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舍雅集2011-2015》新书发布

2016年03月18日02:06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柒舍雅集 2011—2015》 《柒舍雅集 2011—2015》
《柒舍雅集 2011—2015》封面《柒舍雅集 2011—2015》封面

  值“柒舍”成立5周年之际,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CCAD)隆重推出《柒舍雅集2011-2015》,本书由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赵力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通过对柒舍雅集自成立以来的创作、展览及相关活动进行梳理,力求全面呈现“柒舍”自成立5年以来的探索历程和艺术态度。2016年3月17日下午,CCAD在玄如艺术举办了《柒舍雅集2011-2015》新书发布会。

《柒舍雅集 2011—2015》图书内页-柒舍介绍《柒舍雅集 2011—2015》图书内页-柒舍介绍

  本书共包含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了“柒舍”成立的初衷及主编赵力对“柒舍”成员的关注与评价。

《柒舍雅集 2011—2015》图书内页-雅昌圆桌《柒舍雅集 2011—2015》图书内页-雅昌圆桌
《柒舍雅集 2011—2015》图书内页-雅昌圆桌《柒舍雅集 2011—2015》图书内页-雅昌圆桌

  第二部分“雅昌圆桌”全面记录了历次“柒舍”圆桌论坛的发言和对话。“柒舍”的青年艺术家与他们的师长前辈、美术史学者和艺术评论家关于中国画的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展开了广泛、开放的交流,从“70后”水墨艺术家群体的创作和思考、艺术家个体探索、“70后”艺术家对“50后”艺术家的师承与发展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柒舍雅集 2011—2015》图书内页-艺术家对谈《柒舍雅集 2011—2015》图书内页-艺术家对谈

  第三部分包含“柒舍”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重要评论及访谈,对每位艺术家的创作面貌进行个体的展示。

《柒舍雅集 2011—2015》图书内页-年表《柒舍雅集 2011—2015》图书内页-年表

  第四部分为“柒舍”年表大事记,梳理“柒舍”成立以来重要的展览及学术活动。

《柒舍雅集 2011—2015》图书内页-艺术家作品呈现《柒舍雅集 2011—2015》图书内页-艺术家作品呈现
《柒舍雅集 2011—2015》图书内页-艺术家作品呈现《柒舍雅集 2011—2015》图书内页-艺术家作品呈现

  第五部分为“柒舍”成员个人艺术简历及本书作品索引。

《柒舍雅集 2011—2015》图书内页-作品索引《柒舍雅集 2011—2015》图书内页-作品索引

  本书文字共计十余万,收录图片两百余张,是迄今为止对“柒舍”最为全面的记录,汇集了“柒舍”艺术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柒舍雅集》不仅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画册,更是一本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集,也为当下“70后”水墨艺术家群体的艺术创作和探索留下阶段性的视觉证据。

  编者的话:

  八个与一个

  文丨赵力

  我认识“柒舍”的时候,他们还是七个人的团体,杜小同、秦修平、谭军、徐加存、王煜、刘琦、孙浩,后来杭春晖加入了柒舍,所以又有了“柒舍捌人”的别称。柒舍成员都是画水墨的青年艺术家,年龄大多是70后。虽然由于家学的缘故,我和国画界自然地很亲近,但是认识的国画家大多是父辈或者同辈的画家。随着我对于当代艺术的热衷,也就对故步自封的国画界颇有微词,也就渐渐与国画界生疏了起来。认识柒舍给了我一个契机,那就是重新认识水墨和新水墨艺术家。当时张丹来找我,她既是我们艺术管理系的毕业生,又是孙浩的爱人,她说她正在编一套青年水墨画家的丛书,希望我能够写个序言。我当即翻开了那些作品图片并为之动容,我已经感受到了他们的坚韧和坚守,有了进一步了解这些作品的兴趣,于是就爽快地答应张丹的请求。接下来几天,我总是想着他们的创作,那些图像就像幻灯片一样浮现在眼前,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

  真正认识和接触到柒舍是稍后的事情。待到系列丛书出版之后,张丹说艺术家们会在山东烟台的宇辰美术馆举办一个联展,在那里可以见到其中的绝大多数艺术家。我答应去,并答应担任展览的学术主持。虽然学术主持是个挂名的差事,但是这次去烟台却是有了沉甸甸的收获。我不仅认识了柒舍的大部分成员,而且还结识了宇辰美术馆的曾健,一个一直以来对青年水墨“乐善好施”的山东大汉,真的是不虚此行啊。

  从烟台回来,我就有了深度了解这些青年艺术家的想法。正好当时我正在筹备第二届“经典北京”主题展览,所以就有了以柒舍为核心而策划展览的想法。我找来张丹并通过她联系曾健,希望由张丹策展、宇辰资助来做一个全新的青年水墨展览,作为“经典北京”的主题展示。不出所料,这个展览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其原因是这些创作已经跳离了水墨的旧有范畴,与当代文化精神融合出全新的风格面貌。而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当代艺术正经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不仅仅来自市场的波动,更来自艺术自身的质疑,因此当代水墨的出现或许证明了当代艺术在中国的自我逻辑,而且也反映了民族传统自我更新的巨大能量。

  以此为起点,我就有了和柒舍更多的接触机会。我记得不久之后,在美丽道艺术中心工作的张英剑来找我,说柒舍将在他任职的北京空间举办一个联展,并相约届时和雅昌艺术网一起与艺术家们进行一次更深层次的讨论。与艺术家的讨论,是我一直希望的事情,因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近距离地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想法,这比借助作品来了解更加直接有效。讨论是分组进行的,在我这一组有柒舍的徐加存。徐加存是我最开始接触的柒舍成员,在讨论中他不紧不慢的语速以及关于个人创作的叙述非常有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印象也在之后我给他写的评论文章《深黑与浅白》中得到了发挥。事实上,徐加存的创作最初是有着图像化的明确痕迹的,这让他的作品一度具有很当代的外貌。但是,他在之后的创作中有意识地消解了这些痕迹,使用的策略就是“写生”的传统,而且水墨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借助水墨的“书写性”令自己更加自由不受拘束,在整体上走向了抽象性的精神表达。

  柒舍中的谭军,平日沉默而含蓄,但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则寸步不让、词语坚硬,我很喜欢这样的性格。谭军的工作室是我访问的第一个柒舍成员的工作室。工作室出奇的小,这出乎我的想象。当时的谭军,作品基本没有市场,他也不愿意去迎合市场,甘愿贫寒而寂然独立。谭军的想法总是很怪,甚至有点匪夷所思,他当时沉浸在自己的“戏文剧情”之中,有点不能自拔之感。说实话,当时的我并不是能够全盘地接受他的想法,而他的坚持令我联想到湖南籍艺术家的那种共性,即我戏称的“驴子脾气”。两年之后,他的一幅巨作参加了“艺术北京”柒舍的专题展览,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谭军作品中空灵峭拔的独特气质,以及营造渲染的高妙气氛。

  杜小同是柒舍中的“老大”,这不仅是说他的年龄最长,有着做大哥的天然资格,而且他的性格最沉稳,也最包容,我戏称他是“晁盖”。小同是中央美院国画系的高才生,却甘愿“偏安”于烟台一隅,这同样反映了他的性格秉性。与小同的接触起初并不多,说到真正地了解他的创作,则是近年来的事情。记得有一次宇辰美术馆办展览,我再次受邀前往,得空去了小同的工作室。小同平时作画是在二楼,那里宽大而明亮,让人好生羡慕。小同很诚恳地给我看了很多新作,我也要求他拿一些过去的作品出来观赏,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待了很久。同行的有位媒体记者让我说说对小同作品的感想,我当时乘兴说了很多,之后被整理成了一个访谈。我已经不记得当时说了些什么,但是我至今还记得的是一种莫名的感动。面对小同的画,我有一种沉浸其中的感受,这既是作品意境所致,但更多的是被萦绕于画面的情绪感染。小同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空白的运用,大量的空白“倒逼”着自己的笔墨,使之简练至某种极致,难道这就是水墨画中的“极简艺术”?

  王煜,他的画室在黑桥,当时是孙浩带我去的。画室里的王煜,没有了平日里的那种紧张,是他真实的自我。他创作得相当刻苦勤奋,墙上、桌子上都是作品。记得王煜说他正在构思一个新的系列,言谈中他对自己的未来是很有信心的。王煜的作品也极富感染力,有的作品尺幅不大,但是张力很大,视觉效果也十分强烈。最近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了王煜的个展,可以说是他阶段性的成果总结。展览强化了叙事方式和视觉呈现,突破水墨而强调以水墨为媒介的创作理念,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琦的画室,我是前年才去的。因为济南离北京不远,所以每次去济南参加活动总是来去匆匆,反而没有宽裕的时间。前年我在山东博物馆参加完一个活动之后,刻意留了一个时间去了刘琦画室。刘琦刚刚结婚,他的妻子也是一位艺术家。在刘琦的画室和住家,出人意外地看到了一些不常见到的创作,尺寸很小,画的东西都是日常所见,有点像古人的杂画,又有当代人的幽默机智。这几年刘琦的创作一直在变,从大家熟知的人物作品,到池塘锦鲤,再到最近创作的曲尺,画家刻意不给大家留下创作的某种固化印象,而是挑战与变化,并不在乎结果的成败而在乎过程中的得失体验。

  秦修平和杭春晖的工作室,我至今还未到访过。这不是他们的原因,而是我总是被俗务缠身。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和他们的交往与讨论。秦修平好饮酒,是饭桌上的“大嗓门”。他的作品也有一种“豪爽”的气质,尤其是他画的“胖子”系列。在我看来,“胖子”只是秦修平笔下的某种隐喻,有点虚张声势,有点桀骜不驯,是将现实虚化或者说戏剧化的处理方式。

  同样是画人,杭春晖的处理方式更加个人化,一种是互为镜像的结构运用,一种是将绘画拓展为立体或者装置。杭春晖最新的个展刚在798 新绎空间落幕,将绘画拓展为立体或者装置的趋势更加的明确。从这点上看,杭春晖是走得最远的,观念和形式对他而言起码是等量齐观的,如果是一个单项的选择题的话,我相信杭春晖一定会选择前者。

  孙浩是柒舍成员中和我接触最多的一位。关于对他创作的认识,我曾经写过一篇评论,题目是《天马行空》。孙浩的创作题材相对丰富,成系列的有“马”“佛像”和“人物”。很高兴的是前几天得知他的个展计划已经通过中国美术馆的审核,也就是说至今尚未有个展的孙浩,可以有机会向我们做一个阶段性的汇报了。

  我至今没有策划过以“柒舍”为名的任何展览,只是分别邀请柒舍成员参与过我的策划而已。因为在我眼中,“柒舍”是一个艺术家自主形成的创作团体,应该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共同价值观。所以我关注柒舍,又总是保持某种距离。这个距离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必要距离,也是想以此为案例去探看当代艺术创作现状的某种初衷。我想始终保持柒舍的“八个”和我的这“一个”之间的若即若离,而彼此独立就是彼此尊重的另一注脚。

  2015 年12 月

  图书信息:

  书名:《柒舍雅集 2011—2015》

  主编:赵力

  责任编辑:郭煦

  特约编辑:阮晶京 杨之歌

  书籍设计:杭春晖

  出版:湖南美术出版社

  版次:2016年3月第1版

  开本:787mm×1092mm 1/8

  书号:ISBN 978-7-5356-7601-6

  定价:178.00 元

  关于柒舍:

  “柒舍”由从事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青年艺术家发起成立,成员包括杜小同、秦修平、谭军、杭春晖、徐加存、王煜、刘琦、孙浩八人。自2011 年起,一批具有自我反思能力和艺术态度的青年艺术家开始自发形成了一个70 后当代水墨艺术家的自由群体,这就是“柒舍”的前身。他们拥有美术学院的优良教育,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史和现当代艺术等有深入的研习和探索,同时他们不囿于学院和传统的束缚,在前辈和师长们艺术探索的基础上,以自己的艺术视角、态度、智力和实践努力创造和延续中国传统艺术的新可能和新价值。正是他们长期不懈的艺术实践,“新水墨”这一暧昧的概念才被迫诞生,因为很难再以简单清晰的定义概括这些青年艺术家们纷呈的态度和艺术实践,也许这也正是他们的价值所在:崭新的个体、难以被定义和无限的可能性。

  雅集,可以理解为一个场,一种场合( 空间的结构) 或气场。雅集也是一种知识生成的方式,参与雅集的艺术家们怀抱理想和价值,以各自在艺术、人生、思想、个性、才情等方方面面的感受、理解和认知相互交流、碰撞和激励,让新的知识和思想得以产生、成长和传递。最初他们因内心有同一向往,相约办展,以研讨的方式,谈论各自的最近的作品和心得,经多次聚会与切磋,共同萌生了一种传承中国水墨,并将水墨与当代性融合的使命感,进而组建了如今的“柒舍雅集”。参与“柒舍雅集”的艺术家们希望籍由共同的艺术理想和价值凝聚起各自的激情、智慧、思想和勇气,在实现各自艺术理想的同时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延续和创新提供自己的智识,探索新的可能,留下当代的视觉证据。

  关于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CCAD):

  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CCAD)是隶属于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下的学术独立研究机构。总部设在北京,并先后在香港创立“中国当代艺术推广中心”(CCAP)、在美国丹佛创立“北美推广中心”、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创立“欧洲推广中心”。CCAD致力于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的发掘、整理和保存,通过研究、展览、出版促进艺术的大众传播和公共教育,编撰出版了《中国油画五百年》、《中国当代青年水墨年鉴》、《中国青年艺术文献》、《山川蒙养20年》、《中国当代艺术新世代:青年决定未来》等书籍,并与世界范围内的学者、美术馆和艺术机构等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事业的发展。

  CCAD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拥有一流的专家团队,同时也是“艺术北京”、“青年100”等艺术文化项目的发起人和学术支持单位。CCAD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领域重要的先锋力量,以其开拓的学术视野和创新的学术方法,在传承人文理念、建构近现代美术史和聚合国内外研究资源等方面发挥日益显著的影响力。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柒舍柒舍雅集赵力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