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英的笔墨人生:意由境出 自然天成
刘志英(1950.6-2016.6),别名来水,问天,斋名雍乐轩,祖籍河北清苑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委会委员。自幼热爱书画,刻苦钻研,经黄胄、张旭、王雪涛、姚治华等先生指点,精修揣摩,不懈追求,终自成体系,在山水、人物、花鸟、书法上均有造诣。1992年在北京博物馆举办“刘志英画展”,其创作的巨幅长卷《三百六十五》获得关注。先后在新加坡台湾朝鲜及九省市举办个展、联展。2001年6月为预祝北京申奥成功,将精心创作的千米长卷中国画“深邃的自然”捐献奥申委,深受好评,被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刘志英一生身兼数职,任重如磐。中年缠疾,仍不舍不弃,工作与笔墨并举,出版有《中国当代书画摄影艺术百杰作品集》、《刘志英人物篇》、《刘志英花鸟篇》、《刘志英作品集》等。
刘志英的作品变换诡黠,神不寸移,无拘无束,节韵分明。含藏哲理之底蕴,彰显时代之精神。他的书画有一种刚柔相济的品格,如李贺诗“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观其书画,如见其人。朴实无华,不雕不琢。
美术评论家于金才先生对刘志英245米的长卷《三百六十五》评论道:刘志英以独创的样式,将花鸟、山水、人物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洋洋洒洒浑然天成。作品意境:浩渺雄阔,造物奇伟,四时通神,生机勃然。随着画卷的延展,忽而如涓涓细流,忽而如江河波涛,令观者心潮起伏,情思激荡……他的作品体现了某种返璞归真的审美理想。
中国画中的水墨关系,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之道,其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形而上发展成绘画理论,形而下则变为绘画技法,然而说开了无非是水进则墨退,墨进则水退,墨借水润,水借墨显,画家刘志英深谙此道,故构图时计白当黑,计黑当白。
胸中原无俗物,手中自有波澜,清水润墨,且写且染,笔底若烟非烟,似雾非雾,虹起霓落,云卷云舒,迷朦朦如春雨霏霏,绰约约似水天沆荡,正所谓纵横无形,了无边际,焦墨淡水,披皴积勒,于是怪石生而老树偃,气象凝而秋如铁,种种妙景,幻而化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之博大精深。
诚如画家所讲“墨为骨、水为神”,可以想见水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甚至在当今书画界也有一条秘而不宣的成功法则,即如何用水。其实点染皴擦泼晕等等,哪一样都离不开用水的学问。几十年的成功探索与追求,使刘志英在用水方面可谓得心应手,随心所欲不逾矩,真正达到了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开拓创新的精深层面。
刘志英的国画作品以花鸟、山水为主,兼攻人物。其大幅作品以气势恢宏、雄浑狂放见长,笔墨运用在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一笔之中亦讲究焦湿浓淡、婉转顿错。浅淡处近乎飘渺,浓重时深邃难测。其小幅作品构思新巧,往往独辟蹊径。而在具体物象的描绘中,无不体现出画家对于生活的真情迷恋和独特的解析:那枝头的小鸟、散放的驴骡,甚或崖缝中盛开的野花,农家小院中的丝瓜,奇峰、小溪、瀑布、凉亭,无一不形态可掬,纯朴自然,灵性十足。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