閸掑棔闊╅崚鏉夸簳閸楋拷

赵梅生艺术评析:意新花自奇(2)

2013年08月19日 08:34   新浪收藏  微博 我有话说

  (二)章法新奇——章法即构图,古曰经营位置。中国画因为有多种幅面也有多种章法。赵梅生明确表示不画常例中的构图,尤其极少作立幅条屏式作品,拒绝折枝花卉的习惯结构,其作多方幅,类如静物者多。他自称强调“堵、塞、挤、压”法,有意识将诸器物底线取齐,将诸物象聚塞,将空隙填满,将花枝造型压扁,使之如双林寺天王力士塑像富整体造型凝聚之势,又在这聚挤压迫中折转出拙劲的花枝。有时他又将物象营造为团状的如日、如月、如圆石的造型,有图案般的秩序感。他在花鸟画中有意识地避免“大杂烩”,并引进西画抽象主义关于点、线、面的组合方式,把直立的郁金香聚拢为金字塔结构,把水仙头变形为球体,甚至把无名的花头概括为圆圈,将花瓶概括为方块,在对称中求变化,使之类如蒙德里安式的冷抽象结构。纯化的造型和富有整体感、雕塑感、图案感、现代感的章法与平中出奇、板实中见生机的结构造成了其作品的新奇性。当然这与其学养、与其个性相关。也与山西古建、古文物的熏陶有关。

  (三)语汇新奇——笔墨色彩是中国画的主要语言,其总和则称语汇,当其和造型相化合时则产生程式。赵梅生发挥笔力、笔意、墨韵之传统,又有意识创造前人忌讳的程式,如平行线的排列,墨与色的互衬与互溶,色调的运用,花头圈墨与点粉之技,这些新技法与新的章法结构、与新的立意汇为新的程式,新的样相,并因之使其花鸟画形成了独标一格的艺术风神。

  照澈着写意精神的中国简笔花鸟画在文人画为画坛主流的时代已有高度成就,近代吴昌硕、齐白石诸前辈又创立了新的峰头。当代画家欲在此途有新的升华绝非易事。赵梅生深知其难却知难而进,有此新的立意、新的意法、新的语汇诚为可贺。其内在的趋动力在于他对艺术时代感的把握,以及他称之为“避之大吉”即“躲避”惯习陈套,“人取我弃”、“人弃我取”的思想方法和他原本聪敏的素质。

  三、深邃的文物情怀

  孔夫子说“游于艺”,此言道尽艺术的自由性,艺术家创作的灵活性。新时期的赵梅生曾作《逍遥游》表述了他逐日高飞的愿望并享受了这艺术的自由。他不仅游憩于花鸟世界,亦畅神于江河山林,赏心于古代文物,骋怀于异国风情,凡有所感,一一记之速写,收入画囊,并因之构成其艺术的丰富性。花鸟画家不必为花鸟题材而局限,齐白石《发财图》中的算盘就不是花鸟。

  赵梅生自幼生长于中原大地,尤其故乡晋地称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⑩。他深爱着这片土地,钟情于这里的文物古迹,尤恋情于古雕塑,其他各地古建、古文物亦如数家珍。他陪余游天龙山石窟时,对寺前门侧两尊泥塑之力,对平遥双林寺四大金刚彩塑之雄强赞不绝口,这实与其花鸟画凝厚之力同趣。赵梅生不仅善于吸收姊妹艺术之意味陶养艺术,更直接以古文物入画,这位对古画多看多读而不曾临摹其迹的画家却“临写”了许多古雕塑,也可以说是一种意外,实际上却是其“背水逢生”的艺术战略。

  收入《赵梅生的水墨世界》(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国粹抒情”篇中作于辛巳(2001年)春夏的16帧古雕塑题材的水墨作品仅是此类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从仰韶陶塑至秦兵马俑、战国瓦当及青铜器、战国及西汉木俑、汉霍去病墓石刻、南朝宋高髻女俑、北魏陵墓与佛教造像、青州出土北齐石雕菩萨、隋唐彩塑、华岩等辽代石雕、福建元代巨佛、双林寺明代天王像,一一诉诸笔端,足可见其艺术修养之宽博。此系列每篇皆有题跋记其艺术特色,如《霍去病墓石刻》一帧题曰:“此二品是霍去病墓石刻,是浮雕与线刻相组合的手法。造型古劲朴拙,风格沉着浑厚,尤其是象征手法的运用极具艺术魅力。”由此可以想见古代雕塑对其艺术气质的影响。

  赵梅生这批雕塑和三维文物水墨再现的图画,雄厚笔法与大片墨象、拓印肌理、抽象色块并用,较之花鸟画更富体量感、整体感和现代感。他在这批作品中同样运用了“迁想妙得”的思维,时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文物纳于一纸,如将山东青州北齐石雕菩萨头像与头部残缺的西安菩萨立像身躯左右并置;让呼和浩特北魏镇墓陶俑牵引着南朝齐武帝陵辟邪;将静态的长沙隋代持仗老人俑与动态的陕西礼泉唐代猎骑胡俑形成对照;唐三彩女俑立于饰有铺首的墨色门间;炳灵寺抿目石佛视而不见(背对)东汉男女亲吻高浮雕,将陕西咸阳彩绘裸男俑绘于羞默的长沙女木俑之侧……仿佛别生出些漫画般的幽默情趣。这种超时空的表现使这类作品超出了古代造像自身的美,这批再创造的作品综合了赵梅生的水墨、雕塑、漫画和古今中外文化学养而具有独立的艺术品位。

  四、敏发的西欧写意

  2000年8月,76岁的赵梅生有西欧之行,此行历法国、意大利、梵蒂冈、西班牙之文化,见异思奇,感触万端,敏发出“西欧写意”数十幅问世。此行拓展了他的修养视野,也拓展了他的艺术创作领域。程大利君曾以《用水墨触摸西欧》为题撰文评论赵梅生这位花鸟画家这批别具格调的新作,并提出了中国画家如何采纳西画之长,充分发挥水墨的抒写性和创意性的课题。赵梅生的这批作品像当今许多出国考察或定居的画家那样表现了异域文化,然而却又独具只眼地用水墨语言说了他对中外文化的思考,对水墨抒写性与创意性的思考,与古文物系列一样再度体现了赵梅生在艺术上无边界的“逍遥游”哲学。

  赵梅生由《飞向西欧》的一架飞机画起,把我们带进了西欧古今文化的世界。他不仅描绘了维纳斯、胜利女神等一系列经典作品;描绘了城市、海滨等异域风光;还特意将自己画入并称此画为《视觉法兰西》;特意将罗丹的《思想者》置于令人晕眩的穹顶之下仿佛与之共同思考;特意将广告、现代交通工具与古城堡相互映衬并称此画为《西欧观潮时代的反差》;他将古今文物集于一纸称之为《大家庭:人类的财富》;又将现代派的作品汇聚为《走进毕加索们的世界》;以叠合错位的招贴表述对《喧嚣的街头》的印象;以大片墨色衬出黄斑以现《马德里的夜幕》;以几何形的朱红色块映衬蓝、黄色纪念碑表达对《马德里的八月》的热感……,敏锐地表达了他走进西欧的人文感受,抒写了他对文化并置和互渗的胸怀。古代、今天,写实、抽象,墨块、色块,错位、叠合,东方枯润兼具的笔墨与西方建筑流线型的节奏,仿佛又象征着中国传统笔墨面向西方现代图景时必然发生的章法与语汇的现代性变化。赵梅生之出入西欧,不仅开拓了他自己的视觉世界,深化了他自己的文化思考,也开启了中国画艺术表现现代都市题材的新空间,开启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和现代主义艺术思维化合的门径。这使我想起,五四运动前后,当一批激进的文化人主张以西画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时,陈师曾、黄般若等传统派画家却看到了文人画与西方现代艺术之间的相通之处。在世界文化背景下,中国画看到了吐纳世界文化的一条生路,历史为中国画展示了新的机遇。保持自己的美学特色,尊重自己的文化身份,不被外来艺术同化是一条路;借鉴外来文化,充实和拓展民族文化也是一条路;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尽可以拿来,这又是并行不悖的两种思维;当我们反思民族虚无主义时,大可不必陷入保守的旧规;当我们反思“全盘西化”时,也不必把婴儿和洗澡水同时泼掉。赵梅生的艺术再度启发了我们应该具有的辩证的思维,再度启发了我们将民族文化推向现代的信念。

  五、大器晚成的期冀

  古人说:“大器晚成,终必远至”。中国画因须功力修养深厚方臻极致尤其如此,更是花鸟画艺术写意境界之必然。赵梅生从教50载,古稀之年始得专心躬耕砚田,年近八十,性如顽童,步履矫健,充满生命活力和艺术变革的雄心,诚如李苦禅赞朱屺瞻语——“老年艺术益波澜”。但他总是说“每天从零开始”,并以“读万卷书,养十年气”为座右铭,故艺术屡有新变与升华。近见其八尺、丈二大横幅,或梅或松,笔墨益加雄放厚劲,正预示着耄耋之年艺术的新阶段,笔者所期亦如是。

  赵梅生之性如其笔下松梅,有傲骨而无傲气,每遇总恳请批评,笔者亦曾不揣昌昧直言,先生则坦然称许或默然。我曾经缘于他的坎坷经历,与其相商能否藉花木鸟兽诸物代言,赋予花鸟艺术深沉的悲剧意识以深化其内美的课题。花鸟画不必强求负荷沉重的历史使命,但它却同样可以表述深沉的内在精神。在花鸟诗中,如耳熟能详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在这些悲抑、伤感的词句的背后是崇高,是热烈,是清雅,有正面表现美雅所不能替代的感染力,他对此是必有所感受与思考。再如齐白石的《发财图》、《自称》等漫画手法,《苍蝇》等画所寄寓的人文关怀精神,对赵梅生应该是更相接近的思维。我深感花鸟画易俗,深化精神的含量是避俗之根本,不知君以为如何?

  我在前文中曾称赞赵梅生忌画前人程式的自立意识。但显然他已形成了自己的程式。程式是艺术成熟的标志,但又可能是僵化的起端。那么,赵梅生又面临着不断突破自我的课题。他在“立新意”的问题上有明确的“区别于前人,相异于自己”的意识,在笔墨与章法程式上亦然,“西欧写意”已经昭示这种创造潜力,而我更期待于他的花鸟画不囿于既有的程式。他画藤萝避画枝干,确有些我行我素,这当然是为了避开画藤条已臻超绝之境的吴昌硕、齐白石,但我与他同赏晋祠公园的老藤和傅山书法时,我们讨论了古藤与傅山书法的关系,也认为古藤奔蛇走虺之美前人亦未必穷尽。艺术家应该享受“游于艺”、“从于心”的自由,也不必为“躲避”而障碍了有感而发的创作欲,亦可在古人程式基础上生发出超越古人、不同于古人的新鲜魅力。此为与梅生先生商榷之二。

  其三,写意之“写”有抒发之意,倾泄之意,徐渭对此最为得意,郑板桥有“难得糊涂”之慨,常人每作人生处世哲学解,余启蒙老师张茂材先生⑾曾作艺术解,笔者体会“糊涂”类如浑沌,类如不拘泥于物之整体造型,是徐文长境界,亦是齐白石晚年境界。笔者以为图案感和理性抽象易与糊涂境界相悖,“堵、塞、挤、压”以强化整体感是否也会阻塞了无法而法的自由发挥?我有此感,亦信笔就此请教。

  赵梅生是主张综合中西古今艺术的人。对此百年来多有争议,林风眠的主张可概括为“两峰相加峰高”论,潘天寿的观点可概括为“两峰相合拉平”⑿。林、潘的成功证实了艺术道路的宽阔,但潘天寿的担心却也不无道理,就凭郎世宁那中国画学养只能产生低层次的化合,更难臻写意之境。笔者以为只有站在中西两峰顶端,对两峰均有深湛之研究者方能冶炼出高合金。赵梅生先生对中西文化艺术均有相当功底,但他还是表示“每天从零开始”,期望他以健康长寿为本,在自然而然的“与时俱进”中让艺术的质逐日升华。在赵梅生新画册出版之际,特以此文就其既往之艺简评如上,并有祝君大器晚成之期冀。收笔之际,正值中国美术馆全楼改扩建工程基本完工,亦盼其新作早日为新馆生辉。

  癸未雨水于

  中国美术馆

  注解:

  ①②④⑤⑥⑦赵梅生:《自述》(打印稿)

  ③还乡团是“我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网罗收买一些从解放区逃跑到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主、恶霸组成的反动武装。他们随同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到处反攻倒算,抢掠屠杀,无恶不作”——据《辞海》。

  ⑧齐白石有《苍蝇》小画,仅有7*9.7cm,‘嘉德’97秋拍以19.8万元成交。画面上中部画一老蝇,右题:“庚申冬十月,正思还家时也。四出都门,道经保定,客室有此蝇,三日不去,将欲化矣。老萍不能无情,为存其真。阴历十有一日晨起,老萍并记。”意犹未尽,逾十日复于下部题:“此蝇比苍蝇少大,善偷食,人至辄飞去。余好杀苍蝇而不害此蝇,感其不骚扰人也。十二日又记,”此画人以为假,于以为真,造假者断无此人情味。齐白石又有一画,绘一鼠跳至秤钩,状甚顽皮,题曰《自称》,鼠儿岂懂自称,言外之意耐人寻味。齐白石曾画蝌蚪追逐荷花倒影,倒影本为水面所见折射之形影,蝌蚪在水中怎可得见,此不讲物理,却溢画趣。

  ⑨赵梅生:《我行我素花鸟》有“要具备‘发酵’的本领”一段。载《赵梅生画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⑩参看申维辰《山西历史文化的三大特色》,《光明日报》2003年1月18日。

  ⑾张茂材(1894-1963)山东安丘人。1918年毕业于济南高等师范图画手工专修科,多年从事中等美术教育。早年事西画,中年转中国书画,长简笔花鸟及狂草。

  (12)林风眠曾言:“将西方艺术的高峰和东方艺术的高峰相糅合一起,才能摘下艺术的桂冠,登上世界艺术之岭。”(见朱朴编著《林风眠》第152页,学林出版社1988年3月1日第1版)

  潘天寿在论及东西绘画互相吸收时说:“必须加以研究和试验。否则非但不能增加两峰的高度和阔度,反而可能减去自己的高阔,将两峰拉平,失去了各自的独特风格。”(见《潘天寿谈艺录》第21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文章来源:艺术家提供)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濞嗐垼绻嬮崣鎴c€冪拠鍕啈

閸欐垵绔�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