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山还山”——评赵志军“大山水观”大地艺术

2017年10月27日 11:1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臻谛书院、苏州鹿山书院山长、文化监理师黄胤然

借山还山——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院长钱绍武先生为赵志军大地艺术题词借山还山——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院长钱绍武先生为赵志军大地艺术题词

  2017年9月3日不但对青年艺术家、书画家赵志军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天,对他首倡的“大山水观”思想的大地行为艺术来说,更是值得铭记的一天。

青年艺术家赵志军以“大山水观”为核心的大地行为艺术整体鸟瞰图青年艺术家赵志军以“大山水观”为核心的大地行为艺术整体鸟瞰图

  从早上5点钟,到下午5点钟,赵志军带领十几个人,外加电视台记者和摄影,在与北京毗邻的河北省廊坊市人烟稀少的三河采石场,完成了中国首个“大山水观”的水墨大地行为艺术。没有闲者,现场所有的人都是见证者和参与者。

追求艺术纯粹的赵志军连现场的记者和赶来帮忙的艺术家们都不放过——披着作品工作追求艺术纯粹的赵志军连现场的记者和赶来帮忙的艺术家们都不放过——披着作品工作

  大地艺术(Earth Art)渊源已久。根据西方艺术界的阐释,它是利用大地材料(包括自然和人工)在大地上进行创作的艺术,为裸露的地表重新“穿上”一层外衣,显现出一种新的形态。其基本特性有二:一是大,即大地艺术作品的体积通常较大,关联、覆盖范围较广。二是地,即与地表、地面发生关系。

  之前的艺术家或选择原生态材料、或利用带有强烈现代工业符号的材料进行创作。比如西方现代最为知名的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便是利用后者与大自然进行对话。大地艺术作为户外公共艺术的一种,离不开环境。现实的环境就是其创作的语境和承载体,也是其观念的互动体。通过简练纯粹的形态表现,将公共艺术与环境的关系阐述得更加明晰,让现代科学技术与纯艺术语言相碰撞,在特定时空里臻达一种新的契合。通过外在互动的物理反应,在人脑中产生一种观念意识的“化学反应”, 折射出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相对于西方一些艺术家的大地艺术而言,纯粹统摄以东方哲学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的大地行为艺术,便是赵志军的独特之处。

一米高、总长近四公里的水墨大地艺术作品,工作量可见一斑一米高、总长近四公里的水墨大地艺术作品,工作量可见一斑

  赵志军本次大地行为艺术在一米高、总长近四千米的医用纱布上,置入的是其原创的水墨-观念系列艺术作品。他的作品与大自然互动的艺术方式有两种:“点线包围”“覆盖与包裹”。“点线包围”,即利用粘贴有他原创笔墨符号的、大小不一的纱布,对自然对象进行点缀、包围,以使其变化原有外在形态,形成新的视觉形象。“覆盖与包裹”,即利用统一高度为一米、长度两百米的20捆纱布作为笔墨符号的载体,对自然对象进行覆盖、悬挂和缠绕。这两种形式都是对户外自然对象的创作、对话、交流,以使其变换而产生新的文化艺术解读。它既是大地艺术也属于自然装置艺术,因其有大量的作者人体参与,又形成了行为与影像艺术。

赵志军运用的“点线包围”“覆盖与包裹”的艺术动作赵志军运用的“点线包围”“覆盖与包裹”的艺术动作

  赵志军的学科专业是山水画,经过多年的文化艺术实践,他提出一个“大山水观”的思想理念。“大山水观”首先体现在哲学的思维格局上,即以东方哲学的智慧——具体而言是《周易》的智慧为创意灵魂,这是基于思想上的大。

  其次,中国人讲山水并非局限于真山真水的具体物象,在古人的智慧里,更多的是指世间万物的运行和天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人理解的山水是形而上的宇宙万物。在《周易》里,这个宇宙包括日、月、天、地、风、雷、山、泽、阴、晴、雨、雪……。所以赵志军最后所关注的并非是眼前具体的山水形态,而是一种超脱具象的“大山水观”“大宇宙观”,在他的作品中山水物象是高度抽象化的。这种“大山水观”“大宇宙观”的思想模型脱胎于古人“阴阳四象八卦”的思维演绎模式。溯源而上便可知,中国古人认为整个宇宙万物都是孕于阴阳而衍生变化出来的。阴阳生四象,四象又生八卦。把八卦运用到自然界中便对应了八种事物,即天、地、风、雷、山、泽、火、水,统括可理解为我们所说的宇宙万物。赵志军的“大山水观”的思想便基于此。

墨点——混沌宇宙、卦象——具象元素错落辉映出的万象轮回墨点——混沌宇宙、卦象——具象元素错落辉映出的万象轮回
借得青山无限意,还回大地一怀情——“借山还山”大地行为艺术中的赵志军在行“借山”“还山”礼借得青山无限意,还回大地一怀情——“借山还山”大地行为艺术中的赵志军在行“借山”“还山”礼

  赵志军的山水画秉承的是黄宾虹先生的画风,深受黄先生关于宇宙观和点线笔墨理论的影响。赵志军在早期的山水画中便充分实践了这种创作方法并在本次大地行为艺术的作品中延续。中国古老哲学中的阴阳八卦,表现为长短相间的阴阳爻,可见古人最早把点线作为最基本的事物构造符号,也是中国绘画中思维的代表形式。赵志军在古人“观照”山水而形成的传统水墨山水画的传统基础上,把山水物象返璞溯源,抽象为点线,通过卦象的形式语言对大自然进行创作,再“反照”回自然大地,形成了一种新的“山水画”表达呈现方式,即突破了普通意义上“架上绘画”书斋到书斋的传统窠臼,却又将中国古老哲学及思想智慧的根脉与境界,艺化成灵魂而融入其间。

  这种艺术通过将笔墨点线从绢纸上抽离出来,凭借纱布将山水作品还于山水之中,从书斋走向大自然,从而完成了艺术对自然母体的回归,体现了艺术与自然的互动包容。“大山水观”“大宇宙观”藉此而得以表达。所以赵志军给这次大地行为艺术取名为:“借山还山”。顾名思义,“借山”就是通过作者眼睛观察和体悟把山水(自然万物)“借”到艺术作品中来,通过笔墨点线将其抽象变化,形成作品再通过大地行为艺术“还”到山水当中。它是一个对自然索取、掘掠和用文化抚慰、回归的艺术闭环。

  之所以用笔墨点线作为具体的表现手法,是因其特有的纯粹性——黑白,与赵志军意欲表达的阴阳意象完美匹配。在此处,彩色是多余而浅薄的。作为最纯之色的黑白,恰是返璞归真的最短通道、最佳捷径。在笔墨点线的技法上也是追求纯粹,它们都是赵志军用金文篆书的笔法写就,践行了“书画同源,笔墨一体”的传统。为了更好地保留传统水墨与纸本的关系,保留书法用笔的现实意义,赵志军选择了在宣纸上进行创作、再把水墨点线用自然的米胶粘在医用纱布而不是直接写在纱布上。

  可以说,中国书画文化回归大自然母体的最后一步,被年轻的艺术家赵志军在这次“借山还山”的大地行为艺术中,踏破了。这最后一步被踏破的足音,虽然对赵志军的大地艺术来说是一种成功的凯旋曲,但在艺术家的内心深处,他更愿意被理解为是某种意义上的警钟,唤醒那些依然陶醉在人类对自然界征服成就中那些无名、麻木的人们,启迪我们从更高的全局架构上、更深的逻辑因果中,重新观照出人与自然本缘的关系,优化出人与自然本有的和谐,展现出自然天地本来的面目。

“借山还山”——赵志军踏破了中国书画文化回归大自然母体的最后一步“借山还山”——赵志军踏破了中国书画文化回归大自然母体的最后一步

  已经低不下来的高科技、慢不下来的快节奏给自然和社会造成的创伤,由柔软的传统文化来抚慰和治愈。互联网、高科技、金融、房地产等等都是干冷的硬性“块体”,在这些“块体”之间那些自身永远无法弥补的空隙,必须、也只能是靠如水的文化与艺术、软性的文明与道德来弥补的。从像赵志军这样的艺术家们的思想和作品中,我看到了中国哲学和文化从古代语境走来,在未来世界语境的广阔背景中,不可阻挡地散晕开巨大的水墨之香!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