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接受巨幅通景山水画《三峡史诗》捐赠
2016年10月24日上午,巨幅通景山水画《三峡史诗》捐赠仪式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三峡史诗》巨幅通景山水画的创作活动,是我国著名山水画家亚明先生生前所倡导,以江苏画家秦剑铭为发起人,会同长江沿岸六省市的其他八位画家,施江城、徐建明、朱修立、陆一飞、李文信、钟增亚、张军、陈芳桂,共九人,作为主创画家共同创作完成的作品。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美协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丁杰,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余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刘万鸣;当年参与创作的部分画家:江苏省国画院著名画家秦剑铭,安徽省国画院专职画家朱修立,湖北美术院专职画家施江城,湖北美术院专职画家张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政治部宣传局专职创作员陈芳桂出席了捐赠仪式。《三峡史诗》创作至今历时数年,当年参与创作的有些先生已经故去,今天他们的家属也来到了现场,他们是:上海中国画院画家陆一飞先生之子陆晓波,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李文信先生之子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李彤,湖南省书画院画家钟增亚先生夫人崔德鹍及儿子钟岚。出席捐赠仪式的还有《三峡史诗》创作的赞助人江苏新科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尚志,湖北电视台国家一级导演尹建平。捐赠仪式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
该作品的创作活动,由上海《文汇报》、江苏新科电子集团、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共同主办,主创画家们认真思考亚明先生的意见,并一致认为当代画家有责任直面生活,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鸿篇力作,以弘扬时代精神,寄托对伟大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也有必要用作品证明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在新形势下完全能够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仍然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2002年3月,画家们到达三峡起端——奉节。经过攀绝壁,走伐道,观大坝,跋山涉水,乘风破浪,收集大量一手素材,研究三峡特点。寻找绘画表述语言,构思草图,积累合作经验,实验恰当的笔墨表现方法。历经五个多月的时间于同年八月完成了这幅长62.8米、宽2.2米的盛世巨作,为长江三峡的险秀美景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三峡史诗》属于集体创作,有着完整和谐的艺术构思。画家们对这一规模宏大的作品在节奏的把握上恰到好处。弘扬时代精神,继承民族传统作为这幅画的指导思想贯穿创作过程中。该作全篇共分六个部分:开篇——源远流长,第一乐章——夔门雄风,第二乐章——巫峡神韵,第三乐章——西陵激浪,第四乐章——高峡宏图,尾声——大江东去。以沉雄有力的笔法和浓重的墨色来描绘夔门的雄伟,西陵峡的险峻和巫峡的缥缈,以山形的变化和云雾的穿插,构成整幅画的节奏和韵律,衬托出了三峡大坝的壮丽。“群山万壑赴荆门”的深沉和大江东去的“历历晴川”形成鲜明对比,以求烘托出无限的光明前景,虚白的空间更赋予人以想象。画家们经过对三峡深入的观察、写生和探讨,把无序的自然山川形象提炼为有序的、有节奏的艺术形式——“三峡皴法”,既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形式上的不同,又是对山水画传统的延伸,具有艺术创新的时代意义。
《三峡史诗》从最初创作启动到最终完成一直备受关注,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2002年的《三峡史诗》巨幅通景山水画创作座谈会上,《三峡史诗》山水画学术主持人、《美术》杂志负责人王仲说道,这幅画有明确的创作动机,画面高扬着一种新的时代精神。这是这张画为中国国画界提供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性的经验,体现了创作队伍的整体性;创作过程表现了艺术的规律,有内在的协调性,具有哲学意义。《三峡史诗》艺术创作执行总监李树勤引用亚明先生生前所说:“画家要拿出些重头作品,这些作品要体现民族精神与气质,体现爱国之情,用山水画张扬对时代的认识,山水云烟也是生命和精神的体现。”他表示,这幅画的画家们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只要认真做学问,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人文精神的思想认识,再加上笔墨手段的跟进,中国画就会有生命力,就会有很大的发展。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美术评论家陈履生也提到,这件作品改变了一般的观赏方式,比壁画更重视笔墨语言,比一般长卷更重视章法,在表现形式和空间方面做了探索,同时涉及到了和中国画相关的许多问题。这幅画传承和延续了江苏山水画的特点,运用集体的智慧加以改良,为研究历史上的新山水画和江苏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清荣峻茂的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最绚丽多彩的篇章。长江三峡既是举世闻名的自然景观,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艺术家们为之创作的鸿篇力作不仅出于对历史的责任感,也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艳丽光彩。《三峡史诗》巨幅通景山水画通篇洋溢着艺术家们深沉的民族之情、爱国之心,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山水画的一幅力作,给美术界注入了一股宏大之气。早在2002年10月的内部观摩展中,画家们就表示这幅画在公展之后,最终将捐赠给国家。如今夙愿始成。中国美术馆作为艺术的殿堂,愿肩负起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艺术的责任。
《三峡史诗》这件凝聚着多位画家及学者智慧的划时代巨作,在十多年后的今天,找到了最好的归宿。中国美术馆将一如既往地做好藏品的研究、展示、宣传和保护修复工作,充分发挥国家美术收藏的社会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艺术文化体验。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