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家何勇
何勇其人,人高马大,个性随和,好静。这几年厚积薄发,书法作品频频获得大奖。
实不相瞒,与何勇以兄弟相称多年,当年认识他的时候是因为读过他几篇文章,见了面一瞅,却是个不善言辞、敦厚老实的模样。兴许是我这人过于热闹,和他一起坐着便是两个鲜明的对比,他憨憨地笑,言之慎重,过于安静,而我的奇篇怪论,妙语连珠便无处安放,于是便就学着乖巧起来,原来他的静是会驯服人的。
但凡有朋友来我这里,总要对我墙上的书法评头论足一番。何勇的字,总是拔了头筹的,久而久之,我的朋友们也对这个汉子得了大大的好印象,不时地想跟我套个近乎,无非是想见上何勇一面,估计他们觉得只要能见他一面聊上几句也是好的吧。于是便电话何勇,电话那头的他总是唇间和牙齿一碰,“嗤”地一声,算是答应了。就这样和朋友屁颠屁颠地去了,朋友得了愿我也算交了差。
这几年何勇太忙了,当了文联副主席,书法创作却一天也没有落下,文章也越写越好了。公事朋友一大堆,天南地北的活动也多了,我们也就少了联系。关于书法本人接触得比较早,应该是学前吧,那时候邻居老爷子的书法好,父亲便逼着我跟他学,无奈儿时的我顽劣成性,总觉得和握笔相比上天入地相对容易得多,生生地灭了父亲的梦想,断了自己成为书法家的N种可能。入学后开始学习绘画,便不得不再次拿起书法,依葫芦画瓢地坚持了不到一年,算是尽了书法的缘分。直到几年前再次拿起毛笔,却是三十多年后的事情了,这恍如隔世的感觉,让人时常不明所以,对这种角色的转换连自己都不是很能适应,成天晕晕乎乎的。那就不得不去找何勇了,人家到底是中国书协的高手嘛,又是咱兄弟是吧。
“简静居”里到处是字,笔洗里的水黑得成了墨,大毫小管的笔不少,大热的天,何勇顶着重量级的身段正在挥毫,我不忍打搅,心想,这就是书法家。只要凌驾于一张白纸就是自己的王,大可以傲然而立,泼墨写意。大可以奔放随意,抒写自我,这便是书法的自在,书法的好,更何况何勇研习的还是草书呢!在这浮躁的世间,他安于孤独,享受着属于自个儿的自由,练字、练字还是练字。见了我,他依然不温不火的性格,微微一笑,唇齿间“嗯”了一声。我却拘谨了,从小老师教的做学生要谦虚,能不学乖么?再看何勇,人家压根就没在意,一笔一划都传授得很认真,讲解得也仔细,全当我是入了门了,令我信心大增。
何勇的书法承继“二王”有魏晋遗风,近年来又深研苏、米,苦学不辍,取法得道,不为流行跟风,自我锤炼、自我提升。他的行草俊逸潇洒,结字疏密有致,铿锵有力,不做作而合乎法度。他一贯秉承“草书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的艺术观点。在他笔下,笔墨的自如,线条的协调,章法的统一,注入如陈年老酿般的思绪情感,自然灵动得令人舒畅。
古人习字其实远没有我等劳苦,原因是他们那时候没有笔记本电脑,也没有钢笔圆珠笔水笔之类,人家生生地靠一支毛笔打天下来着。因没有取舍也就一心归路地写啊写,自然而然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随手写了个便条传到了现在就成了名帖了。比如王献之的《鸭头丸帖》:“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明明是一张便条而已,抱怨丸药不好,到如今却成了极品。王老先生要是能穿越到现在,估计梦里都要笑醒。再看那张旭的《肚痛帖》——“忽肚痛,不可堪。”仅仅六个字,无非是肚子疼了,却是以草书那放肆的一挥而就,左看右看,那个经典!
现在的人练字,要逼。如果童年时父亲舍得逼我,恐怕现在的我怕也能狂草一番了。何勇不同,他是全身心地爱着书法,无论是走路吃饭还是上课他都在想着书法,哪怕成就了现在事业,他还是没有放弃书法,此等坚持不成大家才怪。不管是他的小品册页还是大草条幅,都能感觉到其笔墨自如,线条爽利。不仅如此,何勇熟读经典巨著,在文学写作上可圈可点,他的好学和博才从来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个性,他有一颗离了浮世扰攘,依然安于寂寞创作的心境,这是书法家必备的利器。面对不停的掌声和鲜花,他没有被掌声淹没,他依然是那个静静地书写,默默地耕读,勤奋地耕耘着的何勇兄弟。
在何勇的学书感言里,他说技法、学养和性情兼具才是一个成功的书法家。他的起点高,目标更高,难怪成绩斐然。西方有句谚语:让我看看你的朋友,我就告诉你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何勇是兄弟,所以我从来都是沾了光的。相信以他的勤奋,他的学识学养和宽厚的文人情怀,必定能在创作这条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何勇and我
何 勇丨HE YONG
1974年8月生,江苏宜兴人。中国书法家协会 会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宜兴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宜兴市书法院院长。国学修养与书法·首届全国青年创作骨干高研班成员,2015年度书法风云榜创作潜力奖得主,北京人文大学特聘教授。
曾获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第四、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首届中国书法院奖提名奖。
何 勇丨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