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可沿书画同源理论再向前探究

2017年05月11日 14:3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人物介绍

  钟瑞军 广州青年美协主席

  谈画家的书法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聊一聊中国画的线条。

  用线条去表现物象,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风格特征。

  毛笔在画面的表现形式,不外乎点、线、面三者。尽管三者在创作中相互组合应用,然而,表现画面的基本物象,还是以线条作为主体,原因有三:“点”易于破碎;“面”易于平板模糊;用“线”则能迅速明确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线”在客观物象上并不存在,只是一种造型手段。以求表现对象更明豁,突出其精神,达到艺术的效果。它满足了画者对画面布局、气势、造型、结体、精神状态等的需要。

  因此,线在中国画中起到的作用,是首要的,是决定性的。

  当代中国画创作中,一些画家先用碳笔在宣纸上起一遍稿,然后再拿毛笔依样一笔一笔地描。这种创作现象,谈不上具有中国画的笔墨意味和意象造型意识。真正的中国画创作,尤其是写意画创作,根本不用起稿,拿起画笔就画,放笔直取,笔随心运,最终达到心手双畅的境界。

  事实上,中国画的线条与书法的线条区别在于,绘画线条为对象做笔墨结构服务;而书法线条,是为点线结构服务。而共同点,都要讲究书写性,抒情性和艺术性。

  潘天寿先生指出,把书法中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线条应用于绘画上,将具有千变万化的笔情墨趣,形成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线条美。

  黄宾虹先生也提道:“如果不以书法来论画,就没法与你讨论中国画的问题。书法是中国画完成构想的基本媒介,对画来说,笔墨精妙是关键,而笔墨精妙的关键一是书法用笔,二是墨法华滋,韵味盎然。

  的确,“以书入画”是中国画表现手段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没有书法,就不会有如此丰富的中国画表现手法,“书画同源”又“同道”,书法即画法。

  元代赵孟頫明确提出书画同源理论,并赋诗一首:“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之后画家创作中非常重视以书入画,而且很具体地分什么样的书法用在什么样的画法当中。

  元代柯九思说:写竹竿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撒笔法。这种具体将画法归纳为书法笔法的论述,极大地促进了明清时期文人写意画发展,并促使写意画发展到一个高峰,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明清两代,画家就直接将书法笔法和表现力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徐青藤用草书加泼墨,八大的绘画和书法线条非常统一,简而圆浑、凝重挺韧;石涛的行草书、隶书笔法也充分表现在山水画创作中,赵之谦的绘画笔法直接源自魏碑,金冬心画法也来自北碑笔法,吴昌硕更是一辈子研究篆书石鼓文,其绘画笔法也得益于此。

  明清两朝差不多有六百年的历史,六百年在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中并不算长,但正因为书画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得六百年间的中国绘画史出现了新的风气,让人感叹。

  今天,我们谈画家的书法,中国书法长期的发展积淀被画家运用到创作中,到底用了多少呢?

  大概也就用了很少一部分,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尚有大量的书写的笔法和线条表现力没有用到绘画创作中。

  画家书法,值得反思,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和讨论!中国画发展可以沿着“书画同源”理论再向前探究。中国书法这座宝库,作为中国画的深厚根基之一,应该成为中国画发展具有的强大后劲!

  来源: 新快报(广州)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