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发展战略诸问题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2日 06:41 新浪收藏 微博

  文/龙瑞

  一、中国画不仅是画家追求个性自由的手段,而且还是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益形式

  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从文化发展战略角度思考中国画的文化属性及其价值意义显得尤为重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仅是中国文化自身的问题,而且还与能否建构一个和谐的世界文化生态有关。

  20世纪以来,许多受过正规学院教育的人,尤其是一些学习油画、雕塑的人认为,传统中国画的造型原则和表现手法过于简单,必须援引西方的“科学写实”来充实中国画的造型原则和表现手法。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中国画中,“形”与“神”的统一、“气”与“韵”的结合、“势”与“意”的转换、“有形”与“无形”的交错等,其实都是与“立象以尽意”的文化理念及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的。从总体上看,中国画一旦失去了道技一体、以道驭艺的艺术特性,笔墨就失去了精神支撑,从而退化为一般性的绘画手段,这对包含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中国画而言是致命的。在这个意义上,由于传统的中国画不仅是画家追求个性自由的手段,而且还是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益形式,所以,中国画的审美品质、审美品格无疑是一个首先在“正本清源”的意义上继续重释的大问题。换言之,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正本清源,贴近文脉”是重振中国画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古代,儒、道、释的思想观念与中国画的画理、画法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儒家的文化思想与绘画的关系,我们还是应当下大力气深入研究与广泛实践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提出的“正本清源”这一主张,与单纯阐扬明清时期的文人画思潮是有本质区别的。事实上,早在20世纪中期,一些旅居海外的华人根据他们所处的环境的需要就提出了“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和观念,其目的是让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能够平等地与西方文化对话,以此来提高中国自身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的地位。从中国画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正因为现代新儒家提倡的真、善、美等思想观念结合了中国古代早已深入人心的道家观念,所以,当它作为精神本原渗透到当代中国画的画学思想之后,才为当代中国画古典主义思想及其创作风格的蔓延找到了合理的依据。

  中国人认为,中国画是画家人格精神的外化。古代中国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不仅注重所要表现的题材、内容,而且还力求在绘画的笔迹中看出运笔、运腕的轨迹,力求看到画家绘画时的精神、心理和情感变化,所以,中国古代画家虽然也注重所画的题材、内容,但更注重怎样才能画出有情有味、能象征某种崇高境界的笔墨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画的主要精神内蕴应当是价值哲学和人生哲学。优秀的中国画作品一定能表达儒家或道家的精神境界,一定要表达与人的生存状态相贯通的意趣和格调。

  二、除绘画语言之外,“正本清源”还是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的还原

  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极为密切;而儒家的文化思想又对中国画的影响十分巨大。譬如,儒家“中和”、“仁”的文化思想体现在中国画的画理及其技法上,便使历代画家都十分崇尚画面的正、大、清、和,忌讳画面的邪、乱、怪、丑。《论语》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如果把孔子的这句话与中国画的画理进行比照研究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代圣贤的文化思想与画家对绘画的整体体认确实是一种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

  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关系,事实上就是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目前,由于近现代文化思想的剧烈变动,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精神已经被遮蔽了,所以,对传统的挖掘工作要一步一步地做。而且,这个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儒家思想的范畴内。譬如,道家尚“清”。“清”也是中国画的审美概念。在中国画的画理中,像清静、清韵、清明、清秀这样的审美概念至少有几十种。不是画得“淡”、画得“虚缈”了,就是画得“清”了,这里面还有相当复杂的文化心理问题需要我们辨析与考察。为什么尚“清”?因为“清”是一种境界,是人生命中的一种特殊体验的结果,是人调整身心时的一种特定感觉。总之,它是画家本人作完画、欣赏者赏完画以后内心清凉如洗的一种状态。

  此外,与“清”相关,“空”也是一种境界美。于是,这就与中国古代的释家思想又有所关联了。当然,我们还应注意,“空”与道家思想中的“无”还有联系。一言以蔽之,在中国文化中,各种各样的审美概念是处于一个互相交融、互相平缓过渡、互为补益的网络关系中的。所以,我们所谓的“正本清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的还原。例如,古人在品画时特别注重“厚”这个审美概念。这是为什么呢?《尚书·大禹谟》中提出做人的标准: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这样的人品观念在传统绘画中是有充分体现的。我们从现在的画中能咀嚼出一种味道,而从古人的作品中能咀嚼出十种味道,这是因为古人“厚”的背后,支撑着许多博大的文化精神。

  “浑”也是一种美,是多元信息集结时的一种状态。它并不是贬义词。古人说的“混沌”状态,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多元信息集结时的一种状态”。就“浑”而论,石涛曾曰:“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这并不是不要古人的“须眉”,而是化而成之,方能见其“须眉”之“浑”(这是个比喻,通过一个人的历史遗传和时代容貌的统一来比喻一个画家纵贯古今的绘画风格)。所以,一个画家要能在自己的创作中做到“化而成之”,就必须懂得如何去考察、辨析上述画理真谛。一言以蔽之,中国画的画理是一个系统的范畴,不是浅尝辄止者在短时间内可以搞清楚的。

  如果把中国的人物画与西方的人物画放到同一个环境中,把中国画画得同素描、油画一样,就是放弃了中国画的优势。如果中国画家追求人物刻画得到位不到位、形象准不准、透视解剖对不对,或者是背景真实不真实,那就是本末倒置。《韩熙载夜宴图》中没有多少背景,即使出现背景,也是为隔开时序和展现情节而做的分段。如果我们把价值判断都建立在西方理论的基点上,而仅用一些水墨技法的形式绘画,这样的中国画不一定就是最理想的状态。倘若如此,中国画自身也会很尴尬。

  总之,中国画尚“清”、“厚”、“浑”、“简”,统一于正、大、清、和。“简”是对“清”、“厚”、“浑”等审美内涵统一后的概括,是“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简”。中国艺术既有其局限性,又有其独特性。而恰恰是这种独特性,让它不必与其他民族艺术比较孰优孰劣。

  三、中国画唯一的出路,是把中国画乃至中国文化自身的优良传统吃透

  随着世界经济、信息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画的文化传统、精神内涵及其表现形态必然会处于与西方的艺术形态及其精神共处的比鉴空间中。在西方注重视觉张力效果的现代艺术形态面前,中国画应当采取何种自处之道?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我们在思考“正本清源”这一课题时必须认真对待的。

  中国文化确实非常深厚,但在近百年“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逐渐被遮蔽了。几十年来,我们一直试图打开它、揭开遮蔽。但在没有打开、没有揭开遮蔽之前,它在西方霸权话语的冲击下仍是处于劣势的。中国画唯一的出路是把自己吃透。舍此,别无他路(当然,借鉴其他画种也是很必要的)。那么,中国画的“本源”到底有什么东西呢?这是我们要总结的。不能说我们现代化了,传统中的东西都是糟粕。从中国文化角度看,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除了儒家思想外,还有道家思想、释家思想,但儒家思想是主干。儒家讲的“礼”是秩序、规则。山水画中蕴涵着“礼”的观念。黄宾虹说的“整中乱”、“乱中整”、“齐而不齐”,实际说的就是这种秩序。在秩序中要有自由,没有秩序就自由不起来。从这方面展开来谈,还有很多的基本规律。若不按这些基本规律作画,画看起来就不顺眼。

  当然,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人说:“正什么‘本’,清什么‘源’?”此话的意思明显是有贬义的。我的理解是,不“正本”的话,我们不知道应当把自己放到什么位置上,也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发展来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怎样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我们现在在世界大家族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只有知道了这些,我们才知道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搞不清楚我们传统文化的“源”,搞不清楚哪些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画的画就没意义、没价值。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