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中的个体表达——崔振宽创

2015年03月22日 15:10   新浪收藏  微博 收藏本文     

  王林

  对中国画的讨论,最容易进入两个误区:一是阐释系统,沉雄、苍茫、悲凉

  之类,正确然而空洞,如果不往下说,等于什么也没说;二是笔墨系统,只要用笔用墨有点功夫,就—定要和古人、故人发生纠葛。其实今人之于传统,可以任意取用,无需成为集体链条中的环节,非要有个来龙去脉不可。那种天人合一的宏大叙事,和生活于城市的艺术家也实在没有什么关系。对生活也好,对艺术也好,我们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真实的个体表达,是艺术是否具有当代性的前提。

  我之所以为崔振宽先生的作品感动,是因为他的创作让我感受到一个人的生存体验与自我表达,至于笔墨与阐释,不仅离开具体的画面等于零,离开具体的表达更是等于零。

  崔振宽先生的山水画,尤其是焦墨山水,满幅生动,其密集甚至是拥塞的构图,和今天城市生活的视觉感受相通。“密不透风”和“疏可走马”,各有各的难度,未可妄论高下,但在崔振宽的密体之中我更能感同身受。传统山水画,取远景和近景,组合而成,远景倾向飘渺,近景易于雷同。至石涛突出中景,方能与个人感受相通,故吴冠中誉之为“中国现代绘画之父”。崔振宽认为:“现代的绘画作品,展示方式主要是展览及公众场所的陈设”,“为了表现较大的视觉力度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不仅要有较大的画幅,而且要有个人的角度。因此,“我画大画,不喜欢取大的场景,往往撷取一个局部入画”。准确地讲,经常是中景的局部。由此造成的逼近感,既是对当代人视觉心理的提取,其形式感真切而不空泛;又是对于自然山水与古人不同的追求,局部性和个体性相连,显然不同于集休主义宏大叙事的整体观照。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从形式上专业性地分析崔振宽先生的作品,而不是一般的谈谈感受。

  首先是焦墨。因为有限制就有难度,郎绍君先生说“就等于一个人把自己逼到绝路再找一条活路”,其实也未必,焦墨也有焦墨的好处,可以避免水墨作画的自然浸润,更能把用笔纳入主观性更强的自我表现之中。崔振宽就说过:“焦墨作画则可以放笔直干,不受用水多少的干扰限制,一心一意在虚实刚柔的尽情表现中发挥‘用笔’,既可以恣肆地表达情绪,又可使笔型笔意得以充分张扬。”何况焦墨的强化,同样可以参以破墨、积墨。而突现焦墨的表现力,却能以一种极端化的方式表现出浓重、尖利、野性的个人感受,和时下倡导的正统、和谐、高雅的主流趣味显然不同。

  其次是密体。以中景为对象,又是摄取局部,形式必须考究。崔振宽说:“花鸟画得超大视觉上不舒服,而山水画的局部画得再大也超不过对象,因而不会有突兀怪异之感”。但大而且密却极易产生堵的感觉。崔振宽的处理正好显示出其绘画技艺的高超之处:一方面借助写生的真实体会,把对象作结构性的团块分布,或平面布局,或适度纵深,服从于个人作画时的瞬间感受,摆脱山水画审美惯性(如s型构图)的约束;二方面结合抽象构成与中国画留白的手法,让氤氲之气在密集的点线中穿行流动,如空气、如光感、如音乐的旋律,让人在密不透风的紧迫感之中,通过视线追踪产生心理运动,置观赏主体于画面之中,与表达主体

  重合。疏密转化,你我相通,这才是画家的个人表达能够感动观者的真正原因;三方面,则在于崔振宽点线用笔的确有老到的功夫,他长期练就的书写性笔触成为他自由用笔的基础。分析具体作品,恰恰是不拘一格的表现性令人刮目。为表现心中丘壑,他不惮使用大小侧锋,也不惮随意挥洒,任意涂抹。对于用笔,他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一位赳赳武夫,一位举重冠军,也许只能画出一条颤悠悠的‘软面条’,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耄耋老者却可以‘高山坠石’、‘力能扛鼎’”。说到这里,看官可以明白,笔者并不否定笔墨。笔墨功夫对今日绘画而言,是笔墨作品的准入条件,正象写实作品的准入条件是写实功夫。关键是你用笔墨干什么,是自囚其间,还是以为起点(也可另寻起点),去获取表达的自由。这种表达是个体化而非群体化和系统性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至法者,个体艺术语言的成熟与自由。

  崔振宽的画,别人已说得太多。我愿如崔先生一样走上绝路,只说自己想说的话,究其一点,不尽其余。——因为作为独立的批评个体,我只能学九方皋相马:“视其所见而不视其所不见”。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山水画个人个体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