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破解

2013年08月13日 11:11   收藏界  

“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 “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 蔡襄 谢赐御书诗 蔡襄 谢赐御书诗 蔡襄《澄心堂帖》 蔡襄《澄心堂帖》

  吉林 石默

  2009年4月28日,是一场盛大的狂欢。

  一场“豪赌”正在进行,买家们正在追逐着一张“千年”残破的纸片。《广州日报》一篇文章,十分吸引人们的眼球儿——《王羲之<洛神赋>山寨版也值6800万?》。

  这是一个非常时尚的标题。时下,在“山寨文化”非常流行的年代里,艺术品拍卖市场也不甘落后,正在努力追赶着潮流,王羲之书法也出了“山寨版”。作为藏品的买家,显然进行的是一场疯狂的赌博。他把这件残破的作品,当成另一个名家的作品,明知在“山寨”的旗帜下,依然在这场“压大”or“压小”的游戏中不停地加码。

  这年头,除了劳动力不值钱,人民币也显得不值钱了。2008年金融危机,4万亿人民币砸下去,不但砸出了遍地豪华跑车,一大批贪官也跟着浮出水面。人民币既然不值钱,那大家伙就一起“搞”投资吧。

  “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我还是非常喜欢的。从字体上看,文字非常古雅,颇带有几分王羲之的神韵。王羲之从来就不缺少拥趸者,研究过那么多王羲之书帖,凭直觉,这肯定不是王羲之的手笔。

  第一,根据历史记录,王羲之写过《洛神赋》,但没有写过纯草书的《洛神赋》。无论你是翻看唐朝张彦远的《法书要录》,还是查找梁武帝和陶洪景的书信往来,你都找不到这方面的历史纪录。第二,这个“山寨版”《洛神赋》,在笔法上带有强烈的宋代风格。这不是我说的,给这幅作品做鉴定的,是广东省一位文物鉴定专家,他是这么说的。

  宋代也是一个书家辈出的时代。除了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外,欧阳修、王安石、陆游,乃至岳飞的字写得都不错。不过,宋代书法总体水平不高,就连南宋皇帝赵构都说:“本朝士人自国初至今,殊乏以字画名世。纵有,不过一二数,诚非有唐之比。”宋朝的书法水平,在总体上不如唐代。宋朝的书法文化,在环境上也已经发生变化。

  初唐时代,欧虞褚薛(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或者欧虞褚陆(陆指陆柬之),再加上唐太宗李世民,他们都是由隋入唐,乃至由南陈入唐的“士族”。在文化上,初唐的“士族”文化,承袭了南朝文化的余绪,骈体文、宫体诗、南派书法大行其道,就连皇帝的诏书,通篇都是“四六句”。

  初唐那些书家,都是士族出身,再加上王羲之的笔法传承,在初唐还有虞世南、陆柬之等人之间流传。唐朝楷书大家,初唐时有欧阳询、中唐时有颜真卿、晚唐时有柳公权;草书初唐有孙过庭、中唐有怀素、晚唐有贺知章;“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行书有中唐的李邕(字北海)。

  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他征集天下王羲之的墨迹,在宫廷中收藏有3000多纸。还命令褚遂良在弘文馆教授演习书法。同时,他又下令摹拓王羲之书法,对唐代书法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王羲之书法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不但在士子之间流行,那些佛教徒也来推波助澜。尤其在玄奘的请求下,李世民、李治两人写作序,由怀仁集王羲之行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外加上玄奘翻译的《心经》,对书法的推动更是巨大。

  到了宋代,世间想见到王羲之的书法,那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李世民搜集的那些书法,在武则天、太平公主时期,就已经散失殆尽。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大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临习王羲之都要学习《大唐三藏圣教序》,宋朝人更没有机会一睹王羲之书法了。

  有人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中国书法的笔法,到宋代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宋朝书法在姿态上更加鲜活,但缺少了晋人的韵味和唐朝的森严法度,这才出现了苏轼的肥美,和黄庭坚的横枪大戟,宋朝人更显得肆意恣睢。

  然而王羲之的书风,在宋朝并没有灭绝。宋朝王体书风的追随者,不是那帮“高考”进士,而是深居宫中的宋朝帝王。宋高宗赵构在《翰墨志》中说,宋朝的一祖八宗,都非常喜欢翰墨,而且还特别喜欢写大字,不仅有飞白书,还有八分汉隶,每每多赐给臣下。赵构说的一点不差,我就见过宋太宗赵光义的书法不在唐太宗李世民之下。还有被俘的宋徽宗赵佶,更是一个书画双修的文士。宋徽宗在书法上的造诣,除了他独创的“瘦金书”,他的草书《千字文》也直追怀素。2008年,台北艺流国际拍卖公司,曾经以1.28亿的天价,拍卖过一幅宋徽宗《临唐怀素圣母帖》。怀素书法那优美的线条,在宋徽宗的笔下,得到了完美的再现。

  话题再回到“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凭直觉,觉得它更像是宋高宗赵构的字。然而,这位广东的鉴定专家,在他的鉴定书中却说,可能是北宋蔡襄仿王羲之《洛神赋》。

  这样一个鉴定结论,差点儿没让我“石化”,一个一辈子跟文物打交道的人,却让这张“废纸头”打了眼。你没见过《王右军洛神赋》,你应该看过《法书要录》吧?至少也应该看过宋高宗赵构的草书《洛神赋》吧?如果没看过,最好不要瞎说。

  这位专家先生,在我眼里也是位长者。如果不是写这篇文章,我的人生一辈子也不会跟他产生交集。说实话,我并不了解这位先生,上网简单做了下“搜索”,发现他顶了一大堆的头衔,退休后在某家公司正凭借他所谓的经验,正给人家收购文物呢。

  网上说他是一个画家,这我完全相信。不过,我对他的画不感兴趣,但看他鉴定书上的字,应该属于“画家字”,没有多少传统书法根基。这块《洛神赋》的纸头儿,你非要说是蔡襄,我也不反对。但是,蔡襄的书法究竟什么样,恐怕这位先生也未必能说的清楚。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北宋天圣八年进士。他曾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及各种学士,他的人生和褚遂良极为相似。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学识渊博,是一个文人型的宰辅人才。

  《宋史蔡襄传》记载:“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他书法成就极高,轻易不给别人写字,就连他的断章残稿,在当时都会被人收藏。这老先生架子很大,当时皇帝下圣旨,让他写《温成皇后碑》,他都不肯书写。还说,这是翰林待诏的事。读书人研习书法,靠它自我游戏而已,我怎能像技工一样,劳形于工役呢?看来这位蔡襄先生“贵族范儿”拿的可真不小。

宋高宗赵构草书《洛神赋》宋高宗赵构草书《洛神赋》

  蔡襄书法出自颜体,他的楷书《茶录》,大有颜真卿中年的风范。他的行书风格,也是接近颜真卿《祭侄文稿》的风格。他流传下来的墨迹不多,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等多种墨迹。

  介绍完蔡襄的书法,我真想问那位专家先生,你从那里看出来这张《洛神赋》草书纸头,像是蔡襄的书法呢?更何况,蔡襄为人严谨,轻易不给别人写字,他的草书没有流传,你怎么就知道像蔡襄的草书呢?

  在我的眼里,这幅字更像是宋高宗赵构的手笔。

  赵构晚年在德寿殿,确实写有草书《洛神赋》,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这件作品技法娴熟,用笔也是魏晋的绞转笔法,布局上采用王羲之字字独立、纵成列横不成行式的布局。王羲之继承了章草的布局,经怀素、孙过庭之后,赵构也继承了这一布局。对照“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赵构的书法用笔更加圆润、雄浑、质朴,而“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用笔偏“薄”,也更加犀利。这两幅作品虽然用笔风格相同,但赵构的作品更加显得“古拙”,而“山寨版”则更加“现代”。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书坛领袖。别看他政治上不思进取,但练起书法来,丝毫不输于历史上的那些大家。他对自己的书法也颇为得意,余每得右军数行或数字,手之不置,以至于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在他的自述中说,等我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喜欢揽笔作字,他也曾屡屡更换字帖,而内心所向往的,就是王羲之的书法。他的勤奋在五十年间,始终没有中断。到了晚年,他才得到王羲之的意趣。可以说,宋高宗赵构晚年的《洛神赋》,代表着他一生书法的最高成就。写到这里,我想把我当初对“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的感觉,向读者和盘托出。我最初感觉,这幅“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很可能就是赵构的作品。

  有这种想法的依据是:第一,赵构确实是王书高手;第二,他写有草书《洛神赋》;第三,很多书家都有为一篇文章反复书写记录。如赵孟??书写的《洛神赋》,流传下来的就有六七个版本之多。为什么赵构的《洛神赋》,就不能留下两个版本?

  但是,这幅作品又好生奇怪,为什么几米长的《洛神赋》,只留下包括标题在内、区区的八行文字呢?是失之于战火,还是被商人割下牟利了?按理说,品相完好的整幅作品,应该获得更高的市价。而这幅作品只有八行区区五十几个字。

  对照宋高宗赵构的《洛神赋》,“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有好几处奇怪的地方。如:第一行和第二行的行间距过宽,好像是两张纸粘贴过一样。这个宽阔的行间距,正好有三枚图章,上面的两枚过于暗淡,最后一枚过于鲜红。新闻稿中说,作品中有两枚宋代御府的图章,一枚是“政和”,一枚是“宣和”。我看的是新闻照片,分辨率太低,只能看清楚第二枚印章,上下两枚都看不清楚。下面的那枚印迹鲜红,显然年代比较近,很可能是新闻中说的清朝印章。

  “政和”、“宣和”,都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宋徽宗用这两个年号的时候,赵构至少在二十岁以下,结合“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的用笔看,说成赵构的少作,也完全能解释得通。比如颜真卿的少作《多宝塔》,在用笔上就比他中晚年作品显得“空灵”。然而摹刻一枚印章,要比临习一幅手迹容易得多。这幅作品作假的破绽,恰恰是被“宣和”御府的印章所出卖。对照王羲之的《何如帖》,上面“宣和”的印章比例为3:6,而山寨版的比例却是3:5.5 ,印石的大小完全不一样。

  可以说,这绝对不是宋朝御府的收藏。

  从纸张的颜色看,《何如帖》是唐摹本,颜色是稻草的金黄,而“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纸色暗淡,颜色发黑,感觉像是化了“烟熏妆”。从纸面的残损看,《何如帖》残损只是缺少了灰痕,但依旧是金黄的色泽。“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残损明暗对比强烈,残损痕迹更像是裱糊崩裂的痕迹,或者是粘上东西之后,生硬撕扯下来的痕迹,残损没有自然脱落时的天然。如果让生手去临摹另一个人,要想上千字每字的风格都不变,通常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以,这幅“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只有开头这一段,也就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这幅作品不是长卷,而是一个孤独的残片了。

  这位专家先生,作为资深的书画鉴定家,当然懂得书画修补方法,也更明白书画做旧的手段。然而,这次他却走了眼,这究竟是为什么?上面的几条破绽,只要你抓住一条,就足以推翻宋朝的断代。扯上蔡襄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这幅作品即使是山寨版的宋高宗赵构《洛神赋》,依然是一件了不起的仿品。我的一位书友说,这件仿品很可能是“苏州片”,那么,诞生年代很可能是明朝晚期。

  作为藏品的买家,明知道是“山寨”的情况下,依然固执地“压大”,那也只能是愿赌服输了。

  后记:

  这里要澄清几个问题:第一,这幅赵构草书《洛神赋》的临摹本,和王羲之的《洛神赋》无关;第二,临摹本即使不是赵构的作品,依然能体现王羲之草书的风格。王羲之草书是一个流派,被说成山寨版的王羲之,不符合书法的艺术规律;第三,中国古代书画摹本众多,不管是临摹本还是双勾本,都有它存在的历史价值。即使是所谓的赝品,也是难得的书画善本。(责编:李禹默)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