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跟绘画从来没有分离过

2017年06月12日 10:47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陈振国 咖啡店 138cm 68cm
                                    陈振国 咖啡店 138cm 68cm

                                             招炽挺 脊梁 187cm 189cm
                                    招炽挺 脊梁 187cm 189cm

                                             孙戈 初试 136cm 69.2cm
                                    孙戈 初试 136cm 69.2cm

                                             张弘 毕业N年的某次欢聚 345cm 145cm
                                    张弘 毕业N年的某次欢聚 345cm 145cm

  市美协人物画艺委会召开座谈会,陈振国招炽挺等热议笔墨与绘画的关系:

  广州市美协中国画人物画艺委会日前在比玉堂举办了有关“人物画造型与笔墨”的话题座谈会,广州美院教授陈振国、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招炽挺、广州美协副主席孙戈、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张弘等分别就有关“人物画造型、素描、书法”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广州美院教授陈振国:

  学画就是一个“装”和“扔”的过程

  一个人学画的过程,就像摄影的专用背心,有十几个口袋,学画的过程就是不停地往里装的过程。当觉得装得太满,就要开始清理,没用的就“扔”,留下的就是自己的风格了,但装的过程很漫长。

  现在理论界经常讲线条和素描,实际上,这里有个误区。就素描本身而言,就包括早期经典素描、法派素描、德国素描、苏派的光影素描。现在大部分人对素描的概念就停留在对苏派光影素描的认知上。中国的学院教育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也非常广,单是广州美院的教师团队就有从日本、美国、德国、苏联留学回来的。因此,写实道路的选择其实是很宽的。写实绘画有个特点,视觉上来看接近真实,但越是接近真实,抽象的语言特色就越重要。

  书法跟绘画从来没有分离过。从某种意义来讲,线是中国画最大的特点,我也不太认同,我觉得笔才是中国画最大的特点,特别是水墨画。有时候我觉得,中国毛笔那种软性的特点,在宣纸上的效果比较敏感,笔性能充分体现,跟作者心情、性格、文化、素养都是连在一块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笔就是风格。毛笔在宣纸上反映的细腻程度,是硬笔没有的,很多西洋画也没有,所以,关于笔的讲究,中国画不能“扔”。

  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招炽挺:

  绘画探索离不开传统笔墨

  写实这条路一定要解决造型问题。我发现很多画家年纪大一点的时候,就没有了年轻时对造型的敏锐触觉,也许就是因为造型问题在年轻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时候非常简单的对象,画出来都感觉不舒服。不是说画得像照片一样准确就好看。关于造型问题,一定要有美感,特别是画小写意,一定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我为什么强调造型问题?老一辈的画家,画过连环画的,在这方面都有专门的锻炼,构图、人物的组合都能解决。假如笔墨离开形,很难分辨高低。但有形体的约束,马上就可以分高下。特别画写意的,简单几笔,造型能力、才情、笔墨功夫、修养一下就能看出来。但反过来说,因为有难度,才能激发大家更大的兴趣去追求。画画这个东西有什么用?画画其实有时候就是求得心灵的慰藉,有精神的归属感,所以,我们才迷进去,这就是画画的初心。

  其实,讨论素描和国画是什么关系,完全没有必要,这不是问题。学点西画肯定有好处。西画有助于提高整体感的把握能力,对大画面的处理,往往是中国画里面欠缺的。说到笔墨,我在小时候跟老先生学过传统的东西,虽然没有进过国画系学习,但基本的笔墨功夫还是具备的,我也注意借鉴吸取一些北方的画法。

  我在上海美术馆,有一次看到任伯年先生的一幅原作,介乎于大小写意之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用面块来画,画得非常到位。为什么徐悲鸿先生那么推崇素描?看了这幅作品,我感觉还是有他的道理。有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吸收,我比较注意别人作品的优点。

  在人物画的探索当中,有的人以花鸟入画,但往往容易单薄,北方是以山水的方法入人物画,所以比较厚重,其实都可以不断地尝试,都可以探索,探索的余地非常广,花样也比较多,但是离不开传统的笔墨,没有传统的笔墨就不耐看。所以,有时候我感觉很后悔,小时候应该学一点诸如颜体这样厚厚的书体,对后来画画应该有好处,现在年纪大了,知道得有点晚。

  市美协副主席孙戈:

  杨之光老师告诫我画画要简

  关于“扔”的问题,很多人都提出过。要敢于“扔”,我觉得很不容易。记得杨之光老师曾看完我的个展后,语重心长地说“要简啊!”这句话切中了我的要害,我觉得太难了。杨之光老师的这个“简”应该和陈振国老师的“扔”异曲同工。我们勤奋、刻苦努力那么多年才把形画准了,成了“本事”,“扔”了,就不知道可以怎么画了?而且在什么时候“扔”?“扔”什么?什么东西是到了一定程度不需要的?比如说素描、速写为的都是造型。但我们发现,真正有成就的大画家们,都因为变形才成为大家。

  在现在多元化的态势下,在美术发展的进程里,曾经写实方向是我们追求的最主要风格,但现在多元化了,怎么画都可以。我们现在的困惑在于,每个人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现在我们不用再为画什么而操心,怎么画才是一个主要的问题。现在对于我来说,“扔”什么我都不舍得。招炽挺老师说的无论从造型的学习、传统的技法,还是书法的事,都是我们国画的基础问题,我觉得自己现在还一直往里面装,在造型方面,我就一直觉得没有装够。就写实绘画来说,说到底还是造型的问题,这里的造型就包括“变形”,“变形”也不是画得不准就叫变形,那种根本就没有达到能画准确的本事而去强调“似与不似”,就是为不会画画装点门面找借口。不论画面怎么处理,要是造型基础不行,画不准,我觉得都是怪的。当然,这是指写实画法的作品。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张弘:

  创作要表达出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

  我个人认为,本科阶段的学习是以分餐制式的学习为主,并不是自己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而是由学校配好,星期一要吃白菜,星期二要有豆腐……营养搭配全面,所以,本科学生的学习就按教材大纲规定的要求去学。而研究生阶段则应该是自助餐式的学习方式,应具有主动挑选的能力。现在有种现象,研究生的课几乎都跟本科一样,只是重复或加深了一点难度,学生的自主选择也没能强化。此时应培养他们能够选择自己想“吃”的,这才是研究生的学习方式。我想,用这样的方法对待学习传统也是一样。画家为了创作,可在传统里面去寻找缺乏的那些来补充,而不是把传统的东西全部要掌握,那其实是不可能的。

  我们也不能总是停留在“吟唐宋的诗、抒古人的意”这样的一种创作阶段。我们有些人,在创作中不是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认识,也没有在作品中反映出自己创作的态度,这就有点舍本求末了。光是模仿传统毫无意义,如何把传统的智慧糅合到我们的画面中,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再回到谈人物画的学习和创作。我记得林墉老师几次跟我们谈道:“作为人物画家,一定要在60岁之前画一些大创作,至少是有画过尺幅比较大的这种经历,这也非常锻炼人。”他说:“等到过了60岁,笔墨、经验虽都有了,但可能是体力、眼力与造型的感觉都跟不上,这就很可惜。至少要有意识地把大尺幅创作列入自己的计划中,每个阶段都能留下一点东西。”

  来源: 新快报(广州)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书法绘画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