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鱓书法品评:自在心情盖世狂

2014年01月16日 17:34   《书法报》  收藏本文     

南京博物院所藏《李鱓行书横披》,纵22厘米,横80厘米 南京博物院所藏《李鱓行书横披》,纵22厘米,横80厘米

  李路平(选自李路平新浪博客

  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懊道人、衣白山人、藤薛大夫、苦李、中洋氏、木头老子等,江苏兴化人。他是状元宰相、明代首辅李春芳第六代裔孙。李春芳孙李思诚官任礼部尚书,四世孙李滢尤邃于经学,五世孙李清担任刑科给事中,李清之子为孔尚任《桃花扇》作序的李楠,至李鱓祖父和父亲都是在兴化里下河一带颇有名气的士人。祖父李法与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如皋冒辟疆等人常有唱和,工书法,善诗;李春芳的后代繁衍成诗礼传家的望族“李春芳子孙曾玄五世,男女数十百人,官至尚书、卿寺以及知府、知县者十数人,而布衣、诸生以诗文名于世者数人”。李氏家族自明至清延绵不断,竟有诗人百余蔚为壮观。名门之后的李鱓“神仙宰相之家”一印颇能说明其门庭的显贵与风雅。

  李鱓中举是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年方二十六。他曾向皇帝献诗画,得到康熙的赞赏,二年后李鱓供奉内廷,任南书房行走,让他继续向宫廷画家蒋廷锡学习。蒋廷锡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著名的宫廷画家,清初恽寿平在花鸟画坛起衰之后,蒋廷锡学其没骨画技,变其纤丽之风,开创了根植江南、倾动京城的“蒋派”花鸟画。从现实的世俗角度来分析,李鱓师从蒋廷锡是对以后的仕途、艺途可谓是得益多多。蒋廷锡是精心辅导李鱓,同时也可以让其品鉴内府所藏的历代名画,这对于李鱓眼界的开阔是极有意义的。问题是李鱓并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时间长了,供奉内庭与他的天性是完全不协调的,也许对某些人是求之不得的事,对另一些人却完全不适应,这却却在李鱓身上得到了印证。宫廷画师七年后,李鳝上书乞归,这一要求很快得到批准,有近20年的时间,李鳝挟其技而谋生,飘泊江淮。卖画要考虑买方的需求,而艺术创作则不能媚俗,李鳝在这方面有很明确的认识,他在绘画中“不徇索画者意,亦不固执己意,兴之所至,笔即任之……画索其值,任人指点,或不出题目而索人高价,只得多费功夫以逢迎索画者之心。匹之百工交易,其品愈卑,其画愈陋。”李鳝要靠卖画为生,有时要迁就买方,这实在也是不得已的事。

  李鱓归来20年后,1730年重新入宫,圣上已经是雍正了,昔日恩师蒋廷锡从编修、讲官等文职,屡次升迁,成为雍正时期位尊权重的户部尚书。李鱓又被钦定随刑部侍郎高其佩学画。进去时“自入长门着淡装,秋衣犹染旧宫黄。到头不信君恩薄,犹是倾心向太阳”。而李鳝终究不是深居“宫廷”循规导矩的料儿,四年后,年近半百的李鱓再一次离开了宫廷,卖画扬州。越四年后,可能出于生计,去山东做了县官“为政清简,士民怀之,忤大吏罢归,留滕者三年”(《滕县志》)。百姓对他口碑不错,但他并不擅长官场的那一套,又因触怒权贵,被“罢归”为民。李鱓在京在鲁,乌纱旋戴旋摘,就是因为他在从俗不如板桥。也许“卖画不要官”(常用印)是李鱓宿命,官场的不苟免去他的官职,但青天给他的笔却让他画史留名。“声色荒淫二十年,丹青纵横三千里”,板桥无情地贬抑了他仕途浪迹,又充满颂扬了其笔墨丹青。

  综观李鱓一生,从自幼喜爱绘画,到供奉内庭时向宫廷画家蒋廷锡学画,这是他画风的一次变化,主要是学徐熙、黄筌一路,画风工整鲜丽。后来又向指头画家高其佩求教,而高也是当时一流画家。李鱓在扬州八家中造型能力最强,表现题材最广,绘画手段最多,笔墨变化最丰富,这主要是他的绘画基础扎实,这其中受蒋廷锡的影响极深,而高其佩是李鱓心悦诚服的人,他也从高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为他的画风嬗变作了充分准备。我们再从李的鱓绘画渊源探究,他是受林良、陈淳、徐渭的影响。年过半百在卖画扬州时代,则着意研究石涛,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他由工笔转为粗笔,以放笔写意作画,洒脱而又具法度,设色较为清雅,有“水墨融成奇趣”的特色。李鱓有两段绘画见解很值得我们参考,他拿自己和八大山人及石涛作过对比,他说“八大山人长于笔而墨不及石涛,清湘大涤子(石涛)用墨最佳,笔次之。笔与墨合作生动,妙在用水。余于用水,而用墨用笔又不及二公甚矣。”他在《冷艳幽香图卷》的跋中说“苏、米、倪、黄,盛于宋元,有明若文衡山(文徵明)之文秀,白石翁(沈周)之苍老,陆包山(陆冶)之稳当,得其一铢半两皆可名世;本朝虞山夫子,画苑传人,高司寇(高其佩)指头生活,另开生面;八大山人长于笔,清湘大涤子长于墨,至予则长于水。水为笔墨之介绍,用之得法,乃凝于神甚矣。”李鱓于画理,笔墨功夫外亦探求用水之法。时至今日,李鱓许多佳构,往往依然显得花叶滋润,墨彩欲滴,这充分显示了其水墨功夫。李鱓的画虽师承蒋、高,他的老师中却有一位鲜为人知的女才子,李鱓自己说过,他从小学画的先生是本家嫂嫂王媛,王氏是高邮王相国之后、宿儒王心湛的女儿,大家名媛,亦工书画。王媛嫁与康熙进士,李鱓的堂哥李炳旦。但无论师法谁,说到底,李鱓画的就是“丹青纵横三千里”的风骨。

  明末清初,江淮南北数十年间,论诗派,首推兴化为正,而兴化诗坛“诗醇典雅”,则又首推李沂。李沂亦为李春芳的后裔,李鱓长辈。兴化风景清幽、人文荟萃,出了一大批诗、书、画家。乾隆年间,邑中父老发起为当地的文士立匾以志,便由郑板桥亲笔题为“诗画名家”。“诗画名家”所题十二人,是兴化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康、雍、乾时期地位不高的文人群体的代表。但是邑中父老仍然将他们的贤名高悬于四牌楼上。李鱓既与板桥同乡又同师(笔者至兴化考察,鱓与板桥为亲家),诗书同请益于兴化词人陆震。笔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近二十次至兴化访板桥、李鱓遗迹,对之深刻研究过。实质上板桥、李鱓的书法只是当时兴化诗画群体中的两位,如“诗画名家”立匾十二人中陆震、顾于观,板桥虽称为“邑中前辈”,而年纪竟与之相妨,板桥、李鱓书风无疑是受他们的影响,数月前读乡前辈《守研斋日记》,蔡礼泉丈亦持此观点,认为板桥学书于顾于观。确实,顾书与早期的板桥体极为相似,笔考认为这是兴化人文群体这一时间段产生的地域书风。他们的书法“奇、拙、厚、重”的共性又各具“金石气”特征。李鱓书法亦受清代碑学兴起的影响,堪称卓然,其书古朴,具颜、柳筋骨。秦祖咏说他“书法古朴,款题随意布置,另有别致,殆亦摆脱俗格,自立门庭者也”,画幅上长题满跋,参差错落铺满画面,李鱓早年书法以骨取胜,似颜底而纯以柳字骨力,用篆书笔法“锥画沙”而成,劲秀挺刮。南京博物院所藏《李鱓行书横披》,纵22厘米,横80厘米,乾隆十三年六十三岁所书,为典型晚年风格,行笔结字取纵横气势,横画明显较中年扫扬,下笔更显厚重、生拙,老辣于质实中见张力,笔简之字拉大支撑,纵贯整体布白,而笔繁之体反之收紧,用碑别字夹杂于中更有拙趣,如“有生”、“便如”、“龙潭”等以草书连笔烘托整幅气势,使画面气韵更加酣畅淋漓、浑厚古朴,整幅作品气势夺人而似有丈幅之概。“扬州八怪”中善书者若金农、板桥、高凤翰等俱是书中高手,而论有庙堂之气、朗朗丈夫气者当推吾家李鱓。“自在心情盖世狂,开迟开早又何妨”(题荷花句),其诗书三百年后终被世人所识,幸与不幸耶!

  郑板桥视为李鱓知巳,故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应该说,扬州八怪中名最盛者当属郑板桥,而板桥最推重的却是李鱓。“复堂之画凡三变……其后入都,谒仁皇帝(康熙帝)马前,天颜霁悦,令从南沙蒋廷锡学画,乃作色花卉如生……初入都一变,再入都又一变,变而愈上。盖规矩方圆尺度,颜色深浅离合,丝毫不乱,藏于其中,而外之挥洒脱落,皆妙谛也……世之爱复堂者,存其少作壮年笔,而焚其衰笔、赝笔,则得堂之真精神、真面目,千古常新矣。”板桥晚年烧掉李鱓的应酬之作以及仿品,推爱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笔者曾收藏李鱓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所作《双钩牡丹兰草图》,款题“寓城南天宁寺”。此年以后诗画,尚未发现,殆于是年九月客死南通。

  李鱓喜欢用谐音款,不同时期各有变化,雍正时他用“墨磨人”款,乾隆年间就不一样了。另外他将“宗扬”改成“中洋”。“复堂”,乾隆时写成“腹糖”。“鱓”写成“角单”。乾隆十四年时“鱓”“角单”混用,以后便只用“角单”,直至去世。

  李鱓的鱓字,有两种读法。一读为驼,同鼍“神兽”也。又读善,同鳝鱼之鳝。李鱓落拓江湖,多次题画署名为“鳝”,承认自己不过是江淮间一条鳝鱼罢了。从鼍到鳝,从神兽到沦为任人烹饪的小鱼,影射了主人公“两革功名一贬官”的坎坷命运,似乎映射了李鱓仕途失意而不得不以卖画谋生的悲凉心境。文人至衰年而穷死,大约是明清六百年间时代的惨象吧。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