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岱平:当牛排遇见红烧肉

2017年09月13日 17:5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即将踏上去美国展览和讲学的旅途,我与魏晋也多次交流要用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和语言去和外国友人对话,去说什么?展示什么?其实这些年不乏有各种艺术领域的人到国外去交流,也确实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东方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和推广,世界各国的文化一直是求同存异的,我们去了解别人的文化以及让他们来了解我们,相互之间学习。但是我也并不赞同过度地去夸大这样学习的功效性,就像饮食习惯一样,我们可以去尝试一下西方的牛排和红酒,但是回到家里,还是愿意吃红烧肉、水煮鱼,这是骨子里的东西,改变不了。

  我也问过其他去过国外搞过展览的同道,回答的基本都是说大多老外是看不懂中国书画的,有些抱着捞金想法也基本失望而归,我很能理解这样的结果,我们新华全媒体画廊里长期展售着法国巴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贝特朗·巴龙的油画作品,价格也没有南京本土同等油画家的作品贵,但是几年下来,真正能读懂的少之又少,说句实话,巴龙作品一开始我也不是很能看懂,工作原因,我有意识地去了解后就越来越能发现它的魅力,他在表现对象时的抽象语言是走在我们的前面的,这就是他们的传统。

  我们的书画通过笔墨语言去呈现,我觉得就是中国人自己,要想真正的理解,也得先把传统文化去读懂,才能知道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抽象符号的真正含义,我们眼睛看到的大自然和心中所想的世界,还有诗词歌赋中所描述的意境,通过一支毛笔,依托墨汁和宣纸用一根线条,手在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浓淡干湿、轻重缓急、长长短短的线条,这些线条在书画家的手中有了生命意义,它不是图像的傀儡。其实西方的许多重要的艺术家的作品也是如此,他们从架上绘画走向抽象,赋予油画笔触的生命是一样的,在摄影、摄像发展的今天,通过画笔去记录和再现历史的功能性在弱化,艺术家依托中国画的语言去表现眼中世界和心中世界是自由的,这次去交流我觉得不仅仅是让他们来学习国画技法,更多的是去说技法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本期我们合作的“凤台三山”亦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在南京的“三山”却是因为李白的一首诗《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而闻名。使得“三山”名声远扬又富于诗意,给古老的金陵城增添了无限风韵。

  文/熊岱平

  此文刊载于扬子晚报2017年09月10日 星期日《扬子鉴藏》第B02版:艺谭

熊岱平熊岱平

  号苍润斋主,1977年10月生于江西丰城。现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艺术馆副馆长、国画创作室主任。 201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高研班。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报业传媒书画院副秘书长。

魏晋魏晋

  字晋之。江苏沛县人。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南京市玄武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微信公众号 苍润斋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熊岱平魏晋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