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中国山水画境界折射着儒释道思想(2)

2013年11月13日 09:40   新浪收藏  微博

  首先是倪云林,这是最令我叹服心仪的古代画家之一。有评论家说,倪云林的艺术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独有的“一河两岸”三段式构图,甚至是以“折带皴”为标志的疏简萧散的笔墨;更重要的是他所赋予山水的那种独特的感受,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倪云林有这样几组诗句,“结庐人境无来辙,寓迹醉乡真乐邦”,“白云且结无情友,明月幽禽与往还”,“瑟瑟幽涧松,清荫满户庭”,“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清琴净尘虑,萧爽集冲襟”,从中我们可以约略地领略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清高,孤寂,优雅,澄明,从容,灵动,这样的情怀,淡淡的,慢慢的,一丝一缕的,逐渐湮化于他笔墨世界山水的风骨里,就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上别无分店只此一家的”倪氏山水”, 在烟雨迷蒙,安谧冷逸的江南水乡中飘散着婉约空灵,亦梦亦幻, 冲虚清和的生命况味。他的<<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紫芝山房图>>,<<幽涧寒松图>>,<<虞山林壑图>>,都是极为简净的构图,极为简净的笔墨,加之大面积的空白,萧瑟 ,幽淡,寂静,,闲远,就是他“素处以默,妙机其微”,所呈现的自然的气息与内美,一幅幅参悟造物精神的“意象山水”。

  “画理自深,仙心独抱。参之以禅,常观其妙”,从画史来看,当一些身世遭遇奇特的画家在精神的后花园邂逅了佛家和道家,他们的心灵无疑就走向了“小我”融入“大我”的康庄大道,与老庄的“虚”“静”和佛禅的“空忘”一见钟情,“孤松片云,禅坐相对。无言而道和,至静而性同”,以虚静空灵之心参悟天地无言之大美,其笔其墨其山水境界,皎然无滓,泠然稀音,如上面我们所谈到的倪云林和下面我们所要谈到的八大山人。

  八大一生,遭遇奇特,先佛后道,他的美学底蕴艺术悟性都深深筑基于佛老二家。或者,亦可以说,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道家学说和禅宗思想,给八大提供了源源不断面绵绵不绝的心灵归依,精神寄托和艺术灵感。“窗明几净,焚香掩卷,每当会心处,欣然独笑。客来相与,脱去形迹,烹苦茗,赏文章,久之,霞光零乱,月在高楼,而客在前溪矣。。遂呼童闭户,收蒲团静坐片时,更觉幽然神远。”正是八大对自己清心寡欲的心境和自由自在的生命情调的真实记录。

  八大涉足山水创作是在中年之后,初师董其昌,后又远尚宗炳,追溯董巨,二米,倪黄,大概从六十岁开始至他八十岁回归道山,早期风貌构图简明而笔墨孤寂,中期风貌构图完整而笔墨洒脱,到了晚期则是无法而有法,无可而无不可,以书入画书画相参,所以笔墨圆润流动,清润简率,而将生命深处的禅思道意融入画中,所以境界虚静,玄远,淡泊,幽深,对于八大山人的这种创作状态,我有一比,就如同老和尚修禅入定,乃是以一念制万念,“禅定”之际,胸襟一派虚静空灵,此时此刻便了悟自然山水之神得了绘画之道的大功法。何故?唯“定”而生大慧,大美的艺术往往于艺术家的艺术状态最接近艺术本真的时候产生。比如,八大的<<兰亭诗画册>><<秋林亭子图>><<安晚图>>等,真正是“叩虚无以责有”“无画处皆成妙境”啊!画中八大的别有会心的“空”“虚”,正是给予观者留下对活泼泼自由自在生命的无穷想象余地。

  三   中国山水画之境——大道充盈(之二)

  “温柔敦厚”“平淡天真”的传统美学是中国山水画境界审美的最高鹄的。

  孔夫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思无邪”,<<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内容雅正,这是夫子对<<诗经>>的最欣赏处和最高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儒家不赞成过分地放纵自己的情感,而推崇温润和谐,端庄朴美的审美,即“中和之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视中和----有序,均衡,和谐为人生之主调,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儒家强调文质彬彬,温柔敦厚,克己复礼,讨厌虚伪巧饰,认为“巧言令色鲜以仁”,主张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在审美态度方面追求倾慕于“雅”,标举雅正,委婉,含蓄,内敛,内美,冲和,自然。中和作为中国最早成熟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审美态度之一,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画镜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者,是谓自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是谓含蓄;素处之默,妙机其微,可谓之冲淡;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可称之典雅。凡此种种之境,平和自然,典雅含蓄,恬淡温婉,充满了儒家中和之美的意趣。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说:“绘画之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画家在绘画创作之时,将自己的主观之意心中的情思融入笔墨,笔墨绘出造化之景而情景现,而此情此景正可称之为画之境也。

  公元前五一七年,孔‘子因故前往鲁国,“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由此看来,一流艺术品的移情作用是何等的强烈和持久。无独有偶,巨眼豁然的故宫鉴定专家徐邦达曾经用这个典故,赞叹董其昌的<<为王检秋山图>>:“屡屡反复阅读,真有闻韶之叹”。何故也?董其昌的山水,<<明史>>称“古雅秀逸,颇具笔墨意趣,以平淡天真取胜”,<<画史绘要>>则盛赞到:“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籍,为本朝第一”。可以说,董其昌的山水之境,一言以蔽之,就是大雅平淡。一方面,他师造化专门写取富有平淡天真之趣的江南山水神韵;同时另一方面,他出身进士以儒家中和思想重构了文人画的理想模式,将一种安闲雅逸,温和萧散的理想人生境界与绘画艺术世界融合在一起,从而欣欣然怡情于自己所营造的桃花源一样的笔墨世界之中了。比如,董其昌作于一六零八年的山水高头大卷<<昼锦堂>>,此幅为董氏的大青绿没骨山水画代表作之一。画的内容是根据北宋欧阳修的一篇散文,描绘当时宋仁宗的宰相韩琦的别墅”昼锦堂>>,主要画的是韩琦隐居处的山水胜境:天空高远,湖水明净,青山逶迤,佳木葱茏,溪流婉转,山径曲折,亭亭如盖的丛树掩映之下,缥缥缈缈的烟云笼罩之下,数间草堂隐约其中,一派平远萧疏,冲和恬静。画上自题:“宋人有<<温公独乐圆图>>,仇实甫有摹本,盖画院界画楼台,小有郭恕先赵伯驹之  意,非余所习。兹以董北苑,黄子久法写<<昼锦堂图>>,欲以真率,当彼钜丽耳”。很显然,董氏是以董巨,黄公望等纯正的南宗之法来进行青绿山水的绘画创作,以一派重彩写出了静穆文雅,虚和淡泊的风致,呈现出一种温润和谐,端庄温文的山水境界,弥漫着中和雍穆的精神气息。董其昌的设色山水尚且如此文雅, 更何况他的浅绛和水墨呢?比如,他的<<林和靖诗意图>>(1620),<<高逸图>>(1617),<<山水册十开>>(,<<奇峰白云图轴>><<云藏雨散图>><<秋兴八景>>(1620)<<青卞山图>>(1617)<<芳树遥峰图>>(1626)<<夏木垂阴图>><<山水册七开>>(1611)<<泉光云影图轴>>(1632)等等,无一不呈现着文质彬彬,雅正静穆的精神境界与山水神韵。

  董其昌说:“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东坡云:笔势峥嵘,文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一段短短的文字中,董氏三番五次提到“淡”字,这个“淡”,并不是味薄寡淡之”淡”,而是文人画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平淡天真”“平淡趣高”的“淡”格,它既得儒家中和之意,又得道家自然之旨,既是孔子所言“素以绚兮”“绘事后素”,又是老子所言“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处其实不居其华”,“淡”是形式更是“趣高”的内容与内涵,所谓的“淡”而“不淡”的大味也。

  “淡而不淡”者,就必须有一种“味外味”。清人郑绩说:“何谓味外味?笔若无法而有法,形似有形而无形,于僻僻涩涩中藏活活泼泼的,固脱习派且无矜持,只以意会难以言传,正谓此也。”所以说,大味之作,一定要屏弃形式的诡异而追求一种味外味才能成为大美之作。而只有这样的绘画作品,“正在平淡中,出奇无穷”才能使“智者息心,力者丧气”,从而一呼一息全是自然万物的芬芳氤氲,悠然陶醉身心于画家的山水境界之中。董其昌的山水境界正是给予了观者这样美好的视觉享受。

  四  中国山水画笔墨形态奇妙的东方哲学意趣

  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形态富于东方哲学意趣,充分体现了以佛老儒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内涵。

  [次页标题= 导航短标题=]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