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存神而不迁 读潘敏钟书法

2017年09月01日 06:3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爱存神而不迁”是西汉中期《窕娇光镜》上的一段铭文,意思是对自已心中的神圣之物(存神)喜爱的癖好是不会改变的。对于潘敏钟来说,“存神”便是书法篆刻了。

  敏钟是勤奋的,早年入道时,书法篆刻一起上手。1990年他的作品即入选了“首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小荷刚露尖尖角的时候,就引起书法印坛的广泛关注。

  敏钟又是个极有灵性、极有创新天赋的书法篆刻家。他的书法同时以篆书、隶变体、大草书、楷书齐头并进。

  他的大草书,比如这幅六尺对开的行草书《赞印泥歌》:“博山馀篆濡丹泥,麝月輕分玉戶低。自是鳳皇池上客,新顏何必世人知”,写得纵横捭阖、笔墨独具:厚重稠密处有如粗犷冷峻并间夹着树影婆娑的大山一般突兀而起;而细腻舒缓处则又如蓊郁山林间的一潭秋水,平静而又涟漪潺潺——一看便是从东晋二王楷则出而又不折不扣地研读明末王铎、傅山及徐青藤的结果。

  至于他的隶变书,由《乙瑛碑》入手,再习《张迁碑》以得雄浑,习《礼器碑》强其骨力。他的灵性与天赋让他睿智地感觉到着力点理当在两汉之间的隶变体,这种介于篆书与隶书之间的动态书体,需要作者对两汉时期的金文、砖瓦文、帛书、简牍书等等有个全面充分的把握。这是一条探索的创新的道路,先哲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书法篆刻莫不如此。敏钟依靠有耐心有精心更有恰到好处的悟性,因而斗转星移之间便自成高古通灵的“隶变书”,创制出独我的书法面目。此种书体有先人的踪迹,更有敏钟孜孜不倦的自我面目。细细推敲,却又发现敏钟完全一副云无心而出岫的范儿。

  敏钟的篆书,深得战国时期戈币文的规则,而他的高明处在于将这种戈币文篆字加入了鸟虫书的成分,譬如这副六尺篆书对联《猗此良稆耕比南田四海俱得,日吃三餐夜眠一觉无量寿佛》,让人顿时觉得耳目一新,他创制的这种篆书,在网络了得到了许多收藏人士的喜爱,譬如南京民盟义务为西藏儿童治病捐款,他写了一副0.4平方尺的篆书四字小对联义捐,以一千元的价格晒出,一分钟之内即有5人抢购。

  敏钟的灵性与天赋又让他深知书法不能仅仅止步于目前所知的传统的作品中,还更加应该不断充满“新”的气象和元素。敏钟认为,当代书法篆刻要发展,植根传统是根本,但绝离不开对当代考古发现的书法新文献资料资源的的研究与再“挖掘”。而这种再“挖掘”则是植根传统的另一面。只是这一面不但容易被人忽略,同时也是因为这一面需要更深层次的眼力与更加艰涩的付出。敏钟坚信,要收获必先付出。近十年来,敏钟不但关注到了这一点,进而放眼域外的考古文献资料资源的“挖掘”。2008年,敏钟用八个多月的时间,查阅、收集了散落在大量美术类专著中的有关印度河印章的蛛丝蚂迹语言及图片,终于写成了论文《“印度河印章”读识札记》,填补了中国人个案研究世界印章的空白!2016年春,他撰写的《印度河印章》专著是目前为止我国唯一一本全面专题研究、介绍世界印章的图文并茂的专著,意义重大。

  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大行其道,低俗文化随之泛滥,虽饱受诟病,却屡禁不止。敏钟以天下为己任,在自己研究书法篆刻传统国粹的同时,还“悬壶济世”,创办了《六朝印社》,开办多期书法篆刻临创班、高研班。作为中国民主同盟南京市委委员及文化总支副委,敏钟多次在相关会议与活动中反复倡导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多项可操作性的建议方案。

  笔者以为,敏钟三十余载焚膏继晷,不惮寒暑,才最终成就了今天的风格。虽说不具“痛饮读离骚”,也得到了庄周的超旷空灵。生活中的你,也许同笔者我一样,未必苦研精通书法篆刻,但如果在闲暇之余,从容地、温温尔雅地以一个观赏者的身份来读一读潘敏钟的书法篆刻作品,你或许能够与潘敏钟的气场相联互通,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胡昌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评论家)

  一朝梦醒 满地花开

  老潘,二十多年的老友。称其“老”,一是他年长我几岁,二是其本人确是地地道道的艺坛老将了——获奖早、成名早,但他似乎从来不像一些人火急火燎的争名好利,而是随遇而安,好像是在静心凝神地孕育着什么……

  老潘嘱我为文,我希望将其分析到位。因为他毕竟不是一般的书家和印家,其经历、其感悟以及性格特征与当今时代若近若离,正因为如此,或许对艺术的理解也更纯粹、更深刻。

  玩艺者,眼力为上;精鉴者,出手不俗。老潘应属文玩界的“老人”了,阅物无数。那些古今书画虽都成过眼过手之云烟,却也练就其一双慧眼。其当年还在大学教授过“书画鉴定”课程,我想那一件件亲历的故事,一定非常精彩……眼力好,艺术品位自然不会低,对书、画、印、考证等的深入认识,无形中将老潘书印作品的品位推上了很高的层面。

  艺术最宝贵的特征是创造与创新。其实,什么是好的艺术是需要正确引导的。匈牙利的美术家兼哲学家奥班恩讲创造是艺术的基础,这种性质在被称为“画匠”的手艺人的作品里是没有的,所以不管他在技术方面多么熟练,他还不是一个艺术家,因为他不是在创造。老潘深知其理,他的“隶变书”创作,将汉砖文汉镜文汉洗文等等融合,独张一帜。再观其草书,那种心境与观徐渭一样,写得纯粹,写出了真性情,每幅作品都散发着一种精神,这其实就是艺术最可贵之处,不是制造,也不是臆造,是创造——老潘拥有这点就是过人之处。

  善书者不一定善刻,而善刻者则须善书。篆刻家往往难成名,风格确立更难,但老潘独树一帜的“镜铭文印”早已为人所知,一立二十余年。近来他又实在看不下去人们当代鸟虫篆印篆刻的狭隘局面,忽地参与鸟虫篆创作。他将秦汉铜镜纹饰渗入鸟虫篆中,把多方面视觉元素用他所说的“蒙太奇思维”重新组合,创作出“铜镜纹饰鸟虫篆印”,顿开新境。这种顿悟看似简单,实则是长期积累所致,在形式之外平添几分真趣。篆刻需真,达人心灵为上,就像宋画,你可画出其形,但画出那份真意很难。

  每个从艺者都是艺术道路上的长跑者而非短跑者,虽然大家都在路上,但谁跑的更远,看到一片新风景,达到一个新境界,则需要长时间的磨练。而老潘,或许离下一个花开的季节又不会远了!胡明(江苏省政协委员、金陵饭店酒店管理公司董事长)

  潘敏钟,男,1964.12出生,江苏南京人。六朝印社社长、法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国家二级美术师、南京市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南京市委委员及文化总支副主委、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美术院南京分院(南京民盟书画院)院长  、南京电信文联副主席、南京市建邺区人大代表、人大工委委员

  来源:微信公众号 扬子鉴藏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