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革中起死回生的《上虞帖》

2015年10月04日09:16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 唐摹本《上虞帖》 ■ 唐摹本《上虞帖》

  上海博物馆在法帖上有两件镇馆之宝,一为唐摹本的王羲之的《上虞帖》,二为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其中《上虞帖》曾经历了一场大劫,而使《上虞帖》起死回生人,是“上博”的明清古画鉴定专家、墨拓大师万育仁。

  “文革”中,抄家之风大兴,将“牛鬼蛇神”家中的文物,或焚烧,或上交。为之,上海专门成立了文物清理小组,对抄家得来的文物书画,逐个鉴定清理。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万育仁,代表上海博物馆参加,为书画鉴定把关。

  一次,万育仁在仓库中清理书画,偶然在丢废纸的竹筐中,发现一纵23厘米、横26厘米的硬黄破旧书法帖。卷端有宋徽宗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的绢 签,在绢签的下角,有朱文双龙圆形骑缝印,有“御书”葫芦骑缝印,有“政和”、“宣和”骑缝印,拖尾中间还押着“内府图书之印”朱文大印。除宋徽宗的题签 和印外,还有五代南唐“集贤院御书”墨印及“内合同印”朱文大印。凭万育仁多年书画鉴定的经验,他确定此卷非等闲之书卷。再打开内页,只见58字七行草书 历历在目:“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艰!想行复来。修龄来径日,今在上虞,月未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 甚令人耿耿。”内容主要是回答来书所问。帖中提及三人,一为修龄,乃王羲之从兄弟;二为重熙,是王羲之妻弟;“不知安所在”的“安”当是名士谢安。帖中文 字多使用中锋运笔,字体连贯流畅,丰肌秀骨;体势超逸优游,灵动绰约。

  万育仁依稀记得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清·安仪周《墨缘汇观》提及此帖,此帖多少年来湮没不彰,现突然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怎不激动。惊喜之余,万育仁 毅然将废筐里的《上虞帖》捡回,小心翼翼地带回上海博物馆,请还在工作的专家进一步确认。也许是怕麻烦,也许是怕这些“封资修”的东西引火烧身,也许是不 懂,他们却来个彻底否定:“该卷既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也不是唐摹本。”

  上世纪70年代初,“打砸抢”之风逐渐平息,上海博物馆老馆长沈之瑜得以解放,重新主持工作。沈之瑜与万育仁虽为上下级关系,但彼此尊重,堪称老朋友。 万育仁便悄悄地将藏了三年的《上虞帖》拿给老馆长看。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沈之瑜同意将此帖带至北京作进一步的鉴定,在一旁的保管部长马承源极力推荐,请 上海书画鉴定大家谢稚柳鉴定。此时的谢稚柳刚从“牛棚”里出来,久未与书画打交道。当《上虞帖》放在他桌子上时,谢稚柳眼睛一亮,拍案叫绝:“上海居然也 有王羲之的好东西了,羲之墨迹久绝于世,唯此唐摹,就足为文物之精英、艺苑之瑰宝了。”

  当谢稚柳得知是万育仁发现《上虞帖》,并助其逃过大劫时,赞不绝口地说:“老万,你做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

  万育仁之子万寿告诉我说:“我父亲一生最高兴的是发现《上虞帖》,否则,《上虞帖》很可能毁于火炬,或流落他国。”万寿又说:“上博建馆50周年之际, 馆内举办‘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二王’的作品总是名列最显眼处,我也会多次前往参观。当我站在《上虞帖》作品前,我会伫立良久,思绪万千,有时还会按 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潸然泪下。” 王晓君  

  来源:新民晚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王羲之文物书画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