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大痴张良和他的中国梦(2)

2014年08月23日 18:59   新浪收藏  收藏本文     

  书法在古代是一个文化人的重要标志,是精神境界和学识修养的标尺。“技”可传,“道”不可传,靠“悟”,也就是说境界靠悟。《说文》曰:“学,悟也。”增加学养,是悟的前提之一。张良认为,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一个人的书法水平;艺术家能走多远,则取决于他的层次有多高。

  “真正搞艺术的人,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张良认为,社会责任感,就是看创作的每一幅作品是不是以严肃认真甚至虔诚的态度去创作,让作品站住脚、对得起喜欢欣赏你作品的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历史使命感,则是作者要用发展的、长远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创作的作品,要放在书法史中去衡量,严格要求自己,自愿肩负起传承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光荣历史使命。“创作一幅作品,就是在赋予这些文字以生命,要让它几百、上千年地流传下去,如果你的作品随便应付,即使你的名出来了,最后可能还会误导后人,贻害无穷。”

  得“名”

  真正让张良爆得大名、蜚声遐迩的,还是今年由他书写的《拜祖文》。

  今年的《拜祖文》是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许嘉璐先生撰写的,全文500字,是近年篇幅最长的。张良拿到祭文后,认真反复研读了多遍,同时他也深深被感染:“祖训在胸,步履铿锵;龙之苗裔,无愧轩皇;四海同胞,唐山情长;

  厚德载物,同筑梦想;燃香新郑,兰蕙芬芳;恭祈故土,福祉绵长。”通读几遍祭文后张良在斟酌用什么样的字体和书写风格来匹配和表达许嘉璐先生之文风、文意,让看到的人觉得文字与文章浑然一体,宛若天成。

  “草体,够气势,不够尊重;楷体,够正气,不够流畅;隶书、纂书不够庄重和通俗易懂。经认真思考我决定用行书来书写。在中国书法历史中,被传承最久远、最为经典的当属‘二王’书风,然而,精到而有韵味的后世‘二王’书者甚少,连唐人临“二王”也被南宋书法家姜夔归为‘有形而无神’,不得其精髓!这也是‘二王’书风盛行,但传世者仅“二王”而已的缘故。我认真研究‘二王’一脉的沿袭与路径,觉得只有向上走进‘魏晋’书风方得其解。”这些年,张良对“二王”书风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令其深有所获,下笔如有神助,“那刻有种淋漓尽致的感觉,一气呵成写了两份,呵呵,感觉不错!”

  随着《拜祖文》在全球华人的辐射力,张良火了。前来联系代理经营的画廊也开始络绎不绝,但张良婉拒了其中一次性订几百幅作品的“大单”。“我知道自己这个时候,更应该保持冷静。如果接了这些‘大单’,会造成急于完成作品任务而保证不了作品质量。给别人这样的作品,违背自己的艺术良心,更不符合我的做人做事风格。因此,越是这个时候,我越需要沉下心来。”

  自拜祖大典举行以来,一有闲暇,张良就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读书、临帖创作。他认为:每个人成功会有很多次机会,但每次机会来临之前也会有如名、利、财、权、色等很多诱惑。如果经受不住这些诱惑的考验,动摇了前进的信念,你便离成功越来越远。

  张良感恩于自己获得的机会,感恩于社会各界对自己的关心和厚爱,更坚定了珍惜机遇、把握现在,把艺术传承下去的决心。他说:“艺术需要坚守,社会给了你这个机会,就要努力做好艺术传承的使者,架好现在与未来书法发展的金桥。”

  有人说张良不求名、不求利,是不是视名利如粪土?张良说,也不是。

  “名,我要。如果孔子没有名,哪来的孔子七十二门徒?谁去传播孔子思想?颜真卿没有名,谁还学他的书法?如果没有知名度,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你、进而愿意跟你一起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古代很多不知名的书法家,作品水平与当时的王羲之、颜真卿相当,但没有人知道,东西也流传不下来,更谈不上对书法史的贡献。因此,要传承弘扬和发展书法艺术,不仅需要名,而且需要大名。同时,名也是双刃剑:可以引起更多人对我和作品的关注、品评,甚至于监督我的言行、为人处事;时刻提醒我加强自我约束,提高个人修养,消除可能出现的动摇自己追求艺术信念的因素……”

  “有了利,不仅可以糊口,而且可以有条件去帮助更多的人。孟子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张良坦言自己有两个目标:“一是历史上有我的一片纸,二是努力学习探索,在书法史上寻求自己的位置。”张良豪情满怀:“作为一个从事书法艺术的人,老天赋予你这个天分、给你这个机遇和条件,它实际是想让你做这个文化传承的使者,不要辜负了你这个人生的几十年,能做多少是多少,只要你用心去做!”

  对自己严苛,对他人宽容。别人谈及那些以收藏之名求金钱、假艺术之名逐利的人,张良的话令人思考:“

  这些没有什么对错,每个人追求不同。但是君子若爱财,取之应有道。”

  传“承”

  近40年的书写生涯,使张良形成了其古、雅、静、正的风格,他兼修诸家,又对诸家条分缕析,各取所长。

  南唐李后主评书:“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独,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此历代宝之为训,所以琼高千古柔兆执徐。”

  “我认为,王羲之书学魏钟繇,而简化其用笔,但韵味缺失。因此,王书成功于简化用笔,也失韵味于此。艺术追求完美但不可能完美,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要学习他们的长处,警惕他们的过失。”张良透露自己习书的秘诀:“每个时段,创作感觉不同,作品面貌也不尽相同。如果某段时间作品线条过于纤细,当学北魏唐人书,加以调节。如果用笔线条过于粗狂,当以羲、献等晋人法,增加其秀美、灵动。这就跟人吃饭一样,需要钙铁锌硒等不同的维生素,需要什么,就从这些圣贤身上去找、去学。我参观的画展可能比书法展多,因为从绘画中,可以更直观地体会到章法布局、笔墨浓淡、远近景对比关系……”

  作为一位没拜过师,一路全凭自己摸索、思考、学习、探索而走出来的书法家,却愿意把自己所有的书法技法和感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真心喜爱书法的人。

  “希望自己成为书法艺术传承的使者,甘做铺路石,把桥搭起来,让书法艺术更加发扬光大。”张良说,张旭的知名度没有颜真卿高,但张旭把用笔之法传授给了颜真卿,搭建了艺术传承的“桥梁”,为后来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成就的取得打下良好的基础。

  张良有个愿望,等过些年轻松一些的时候,他想把自己从事书法练习与研究的所获整理出来,联合几个同道人办个专业的书法学校,尽自己微薄之力推动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张良再三强调:“学书法从行书入手,不失为一个好的路径。如果从楷书开始,再往行书上转很难,如果处理不好,一辈子都像在练字……”张良语气殷切:“好多感悟需要自己慢慢用心去体验。古人所说‘功夫在字外’,一定是技法、基础过关后,才能寻找‘字外’的东西。要集中精力,先把基础打好,如果想法太多,反而容易走偏,事倍功半。”

  话锋一转:“马克思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进步就越快。人生需要定目标,才能不迷失方向。书法要有所建树,创造出属于自己艺术语言,需要长期的学习和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因此,我坚持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张良语中充满铿锵。

  采访完毕,离开张良那隅安静的文化小屋,我们又回到了城市的喧嚣之中。

  窗内,窗外,还是两个世界。

 

上一页12下一页

文章关键词: 中国梦书法艺术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