益墓中出土一顶北宋宣和五年(1123)展脚幞头,以罗纱为表,外髹以黑漆,展脚用粗铜丝制作骨架,上缠网状细铜丝。幞头外表髹漆,里面纱纹清晰,不见漆痕。幞头长120厘米、帽身高21厘米,左右宽16.5-18厘米,前后宽22厘米,帽体直径为18厘米,单翅长53.5厘米,通长116厘米。

  三、公服符合规制。范仲淹父子画像皆穿公服(又称常服)。所谓公服,《宋史·舆服·诸臣服下》记载:“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还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公服紫色,五品以上朱色,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青色。”“元丰元年(1078),服色改为阶官至四品以上服紫色,六品以上绯色,九品以上绿色。”范仲淹父子画像身穿大袖襕袍,颜色因年久无法辨别,应是紫色。《宋史·舆服五·诸臣服下》:“庆历元年(1041),龙图阁直学士任布言:‘欲望自今赠官至正郎者,其画像许服绯,至卿监许服紫’。仁宗从之。”范仲淹父子皆官至卿、监以上,其画像皆穿公服毫无疑问,肯定都用紫色。

  四、执笏符合规制。《宋史·舆服志》载:“笏。唐制五品以上用象,上圆下方;六品以下用竹、木,上挫下方。宋文散五品以上用象,九品以上用木。武臣、内职并用象,千牛衣绿亦用象,廷赐绯、绿者给之。中兴同。”北宋初,笏形短厚,至皇祐年间(1049—1054)为极长而差薄,且其势“向身微曲”,称谓“抱身”(图3)。此画像上圆下方,执笏较长,应为象牙质,但上下长度似乎没有明规定,可能正是皇祐年间的规制。

  五、年龄、官品有据。从《范文正公年谱》分析,父子画像的年龄差异较大。范纯仁生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夏六月,地点为南京应天府(即今河南商丘南),是年范仲淹36岁。范仲淹卒于宋皇祐四年(1052)五月二十四日,徙知颍州途经徐州卒,终年64岁,官至参知政事(二品),谥文正。是年范纯仁25岁。从《年谱》和父子画像相貌分析应相差39岁。范纯仁(1027-1101),字尧夫,范仲淹次子。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及第,以事亲不赴官,后为父执服毕出仕签书许州观察判官,知襄邑县。累官侍御史、同知谏院,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官至宰相(一品),谥忠宣。

  综合画像幞头、公服、执笏、父子年龄,范纯仁的官品与官历不符,实比其父官品高一等。因画像系“文正、忠宣奕世遗像”、“赐范氏子孙永为享祀”,官品就不言而喻了。总之,这幅《文正、忠宣奕世遗像》,是最能准确描绘范仲淹及其次子范纯仁的遗像,极为稀世珍贵。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