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涛书法点评:书贵变通终有情

2018年01月22日 14:17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张耕源

  我与宋涛在20世纪80年代初相识,当时他就写得一手行书,颇有王羲之的风貌。由于工作的变动他调到杭州市政协从事文史工作并兼任书画研究院秘书长之职,结识的书法大家多了,耳濡目染,书法进益很快,尤其是得到书法前辈郭仲选、商向前的教导,继而又得到书坛泰斗沙孟海的教诲,更使他孜孜不倦地求索书法的真谛。每当夜深人静,家人安睡,他的日课才开始。王羲之、颜鲁公的字帖逐本临写,反复揣摩,继而又涉猎黄山谷、宋克、董其昌、王觉斯等古贤大师,遨游于传统书法的海洋里,而不知东方之既白。他明白,学习书法本没有什么捷径,总是下多少功夫才得多少收获。虽然同辈中有不少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以模仿时风为能事,也在大奖赛上时有获奖,而这对宋涛没有什么很大的诱惑力,他仍然以清醒平实的心态默默地耕耘着、思索着。他立志要做的是老僧补衲的功夫,针针线线甘得了寂寞,积跬步以致千里,反而比别人更快地把握了书法的基本规律,取得了对书法本质更透彻的领悟,在国内外书法大赛中获得不少奖项。

  20世纪80年代后期,书法基础已经比较扎实的宋涛,为了充实自己书法的内涵,开始对沙孟海先生矫健雄强、气势恢弘的书法反复写意,并时常得到沙老的指点。宋涛原就聪慧精干,长期工作的实践,社会活动的历练,培养了他敏锐高效的思维能力。也许正是这种秉赋与沙老阴罡的书法风格发生感应,使得他学沙老书法到惟妙惟肖的程度,不免令人叹服。

  尽管如此,他时常讲,功力尚浅,境界未逮。此后不久,宋涛进中国美术学院进修书法,学院里浓厚而活跃的学术空气,各种艺术思想的激烈碰撞,无疑更开阔了他的视野,拓展了他的思路,使他更加认识到艺术贵在创造,学习名家名帖应该学其精髓而为我所用,所谓遗貌取神,方为上乘。随着境界的不断提高,书风也跟着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宋涛,篆隶真草各体皆备,并能互相贯通,掺合使用。他尤其喜欢作巨幅行草书,笔行中锋,能走能留不失楷法,线条缠绵如古藤绕树,水墨菁华如蛟龙出水,奇则倜傥,点画狼藉,看似无法胜有法。有人评之为充满音乐的旋律美,言不为过。其章法则全取大势,大开大合,桀骜不羁,能集处不使通风,散漫处可以走马,顾盼生姿,痛快淋漓,神完气足有老将用兵之致。这已不是从一家到另一家的笔墨转换,而是跳出藩篱外的精神解放。书法艺术的本质,决非只是汉字的合度书写,更应该是高层次的抒情表意。书为心画,书法的形象塑造和神气融合应该是作者思想情趣的升华。

  宋涛书法的几个变,显示他正逐渐由“器”的层面向“通”的层面推进。当然,真正做到由“变”到“通”,到“近乎道”,并非短期内容易达到。但事实证明他已开始向这个方向迈进,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

  2010年9月

  注:张耕源先生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理事、杭州市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宋涛书法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