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张尔宾先生及其山水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31日 23:05 新浪收藏 微博
文/马鸿增
我关注张尔宾和他的山水画,算来已有十八年,而起始却是缘于他的一篇文章。
1985年,为纪念傅抱石大师逝世20周年,江苏举办了国际笥的学术研讨活动。我负责纪念评论订的编辑工作,每篇来稿都要过目。张尔宾写的《民族绘画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分外引起我的注意。那时正当画坛上否定传统的思潮泛起,他在评论抱石的中国画观念时,特别引述了抱石在1929年所说的“真可以伸出大拇指,向世界的画坛摇而摆将过去,如入无人之境一般。我们不应妄自菲薄。”读到这里,令我眼睛一亮。尔宾对抱石精神理解颇深,他不赞成斤斤于具体技法的肖似,而主张抓住“变”、“活”、“动”这三个要点,强调用炽热的情感作画,用心灵作画。文章最后的结论是:走传统之路,开拓之路。
尔宾当时还是南京一位业余青年画家,却有如此清醒的理性思维,说理流畅的文笔,实属难得。从此,引发了我对他的兴趣。而今返观这些年他走过的艺术历程,分明正是按照他对中国绘画精神的理解,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他不像一般画家那样只埋头于技法,而是把中国画看成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一环,深入到传统中去 探究其理法源流,因而才源源不断地写出了《中国画的美学品格与精神》、《读龚贤<画诀>》、《黄山与中国画》、《徽州文化与金陵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中国绘画与画谱》等一系列论文。学识、素养的广博与文化积淀,打开了他的视野与思路,使人承继承中国文化的道路上,基础越筑越厚,路子越走越宽,气息越来越醇。
尔宾善于学习,转益多师,经历了“师于人-师于物-师于心”这三个相互交叉而又层层递进的探索途径。他曾先后师从许公泽、钱松嵒、宋文治、亚明、林散之、高二适等书画大家,得书画同源、同法之奥妙,悟笔墨章法当随时代这新机;他又上溯黄宾虹、石涛、程邃,得笔墨独立审美价值这奥妙,悟苍茫秀润、浑厚华润之内美。倘若尔宾仅止于此,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对前人亦步亦趋的“传人”。幸而他决不甘心,迈向了变化万千的大自然,用他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寻找,用他自己的心灵去领悟感受,客观之美与主观之情交相融铸,形之于笔下。于是,有了金陵名胜系列的龙盘虎踞,有了江南情怀系列的秀丽清朗,有了西北幻游系列的雄浑浩莽,有了台湾风情系列的灵动奇瑰。而贯穿于全部作品之中的内在精神,则是饱含中国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的挚爱之心。
尔宾的山水画似乎没有什么固定的“图式”,这是因为,在“天人合一”的中国誓学与美学思想统领下,画家应目会心,物我交融,景象既异,心象亦异,如此,笔下的艺术意象必然随之发生种种变化。对传统笔墨语言熟练而全面的掌握,使尔宾能够根据创造不同艺术意象的需要而自发叶选用不同的画法,而且能够保持一种品位纯正的审美气象。这是仅有一两手“看家本领”的画家所不可能办到的。化合大自然和驾驭笔墨的能力,是衡量中国画家美学品格高低的重要标尺,尔宾的画艺是经得起这把尺子的检验的。
画格折射人格。尔宾为人淳厚、谦和,淡泊功名,笑对人生,而于艺事则一丝不苟,执着追求,乐在其中。画界对他的基本评价是:传统功力深厚,画风苍辣中不失秀润,谨严中蕴含放逸。我同意这些看法,需要补充的是他的作品反映出一种沉静的、神闲意定的创作心态,乃是画家精神气质的自然流露,这在不下浮躁之气充斥画坛之际,显得尤为可贵。惟其如此,尔宾的山水画创作有着实现新突破的巨大潜力。中国画家历来有“六十变法”之说,尔宾既具有“变”的意识,又具有“变”的种种条件,而且在某些新作中也透露出了几许端倪,进一步强化艺术个性的追求亦已展开。但我深信,无论怎么“变”,尔宾所把握的大方向必将仍然是--高扬民族绘画的美学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