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单位: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西泠印社、南京艺术学院
协办单位: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江苏省篆刻研究会
学术支持:《中国书法》杂志社、《大美术》杂志社
策划设计:江苏沃克梅迪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祗德斋上海幽风文化传播、南京黒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南京聚贤堂画框工作室
开幕时间:2017年10月25日下午3:00
展览时间:2017年10月25日至10月29日
展览地点:江苏省美术馆(南京市长江路333号)

始是金丹换骨时——金丹书法篆刻展序
文/黄 惇
当你走进这个展厅,沉浸在金丹书法篆刻作品的浓郁氛围之时,一定会想起一句耳熟能详的诗句:“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这诗句出自宋代书家黄山谷之手,后面还有两句:“谁知洛下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原来,诗是赞美五代书家杨凝式的。意思是说一般死学《兰亭序》面貌的人,以为苦学《兰亭》,便似得了仙药金丹,可以脱去凡骨,然而却转去转远,只能得其皮毛而已。而杨风子得其神髓,若即若离,离合之间,下笔便到了《兰亭》的境界。以后“无金丹”之说竟成了书法学问中的一个典故。换言之,得皮相者无金丹,得神理者有金丹。故董其昌尝言:“右军以后,杨景度深得神理,唐人以密伤韵,以媚伤骨,去晋法远矣。”
不过,在这里却有了一位真实的“金丹”。因为他从小热爱书法,所以这首诗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并由此走上追踪前贤而发愤成为书法家的道路。80 年代末他考入南艺书法大专班,再数年考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十几年后,他已成长为南艺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教授、博导。“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些年中,他多次在全国书学讨论会获奖和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他关于清代碑派书家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学术研究深入系统且具有批判色彩,在书学史和印学史的许多领域也多有发现和阐述。不用说,若非学术界公认,是无法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的。
我曾是金丹的老师,我知道学术成就并非是他的全部。在书法篆刻的创作实践中,他也一样胸有成竹,并因此成为他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这个展览正是金丹展示给人们的另一面。请看其草书如急雨旋风,其楷书如谦谦君子。激越时散锋破毫皆成佳构,沉静时长篇千字精气贯一。你或许能看到王羲之、王献之、杨凝式、王铎、傅山等多家的影子,却又不似之似,混融无迹。所谓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如老米之“集古字”、禅家之“百衲衣”。他的篆刻亦能自成家数,平正中寓奇崛,刀痕外见笔意。取法与无法都能得心应手。闻其一日能刻十数方印,此速令我感叹不已。
金丹为人沉默寡语,同学朋友聚会,酒酣耳热时相与剧谈争辩,不太会听到金丹的声音。然若在讲台之上或学术研讨会上发言,他则铿锵有力,条理清晰,多一句废话也没有。不鸣则已,鸣必如掷地有声。然以我察之,沉默寡言只是他的外表,内心则有热血奔腾的另一面。前者理性,长于思考可作学问;后者感性,长于艺术有创作之才。两者合之,如鲲鹏二翼,可高翔远飞。古贤云:“默如雷”,又云:“沉默是金”。用之论金丹和他的书印,君看是否恰到好处?
进入壮年的金丹,正蒸蒸日上,在书印的风格形成与变化上,都有着许多上升的空间。如今之书坛喧嚣尘上,热闹非常。凡有志于此者,都知道宁静致远的道理,金丹有今日之成就即在懂得静默的意义,更知道无数个寒灯下苦读的价值。但是,还有未来,是金子在尘埃中总会发光,因此且将今日之展览当作人生里程的又一个起点,是最好的选择。于是,我想到了陆游以黄山谷那首诗作典写下的另两句诗:“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丁酉中秋于锺山南麓












1966年5月生,江苏扬州人。
文学博士。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系主任。
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
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西泠印社社员,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
1988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首届书法专业,
1998年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导师黄惇教授。
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重大展览中入选和获奖。
书法创作之外,致力于书法史论研究,论著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西泠印社当代篆刻学术研讨会一等奖、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文联授予“江苏省艺术成果奖”等。
先后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

来源:微信公众号(WACKME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