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海春先生和他的中国画

2014年05月27日 08:42   新浪收藏  微博 收藏本文     

  李小山

  萧海春以其罕见的深厚功力及传统素质在当代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在我的视野里,当代中国画坛的传统守卫者大多是些与传统毫无关系的人士,他们虽然高喊传统,摆出一副传统卫道士的面孔,却与传统南辕北辙,因为他们根本不愿意深入到传统中去,不肯在研究传统精粹上下工夫,他们照搬几笔传统的笔墨,依样画葫芦铺排出传统的表面样式,便敢于以传统的传人自居了,中国画坛所充斥的浅薄、浮躁、喧哗和炒作,已深深损害了传统艺术的根基,使之有进一步朽烂的可能。因此,萧海春在当代中国画坛的作用自然而然地凸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他的努力,传统中国画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仍然显出它可爱和可敬的一面。

  在若干年前,我曾对中国画痛加鞑伐,指出其穷途末路的病源,我的本意是提倡画家应该与时代沟通,不膜拜在古人和传统荫蔽之下,特别指出画家的创新意识是关键所在,我的针对性非常明确,即当时那种浓厚的令人窒息的封闭气氛,那种保守僵化的现实环境,它们对创新、对开放、对传统本身都是极其有害的。时至今日,整个艺术领域的多元化,多样性局面早已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样式都可以大摇大摆地粉墨登场,一方面说明我们面临的政治文化氛围的宽松,另一方面也说明艺术在当今生活中的必然趋向,定于一尊的权威主义时代过去了,多元化、多样性的存在成了社会主流。当然,不自由和自由所付出的代价都是与其背景相关联的,正如在定于一尊的权威主义时代,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也产生过里程碑式辉煌,而在开放的自由的时代,艺术并没有想象得那么活力四射,更不要说,在我们的面前,新的金钱至上的权威正在形成强有力的统治,使得大批艺术家成了金钱的奴隶。吴冠中先生说,以前是政治强奸艺术,现在是市场强奸艺术,话虽刺耳,却是一语中的。但是,我想补充一点,当代画坛的诸种怪现状只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对比之下,无论就创作的自由或空间,还是画家自身的选择余地,都不可与以往同日而语。

  如果说在若干年前,一个画家不研究传统,不从传统中截取样式,会被人指责为肤浅、浮华或缺乏根基,而在今天,一个画家依旧坚守传统,并在传统里继续挖掘,会被人指责为保守、僵化和与时代脱节。说明对画家的评价取决于语境的不同。只要稍加注意,人们便可发觉,老老少少的画坛人士,不管他是否乐意和真诚,“创新”已经成了一个标志,“新”即“好”这样的奇谈怪论被人奉为圣典,毫无疑问,从艺术史的演变、发展的轨迹看,创新是关键,只有创新才能促使艺术保持活力和新鲜,缺乏创新必将使艺术夭折,而当我们依据这一抽象的观念看待问题,似乎结论是不言自明的,这让我想起库恩对科学革命的理论分析,“革命”与“常态”之间的平衡关系,没有适当的高平台的“常态”,“革命”的发生将是一种强扭的瓜,正像许多年来我们所见到的,在“创新”旗帜下出现了多少笑语和闹剧。

  我得赶紧收回这个话题,以免造成误解,因为艺术是我们对于存在的梦想之一,是我们探索尊在意义的方式之一,按其指向,所有的重复都不会在艺术史上生效,所以,若评判某个画家的成败得失,首先是看他为艺术史贡献了什么。然而贡献并非都是由创新而来,倘若某个画家能够成为他的时代的一个参照系统,也是贡献的一种,追逐时尚,跟随大流亦步亦趋,这样的画家不可能有作为,在信古复古时期高喊传统万岁,倒了今天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叫嚷起创新,本身就令人怀疑其动机,别说在画艺上值得期待了,我赞赏萧海春的品格,从表面看,他是以不变应万变,为人处事极为低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画他的画,而从深层次看,他的不变他的低调,恰恰应合了多元化,多样性的时代风貌,反而在杂乱无章的局面中凸现出来。这一点,让我想起中国现代文艺史上的一些有趣事例,当时的众多大喊“革命”口号的文艺家,一个个烟消云散,倒是那些默默耕耘的作家和画家名留青史,有时候,历史很喜欢拿人们开这样的玩笑。

  萧海春奋力在传统中国画的领地挖掘,意在表明他几乎铁了心要与传统共存亡。历年来,对于传统的争论够多了,对于什么是传统,如何继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意见众说纷纭,其实,一切抽象的理论争论都只提供给我们实践的背景。我以为,传统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正如历史作为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它给了我们一把理解现实的钥匙,关键是怎样打开现实之门,从中找出相互间的联系。观赏萧海春的作品,犹如观赏许多古典画家的作品丛集,从石溪、石涛、渐江、龚贤等往上推,清代、明代、元代乃至宋代的诸大家,均在他作品里出没。特别是,萧海春在多种技巧的运用上,展示出了炉火纯青的工夫,这种工夫不是一般画家照搬几笔古人的技法所能做到,首先是深刻体验,在传统的精粹中吸收养分,从普遍到局部,从局部到普遍,将精神体验与手上工夫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从而将自身的悟性提升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我想附带指出,在眼下的多数中国画家的笔下,浸染着致命的文人画习气,所谓的写意,所谓的笔墨,所谓神似等等,把画面该具备的结构、章法、造型和视觉效果扫得一干二净。我一看到那种卖弄笔墨、卖弄才情的作品便心生反感,一位专门研究中国画的美国学者曾对我说,从中国美术史的角度看,是文人画损害了中国画的发展,此观点虽不乏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具体分析,萧海春作品的特点之一是墨色的无穷变化,因为从章法、布局和结构上看,他并无脱离传统山水画的固定程式,这是否缺憾抑或优点姑且不论,中国山水画自形成倒高度成熟,万变不离其宗,每一个时期的大师大画家都没有偏离过程式,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说到底便是一种较为纯粹的程式化的画种,像京剧和一些地方戏一样,它的趣味,它的价值和可能性全在程式的限制和范围之中。所以,当我说到萧海春作品的墨色时,其实是指他中国画程式里的精彩发挥,同样,由于萧海春作品摒弃文人画习气,因此显示出非常严谨和细微的描绘,他用大力气研究墨色,为的是使得画面富有纵深感和塑造感,他的画面给人以一种浑厚、通透、结实和空灵的感受,巧妙地避免了许多画家在运用重墨时所犯的刻板、僵硬的毛病。萧海春自觉地选择了人们常说的“南宗”、山水的德渲染方式,山石、树林、流水、云霞,都显得水汽淋漓,从中可以追根寻源,隐约地发现他在学习传统时的大致脉络。我们观赏宋元山水画,常常会看到,有的画家故意让墨色吞吃用笔和线条,逼其服从整体造型的需要,在萧海春作品里,我们又一次完整地领略到了这一点。

  萧海春作品的另一特点是章法、结构的张力,记得有一次,我在她画室里看到他那些大幅作品,不由受到震动,层层叠叠的山麓,飞流涌动的云雾,密密匝匝的树丛,每一幅作品都如此严谨认真,难以想象,他这么多作品要花多少作画时间,我见惯了所谓的逸笔草草,见惯了大笔一挥的装模作样,面对萧海春这样的作品,确是心生敬意。我曾在文章上谈过有关保守的问题,对那帮高喊坚守传统的人予以回击,即使仅仅从字面上理解,保守也得有东西可保可守,但很多人的保守只守着无知二字。萧海春对章法、结构上的独特心得,来自于他对画面整体视觉效果的追求,一方面,说明他对向往的自然山景了然于胸,另一方面,说明他真正吃透了传统山水画在章法、结构的精粹。中国山水画的伟大之处,即是它能将千山万壑集于一画之中,将自然形态概括为视觉程式,所谓“胸中丘壑”正是两者结合的形态。中国山水画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发展为一个非常完备的系统,独特的审美趋向和美学意义,与世界上任何画种拉开了距离。潘天寿曾宣称,中国绘画应当与西方绘画走不同的道路,不仅不能越走越近,相反应该越走越远,这一观点作为一种中西方绘画比较的诠释,未被引起足够重视。一般流行的概念是中西交融,或称中西合璧,但是,如前所说,本着传统中国画这个独特系统的所有内在结构早已完备,打破它,改造它或重建它,其结果都可能是削弱它。若干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呼吁,必须保持中国画的纯洁性,否则将会在创新的口号下取消它,实际上,在多元化、多样性的时代,某个画种的纯洁性是其价值及意义的保证,我对萧海春作品抱有敬意,这是原因之一。萧海春的山水章法、结构不全是出于传统的技术层面,还有一部分出自他作为画家的个性化自觉追求,他喜欢大场面、大境界、大自然、大山水、他的画面森森然然,自然气息浓烈,山色水气逼人,无疑,他所受的传统技法的启迪和影响是显著的,但他在表达上,传统山水画的章法、结构只是帮助他构造一座从技到道的桥梁。

  这便是萧海春著重技法研究的根源所在,技与道之关系,很多人都能说得天花乱坠,但是他们无法付诸于实践,因为技的要求并非如常人认为的那样简单,技的磨练需要数十年埋头苦干,需要长时间的呕心沥血蛰伏,李可染说废画三千,不止表明一个数据,一个画家在实践中的困顿和付出,不是用多少废画来计算。我称萧海春在当代中国画坛为罕见,至少在勤奋认真的劲头上很少有人与他比肩,他的画作的数量令人难以置信,正说明他所掌握的高度技法真正可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形容。我还认为,技法到达一定的程度,本身就可以当做观念来对待,技即是道,道即是技,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完整的整体,无论在西方绘画史上或是在中国绘画史上均能找到许多事例。

  现在,萧海春正属创作的黄金年龄,有一次我与他开玩笑说,齐白石在你的年龄才开始变法,黄宾虹六十岁时的画还不算什么,你却比他们积累得更扎实。的确,以萧海春目前的状况看,我有理由相信,他在未来能够登顶,尽管他的实践背景与齐白石、黄宾虹不同,相对而言,齐、黄的活动背景更适宜一些,萧海春面临的问题更复杂更难理解些,不过,任何成功的画家都会在自己的存在空间里找到一条正确通道,通向理想之巅。用萧海春以往的经验当做一面镜子,可看到在他笔下,各种各样的传统画法被他品尝之后结出的果实,繁杂也好,疏简也好,奇崛也好,平实也好,都显得那样自自然然。我以为,他的气处目前为止还未全部浮现出来,需要时间,时间是伟大的魔术师,时间将使优秀的画家更为优秀,低劣的画家遭到无情淘汰。是的,萧海春正在行进过程中,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仍会起作用,我的意思是,萧海春作品的个人面貌和个人图式仍在形成之中,有的需要加固,有的需要改变,我无法设想他的作品在未来的走向,但我觉得一定是更具强烈个性和冲击力的,这一点,从他的雄心和耐力便可得知。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