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宋人画龙:砚池倾倒墨龙飞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6日 12:07 《收藏》杂志

南宋-松所《墨龙图》轴 南宋-松所《墨龙图》轴

  北京·杨新

  龙在古史传说中,上可及天,下可入渊;腾骧倏忽,来去无踪;兴云作雨,变幻莫测。偶有一现,则见首不见尾。这龙怎么画?在宋以前,人们的想象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仅就图画中所见(玉器、青铜器除外)而言,最简单的一条龙是山西襄汾陶寺文化彩陶盆上的盘龙。其身环状,大鳞片,口含麦穗。其后是长沙出土的战国帛《人物龙凤图》,龙身呈“”形,躯体上大鳞同陶寺盘龙,然多一足。再后有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T”形帛画上的龙,头似虎,张口露牙吐舌;身体修长,满鳞似蛇,无足有腹鳍似鱼。至南北朝时期,以传为顾恺之画《洛神赋图》为例,那条腾空而起的游龙,虽然故宫(微博)博物院藏本与辽宁省博物馆藏本有别,如开口与闭口、有鳞与无鳞等差异,但总体来说是对汉龙的承袭,然却又多出了从头颈至尾的背鳍,以及有四条粗壮有力的脚及三趾。此外即是头有双角,足肘生毛。到此龙的各个器官基本上都已“发育”完备,再无太多的添加了。唐、五代的龙,不过四腿更加结实,能够四肢着地,我想是为便于驾和骑。如五代阮郜《阆苑女仙图》中的龙。

  龙,本来是人们想象中的神物,增添缩减,本无所谓,可是宋人却要认真较起劲来。如是画龙便有了“三停九似”之说。这大概是与宋人在整个绘画观念中特别强调“师造化、重写实”有关。这本来是合理的,可是一过分就会走向偏离,如宋徽宗赵佶曾要求画院画家画孔雀升墩,对先举左脚还是先举右脚都非常讲究,画牡丹则要分别早晨的还是中午的。按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上说:“画龙者,折出三停,分成九似。穷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仍要(zōng)鬣肘毛,笔画壮快,直自肉中生出为佳也。”其自注云:“三停”是“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九似”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凡画龙,开口者易为巧,合口者难为功。画家称开口猫儿合口龙,言其两难也。”如果按这9种动物一一拼接如真,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你能想象吗?

  据说这“三停九似”之论,是“先匠所遗传授之法”,并非宋人所创造。是宋人太认真,将它发挥到极至。当时有个画家叫董羽,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在南唐时是翰林院待诏,跟随李煜到汴京后被降一级使用,为图画院艺学,以画龙水知名。宋太宗赵光义就命他去画端拱楼下的龙水四壁。董羽很高兴,以为是自己得到提拔重用的机会来了,因此画得特别认真卖力,用了半年工夫将画完成。“一日上(宋太宗)与嫔御登楼,时皇子尚幼,见画壁惊畏啼呼,亟令朽墁。羽卒不受赏,亦其命也”(《图画见闻志》)。这个故事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是董羽的命不好,而是他把龙按真实动物的形象画得太逼真了,另是他把龙的样子画得太凶猛了,所以给人以恐怖畏惧之感,在艺术创作上失败了。

  董羽所画的龙,在宋徽宗赵佶内府中尚保存有14件,可到今天一件也见不着了。宋代应该说是画龙的一个兴盛时期。因为在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论”中,专辟一章“论画龙体法”。而于官修的《宣和画谱》中则单开了“龙鱼”一门,在共计10个门类中被排在第5位,在山水画之前,这在以前的画史中是没有先例的。可是《宣和画谱》中仅搜集了两位画龙专家,即五代的僧传古和“本朝董羽”。而宋代有作品传世的画龙名家只有陈容。

  据夏文彦《图绘宝鉴》记载:“陈容,字公储,自号所翁。福唐(今福建福清)人。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历郡文学,倅(cuì,意为副职、辅佐)临江,入为国子监主簿,出守莆田。贾秋壑(权相贾似道)招致宾幕。无何,醉辄狎侮之,贾不为忤。善画龙,得变化之意。泼墨成云,噀水成雾。醉余大叫,脱巾濡墨,信手涂抹,然后以笔成之。或全体,或一臂一首,隐约而不可名状者,曾不经意,而得皆神妙。……宝祐间(1253~1258年)名重一时。垂老笔力简易精妙,绛色者可并董羽,往往赝本托以传。”这段描写很生动,对他的人品与艺术评价都很高。

  陈容的作品,今传世者有:《九龙图》卷(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纸本,水墨着绛色。画9条龙蜿蜒游戏于海水云雾之中。《墨龙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绢本墨笔,画巨龙一条于海水云雾中,远处有小龙跟随。还有《墨龙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云龙图》轴(中国美术馆藏),均绢本墨笔,画行龙于云雾之中。

  陈容画龙的造型,应是按照“三停九似”论来创作的。不过他有所变通。如“九似”说“头似驼”,而南方见不到骆驼,从画面上来看,他的龙头倒像是牛头;“爪似鹰”,按鹰爪是三趾在前,一距在后。如上文提到的《洛神赋图》中所画的龙即是这样。不过鹰的距比较发达,跟前面的趾几乎一样长短。陈容《九龙图》中,有一龙前爪中抓一珠子,就趾距不分了。此外“眼似鬼”,则无从比较,故后人有改为“似虾”者。陈容则将其夸大,眸子深藏在眉弓之内,以突出其凶猛。这大概是从宗教壁画中吸收过来的。

  余昔曾以为宋代画龙专家有作品可考的,只剩下陈容一人了。不意最近从一私人收藏处见到一幅《墨龙图》,竟是陈容以外的另一位画龙专家的作品。此幅绢本,墨笔,画龙腾起于云雾中,随身还携带着雷电,气势迅猛。款署“松所作”。裱边徐邦达先生题云:“松所,余不知何许人,或谓南宋释子。此图笔致朴厚,近于所翁陈容。陈为端平二年进士,宋末宝祐间,画名称一时,松所迨亦其时人也。绢地甚古,可信非元以来物,识者韪之。”先生对此画判断非常精确,特别是说松所与陈容是同时代人,意味着其画不一定是模仿陈容,这是独具慧眼的。从图像来比较,松所有自己强烈的个性,龙爪为三趾,更近似鹰。其动作画的是“升”,故纠结、扭动;陈容的龙是四趾,动作是“游”,故摆动、蜿蜒。尽管他们之间各具特点,但总体风格又特别相似,我以为这就是时代特征,或谓“时代风格”。

  陈容、松所画的龙,与以往画家所画的龙最大的区别,是他们强调表现了它的凶猛、粗野的性格,不像过去那样驯良、优雅。此外全用水墨或稍加淡彩,用笔劲挺粗犷。用墨色渲染云雾,或加以海水、闪电,气氛浓烈。他们为什要这么画呢?是因为他们与以往的立意不同。

  在古史传说中,龙可以驾驭,可以豢养,甚至可以屠宰,可以食用。这与马、猪、牛有点相类似,故原始时代的玉龙,有马首、猪首、牛首者。黄帝、尧、舜、禹都把龙当作得力助手,用于乘坐、战争、开河导流等。龙作为四灵之一,是人的保护神,或者是仙人的坐骑,或者象征着祥瑞。如此等等,都不能把它画得凶猛粗野。南宋如此画龙主要为了祈雨,这可从诗人的观感中得到印证。如刘叔赣《画龙》云:

  南人谒雨急画龙,

  画师放笔为老雄。

  烟云满壁夺画色,

  雷电应手生狂风。

  观者皆惊爪牙动,

  攫拿意似翻长空。

  吾疑迅奋出户牗,

  何事经时留此中。

  共言叶公初好画,

  当时亦有神龙下。

  天意为霖非尔能,

  世俗慕真聊事假。

  戴复古《毗陵天庆寺观画龙》亦有如是描写,其末尾云:

   一龙触山山为开,

  头角与石争崔嵬。

  波涛怒起接云气,

  不向九霄行雨来。

  万物枯焦天作旱,

  两龙壁隐宁非懒。

  真龙不用只画图,

  猛拍栏杆寄三叹。

  从诗人诗中可以了解到,在当时寺庙中可能有水墨画龙壁画,或者保存有单幅的水墨《云龙图》。这些作品有些是和尚、道士画的,如戴复古所观看的“画龙”即是“姑苏羽士李怀仁醉笔”。很奇怪的是,这位李道士和陈容一样,也喜欢喝酒,作画往往在醉后。从戴复古的年龄来推算,也应与陈容是同时代人,或者年岁还要大一些。无论是画家或评者,为什么要强调喝酒呢?酒能助兴,笔能放狂,以增其勇气与怒气,使海水能倒立,山岳能崩摧,风云涌起,雷电奔驰。只有如此,才会使人感觉到龙会沛然作霖雨。

  向龙祈雨,使龙的形象在社会中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只是表现在图画中,诸如陶瓷、织绣、漆器、建筑、雕刻,无处不有龙形,这才引起最高封建统治者的注意和干预。这话又得从头说起。

  汉代兴起,刘邦以布衣起兵,为与旧贵族势力抗衡,遂制造“龙种”说。《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故事开启了帝王对龙的垄断之心,但似乎有些不雅,故后世并没有全采用。如唐太宗李世民以老二的位置抢夺了老大李建成的帝位,就说他降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外”。宋代仁宗赵祯没有儿子,将濮王之子赵曙作为养子继承皇位,就说他降生时“赤光满室,或见黄龙游光中”。这些鬼话谁会相信,只能是自欺欺人,但是“龙种”说却影响深远。宋以后再没有这些离奇故事,只要是当上皇帝,就自然都是龙种了。

  宋人不太强调龙与皇帝的关系,倒是因龙兴云作雨之说,能抗旱救灾,而掀起了民间对龙的崇拜热潮,这使龙的图像泛滥。元朝的统治者知道,用行政命令去禁止是不可能的,只好采取折中办法,凡五爪龙为帝王专用,四爪、三爪民间可用。龙纹图形一旦被视为皇帝专有,其形自然要发生巨大变化。例如宋代皇帝的衣服,从画像中看,没有龙纹图案,倒是皇后服饰的花边中有。唐代的《历代王图》中的诸帝,服装中也没有龙纹图案。明、清时代的“龙袍”,是指织绣有龙纹的皇帝服装,这应起自于元朝。如元人陈泰《题苍龙戏海图》诗中云:  

  天孙织云春锦红,

  玉梭误落乘刚风。

  一夕变化云冥濛,

  海水起立为珠宫。

  坐令年年机杼空,

  谁与黼黻上帝躬。

  求梭不得愁鬼工,

  安知入君怀袖中。

  又柳贯《题太玄天师画升龙图》云:

  博大真人衡气机,

  砚池倾倒墨龙飞。

  风风雨雨成功后,

  却蜕升形上衮衣。

  前诗直接说的是龙纹织锦,后者咏的是水墨画龙。因为是元人画,可龙与陈容、松所的画龙有些相近,把它直接画在衣服上会多么难看,所以诗人借用蛇蜕说,是很有巧思的。元朝的水墨画龙作品亦当不少,但要把它用到皇帝的衣服上,必然会发生变化,首先要消除它的粗犷和野性,那四条腿也开始萎缩。到明、清时代的龙纹,那肥重的身材,只能靠爪牙来虚张声势,而四肢无力,只能匍匐行进了。       

漆棺彩绘二龙穿璧图漆棺彩绘二龙穿璧图

  漆棺彩绘二龙穿璧图 

  西汉 木胎漆绘 纵53厘米 横69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微博)

  此图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足档上的漆绘花纹。两条龙传璧而过,龙首相向,均作黑色,张着大嘴,口露白齿,两眼圆睁。龙神卷曲,作粉褐色,虎爪蛇尾,披鳞甲而又凤羽。龙神四周缭绕着云纹。

战国 《人物龙凤帛画》。战国 《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 《人物龙凤帛画》

  龙身呈“”形,躯体上的大鳞同山西襄汾陶寺盘龙,然多一足。

  西汉  车大侯妻墓帛画

  绢本设色 纵205厘米 上横92厘米 下横47.7厘米

  湖南博物馆藏

  此帛画1972年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出土时画面向下,覆盖在内棺之上,呈T形。整幅帛画以墓主人飞升为主题。内容极为丰富,构图精巧。采用了T形中的横与竖的构图,作为将天上和人间分界。上部分绘制了天国的情景,有人首蛇身的女娃、日月、飞禽、翼兽等;中部则表现了墓主人和祭祀有关的内容;下部主要是两条交缠的飞龙。整幅帛画充满了浪漫的神秘色彩。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卷》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卷》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卷》(局部、宋摹本)

  绢本设色 纵26厘米 横646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洛神赋图卷》是根据曹植创作于魏文帝年间的抒情名篇《洛神赋》的文意而绘制的。此局部表现了洛神出行,端坐于车上,旌旗招展。前面六条龙排成一列正在云端飞行,六条龙的龙头上均有一对羚羊的犄角,全身布满鳞甲。

  唐 卢楞伽  《六尊者像(册)·第十七嘎沙雅巴尊者》 

  绢本设色  单页纵30厘米 横5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该页嘎沙雅巴尊者身着方格水田袈裟,圆瞪双眼、紧蹙双眉、闭起双唇,双手握住横长棍,作势袭击状,身前面对一张牙吐信舞爪的恶龙。

宋 陈容 《九龙图》宋 陈容 《九龙图》

  宋  陈容  《九龙图》(局部) 

  南宋-松所《墨龙图》轴

  绢本  墨笔  私人收藏

  画龙腾起于云雾中,随身还携带着雷电,气势迅猛。款署“松所作”。裱边徐邦达先生题云:“松所,余不知何许人,或谓南宋释子。此图笔致朴厚,近于所翁陈容。陈为端平二年进士,宋末宝祐间,画名称一时,松所迨亦其时人也。绢地甚古,可信非元以来物,识者韪之。”说明松所与陈容是同时代人。从图像来比较,松所有自己强烈个性,龙爪为三趾,更近似鹰。

  十六罗汉·第十五尊者

  南宋 金大受 纵111.6厘米 横50.2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此画中罗汉坐在岩石之上,左右持净瓶,右手拈宝珠,双目圆瞪,深鼻高目。在左上方的云端有一条龙。罗汉右下方有一位侍者,作惊恐状,躬身扭首,以罗汉的红袈裟掩面。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