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山水手卷《奇峰怪石图》赏析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28日 09:12 现代快报
公元1644年,八旗铁蹄踏破山海关,明清易代。在“严夷夏之大防”的正统观念之下,明清的易代格外惨烈。顺治年间清廷一度对前明宗室采取了格杀勿论的严酷政策。在这激烈而严酷的时代变迁之中,一位明朝末代王孙却成为一代书画大师。他为避世乱削发为僧,又在晚年还俗,却以道人的衣冠面人。在以复古为尚的清初画坛,他倔强地标新立异,作为画史上的清初四僧之首,他名彪中国书画艺术史册。现代艺术大师刘海粟曾这样评价 “在中国艺术史里,从王维到现在,这一千一百六十八年间,不少高品的艺术,但是怎能比得上八大与石涛的伟大,永远在艺苑里,放射不朽的光辉”。石涛的艺术风格被以“奇”字概括,他的“奇”影响了此后书画史上的众多名家。这位清贫孤寒的前朝王孙、出家僧人、还俗道士是怎样被时代和命运折磨着,又是怎样以笔墨狠狠地回击着现实?艺兰斋收藏的石涛作品有一幅石涛晚年所作山水手卷《奇峰怪石图》,画面风格的奇特和现代令众多名家赞叹。与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工一写,被喻为石涛“山水双璧”。
记者 李颖鑫
//名家题跋// 骇目惊心 不可逼视
一幅长达243厘米、宽32厘米的手卷徐徐展开。画面上乱山嶙峋,黑色的墨汁勾勒的线条或密或疏跃动于纸面上,造就千奇百怪的大石,密布于画面之上。粗砺的大石形态各异,带着力量,带着威严,像怒吼的雄狮,又似翻滚的乌云,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但是就在乱石逼仄之间,一间小书斋内一个人正独自静静地读书,似乎与周围的怪石群迥然不相联系,给翻滚着似乎要沸腾了的画势又增添了沉静和悠远的气息。这就是艺兰斋收藏的石涛《奇峰怪石图》。
据艺兰斋介绍,这幅石涛的作品风格十分奇特,线条笔触充满了现代感,整个画面带给观者一种强有力的冲击。可以肯定的是这绝非一幅应酬之作,应是晚年石涛一种心境的自我抒发。
这幅《奇峰怪石图》的奇特风格折服了此后得睹此画的众多名家。晚清书画大家吴昌硕在这幅手卷的引首题写了“生龙活虎”四个大字。吴昌硕赞叹此画甚奇“见石涛画多矣,从未有奇特如此者。少陵诗云:‘天惊地怪见落笔’,洵不欺也。”而收藏大家章紫伯则多次在鉴赏此画后留下题跋。他称初次展阅此画“骇目惊心,令人有不可逼视之势,以为大涤子无上妙品”,其后,他又在题跋中写道“石师此卷,从面壁后得来,纯乎化境 ,是诗是画,一片灵机,信手拈成,为妙谛”。
民初著名画家陆恢也在题跋中称此画“曲尽天生之态”“与造物者游”。
//前尘往事// 前朝王孙的艺术绝唱
手卷的题记这样写道:“一峰十载犹难尽,烂石堆云发深省。学澥文渊总不知,至今但道衣衫冷。丙戌冬十二月,雪中呵冻写于耕心草堂”,署名 “大涤子石涛”,大涤子是石涛晚年自号,石涛则是他做和尚时所取的字。从题记的记述来看,这幅画作于1706年,此时正是石涛过世的前一年。再此前一年,石涛曾在其他画作的题跋中感叹过人生已老,体力不支。在人生的最后,免不了前尘往事泛上心头。或许这幅奇特山水也抒写了石涛对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的感慨。
作为前朝王孙,石涛在品格上颇受当时江南士林的指责。也许是因为现实生计的压力,也许是一种强烈的个人功业感的驱使,也许是因为明亡之时他仅是个两岁婴孩,对前朝实在没有什么实质的感受。石涛曾一度积极想得到当朝的认可。
康熙南巡,他两度接驾,在扬州接驾时山呼万岁,并献《海晏河清图》,题诗曰“东巡万国动欢声,歌舞齐将玉辇迎。方喜祥风高岱岳,更看佳气拥芜城,尧仁总向衢歌见,禹会遥从玉帛呈,一片箫韵真献瑞,风台重见凤凰鸣。”以“臣僧元济(石涛法号元济)九顿首”落款,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并在此后北上京津,结交当时的满清贵族,与当时朝廷认可的画坛正宗“清四王”中的王原祁合作作画,以图得到时局的赏识。石涛挤入新朝权贵圈子的行动不可谓不积极,但作为失败者的后裔他却最终希望落空,1692年秋天,50岁的石涛回到了他北上的出发之地——扬州,并在此终老。
回到扬州的石涛蓄发还俗,以道人面貌存世,不剃发不易服,重新回到自己前朝王孙、遗老的命运定位上,鬻画为生。晚年他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大涤草堂”,并以“大涤子”为号,在给友人的书信中,石涛写道:“济有冠有发之人,向上一齐涤”。究竟他想涤去的是什么,是他命中注定的前明王孙的身份,还是一度对新政权的幼稚幻想,亦或之前人生种种纷扰。一个需要自我清洗的人生,总难免压抑着激愤。著名文物鉴赏家张荣德先生认为这幅画大刀阔斧、雷厉风行,不同于面面俱到、精心构思的作品,更能体现画家的性格和心境,当然张荣德也指出,这幅画不仅仅是石涛一时心境的表述,背后更有他深厚的长期艺术酝酿。
//一卷题跋// 流转于名家之手
在文物鉴赏界有着“徐半尺”之称的徐邦达先生在《奇峰怪石图》留下了两条题跋对此画大加赞誉,并在题跋中肯定其为石涛晚年真迹。其一写道:“清湘老人画愈至晚,愈更排奡恣肆,奇态百出。如此卷,笔墨干湿,变幻无穷,结构迫塞满幅而未见其平实闷郁。无怪王麓台称谓当时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岂溢誉哉!丙戌为康熙四十五年,清湘年六十五岁,至次岁即仙逝矣。东海徐邦达观因题。”其二则道“老涛生平旧有数说,近自李麟虬峰集中考订确定,其生于明崇祯十五年壬午,卒于清康熙四十五年丁亥。于是众鲜异辞。此卷正其晚岁真迹无疑,识考题之。邦达又书。”
张荣德先生介绍说民间市场上流通的画作不同于博物馆等的机构收藏,特别是古代藏家对藏品不会轻易示人,正所谓“私家秘藏”,大部分藏家也没有结集出版的习惯。即使是鉴赏家鉴定过藏品,未得物主许可,他们一般也不会公开宣扬。所以石涛的这幅《奇峰怪石图》,从体量和风格上来讲,都可称为石涛晚年的重要作品,却没有广为周知。
从其画后题跋大概可以看出此画曾经宋葆淳鉴赏,莫远湖收藏后于1846年转归章紫伯,从题跋上可以看到至1864年此画一直在章紫伯手中收藏。从陆恢的题跋中可以看出此画在1911年已归苏州沈雪庐。也是在这一年,吴昌硕曾赏鉴此画并为之题写了引首“生龙活虎”四个大字。陈半丁在1931年为此画题写了签条“清湘老人奇峰怪石图”,6年之后,也就是1937年还在此图留下题跋,也许这件藏品曾藏于陈半丁手中。陈半丁在题跋中记录,彼时身在北京。2004年艺兰斋在朵云轩春拍会上将其拍下。据时任朵云轩总经理的张荣德透露当年将此画交由朵云轩拍卖的卖家是北方的一位藏家。据艺兰斋介绍,题跋中出现的鉴藏者都是一时的鉴藏大家,像陆恢,他曾在上海收藏大家虚斋庞莱臣家为其购画掌眼。艺兰斋表示这种好画肯定会在各大名家之手辗转,不会有机会流失民间的,也正因为一直为私家秘藏,所以对此画的认识和研究都较为缺乏。艺兰斋美术馆开馆之后,这幅石涛手卷将和艺兰斋收藏的其他作品一起向社会公众开放,在石涛的山水画作中有一幅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图》,该画构思精巧,运笔细密被认为是石涛山水画的代表之作,而这幅《奇峰怪石图》的石破天惊与《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的沉郁苍茫截然不同,二者堪称石涛山水画的双璧。相信进一步的研究将使这幅古画焕发出新的生机,对石涛山水画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入。
//名家临摹// 艺术魅力不息
一直为私家秘藏的《奇峰怪石图》虽然没有向社会公开,但是这幅作品仍跟很多鉴赏家和书画名家结下了缘份,受到他们的珍爱。除了现在能在手卷上看到的题咏外,还有一些书画名家曾对其加以临摹。张荣德介绍据他所知就有顾若波、张大千、吴湖帆、溥心畬四位在山水画方面颇有建树的书画家曾临摹过此画。吴湖帆的临本曾在2003年嘉德春拍会上现身。根据当时对拍品的资料介绍,可以看到1926年,吴湖帆从苏州沈雪庐处借得此图加以临摹。这也与《奇峰怪石图》题跋里记述的收藏记录大致吻合。吴湖帆在题记里这样写道“此余三十三岁时旧作。原本假自沈雪庐先生处。其时方返吴门,匆匆费二小时之功,草草临出,即携归沪。王弟季迁借去影印。庚寅(1950年)春日,检理展阅,诸友好咸惊价,识之大异。因重题记。”张荣德介绍说吴湖帆在绘画上走的是工细、传统的路子,他对“摹古”的清初四王颇多偏爱,他能选择临摹石涛这样一幅风格独特的山水画,可见当时这幅画给他所带来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