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白文印章释读:是田八还是八田

2013年03月08日 15:57   中国书画报  

齐白石白文印章 齐白石白文印章 齐白石白文印章 齐白石白文印章

  □邓宝江

  齐白石有一方白文印章,上刻“田”“八”两个字,人们将其释为“田八”(见图一)。细观此印,无论从印文内容还是刀法来分析判断,似乎都有待商榷,笔者以为此印的印文应为“八田”二字。

  一、“田八”所指为何

  白石老人一生勤奋,“老人刻印,总约三千余方”(张荫培编著《齐白石篆刻集》),“那么其一生所刻确实巨观了,但据目前的资料,及其子女的提供估计,亦有六七千方”(罗随祖主编《齐白石全集·篆刻》)。这些印章中,除去姓名、堂号印外,还有一些吉语、诗文、警句印。其内容或指代明确,或了然易懂,但“田八”所指是什么却颇让人费解。除各种印谱、印集中无一例外地统称“田八”外,有文字表述为“田八”的有:“‘田八’二字,读来就是一个乡下汉子的俗称,入印时选取篆书中的简体,一望之下,即可识读。”(虢筱非《齐白石印艺》)“‘田八’一印,‘田’字上轻下重……‘八’字作两相背的长弯竖……两字似门似窗,清新简练。”(戴史成《齐白石篆刻及其章法》)“‘田八’增强了用刀轻重对比和徐疾对比。”(汪星燚《齐白石篆刻及其刀法》)

  把“田八”解释为“乡下汉子”,所指何人无从考证,似乎是唯一可以解释得通的说法,但多少有些牵强。如果我们把此印解释为“八田”,则需要把印文倒转过来(见图二)。“八田”所指何意?笔者以为是“八块砚田”的简称。白石老人定居北京前,在湖南老家时曾经“五出五归”,“我从壬寅年四十岁起,到己酉年四十七岁,八年之间,走遍了半个中国”(齐良迟主编《齐白石文集》)。在“三出三归”之后,“我把破旧的房屋,翻盖一新,取名为寄萍堂。堂内造一室,取名为八砚楼,名虽为楼,并非楼房,我远游时得来的八块砚石,置在室中,所以题了此名”(《白石老人自述》)。为此,白石老人还刻了一方“八砚楼”的印章(见图三)。古人有“我生无田食破砚”的戏称,老人有八方石砚,不就是有八块可以耕种的田地吗?

  类似“八田”这样内容和形式的印章,白石老人曾经刻过多枚,如“三馀”(见图四)、“四万”(见图五)。

  二、刀法分析

  印章是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刻印也是我国传统艺术中一门重要的学问。“八田”这块印章之所以引起笔者的注意,首先还是它的刀法:“如闻霹雳,挥刀有风声”(王振德、李天庥辑注《齐白石谈艺录》)。这两字虽然简单,但“此印则是以刀法取胜,刻的虽是小篆,但那种雄快纵横的气息,真有不可一世之概”(原指“甄屋”一印,语见崔峻豪《齐白石篆刻艺术的研究》)。如果按“田八”解释,这枚印章两字四框总计12刀,则每一刀都不符合白石老人的用刀方法。

  “余之刻印,始于二十岁之前。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庵借以丁、黄印谱原拓本,得其门径。后数年,得《二金蝶堂印谱》,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乃一变。再后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喜《三公山碑》,篆法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白石诗草》自序)从老人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白石老人的篆刻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基本可以分为四期:

  1.模拟期:如白石老人36岁时刻的朱文“我生无田食破砚”(见图六)、“身健穷愁不须耻”(见图七),白文“黄龙砚斋”(见图八)。

  2.蜕变期:如刻于52岁的白文“乐石室”(见图九)、刻于58岁的“木居士”(见图十),刻于59岁的朱文“老齐”(见图十一)。

  3.成熟期:如刻于69岁的朱文“鲁班门下”(见图十二)、“不知有汉”(见图十三),白文“见贤思齐”(见图十四)。

  4.老年期:如刻于74岁的白文“吾狐也”(见图十五),刻于83岁的朱文“借山门人”(见图十六),刻于90岁左右的白文“九十二翁”(见图十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白石老人的篆刻作品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特点,“从已确知年代的作品看,总趋势是愈往后愈平直、单纯,愈自然、随意,愈刚劲、痛快”(齐良迟主编《齐白石艺术研究》)。这方“八田”印,不论从篆法、章法,还是从刀法上来判断、分析、比较,都属于老人晚期的作品。

  白石老人曾说“别有趣味在用刀”(徐自强、张聪贵编《齐白石手批师生印集》),关于老人的刀法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因本文不是专门探讨白石老人的用刀方法,这里只列举出一些正确的方法。

  “我刻印,同写字一样。写字,下笔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决不回刀。我的刻法,纵横各一刀,只有两个方向,不同一般人所刻的,去一刀,回一刀,纵横来回各一刀,要有四个方向……我刻时,顺着字的笔势,顺刻下去……”(《白石老人自述》)

  “刻小图章的时候,父亲(齐白石)常常是左手持印,大拇指捏着一侧,余三指捏在另一侧,小指垫在石头底下。刻大一点的图章时,就四个指头在一侧,图章放在桌子上,右手呢,大拇指、食指、中指捏着刀子,无名指抵在石头的边上,小指呢,紧靠在无名指下。刻的时候,这小指抵在无名指下不动,靠大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的力量向前推刀。”(齐良迟口述、卢节整理《父亲齐白石和我的艺术生涯》)

  “刻印的方法是,刀子在刻印的时候,总是刀身向右偏,这样,刻的时候便于观看,每刻一个笔划,都跟写字时的用笔方向相反,即从下往上刻,遇到横笔划时,将横笔划转向‘竖’位,仍按照刻竖笔的方法从下往上刻。如果把印石的刻面看成是一个钟表的面,那么,刻印的方向则是从六点向十二点刻,这是竖笔道;横笔道呢,把钟表的面再转过来,从九点向三点刻,绝不许有从三点向九点、从十二点向六点那样刻。这是白石老人刻印的一个总的刀法。”(同上)

  “他的白文竖笔即从墨线的右下方向自下而上冲刻……不来回转石头,而是先刻竖道,石头转一次九十度,再刻所有的横道,刀永远直着走,不走横刀。”(《齐白石印艺》)

  “一,从石面上看,白文竖画左毛右光,横画上毛下光;钤印后则是竖画左光右毛,而横画仍是上毛下光。二,受用刀由轻到重的基本规律影响,从石面上看,白文竖画下轻上重,横画左轻右重;钤印后竖画仍是下轻上重,而横画则变为左重右轻。这里只说明了白文线条的特点,朱文线条的特征亦可参照这些内容推导得出。这些要素,几乎是历来研究者一致公认的结论,是齐白石篆刻风格的显著外在特征。”(俞丰《品鉴·玺印篆刻真赝鉴识特辑》)

  我们看一下“八田”印章的石面图像(见图十八),结果不言而喻。

  这枚印章,先从“印面下侧”由下往上单刀直冲,最明显的是“八”字的第二笔和“田”字的中间一竖;刻完全部竖划之后,将“石面左侧”旋转到“石面下侧”位置,横划变为竖划,继续由下往上单刀直冲,最明显的是“田”字的最后一横笔和边框下面的一笔。这些都完全符合白石老人的用刀方法,如果不是这样的用刀,根本刻不出来白石老人这样的效果,这些也正好说明“印面运刀方向与毛笔书写方向相反,反而体现出毛笔的书写特征”(薛元明《齐白石经典印作技法分析》)。类似这样的用刀方法,在白石老人的作品中可以举例很多,如“良巳”(见图十九)、“朱”(见图二十)、“老手齐白石”(见图二十一)等。

  我们还可以从白石老人其他印章中的“八”“田”二字来进一步说明,如“吾年八十矣”(见图二十二)、“行年八十三矣”(见图二十三)、“年八十五矣”(见图二十四)、“田孝”(见图二十五)、“滨田周洞”(见图二十六)。

  这些“八”字和“田”字完全符合“八田”的刀法,如果和“田八”比较,则明显相悖。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白石老人其他印章的章法中找到类似“八田”印章的作品,如“空山”(见图二十七)、“横田”(见图二十八)。这些印章与“八田”在章法安排上极其相似。

  以上就“八田”这枚印章进行了多方分析,理由应该比较充分,但笔者仍然有些不解。这枚印章曾见诸多家印谱和文字资料,特别是一些比较有影响的著述也将其释为“田八”,从使用情况来看,笔者目前还未见白石老人有用在文字、书画上面的,如果出现,结论立刻明了。但令笔者困惑的是,据记述,在白石老人亲自手拓的印谱中也将其钤印为“田八”(《白石印草》后记),如果不是白石老人不小心“倒立”,则是故意和我们开了个玩笑吧。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