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字从刀,金为镂木为刻-潘公凯谈徐仲偶艺术创作

2018年10月04日 12:3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徐仲偶教授是中国知名的艺术家、版画家,并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育人无数。数十年来,徐仲偶在教书课徒的同时,钻研创作,成绩卓越。他的创作风格,一是具有浓郁的乡土情怀。他从四川的山山水水中走来,在严谨的学院教育中,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风格的无限热爱与独特理解,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对家乡故土的深情怀念。二是现代的国际视野。新世纪以来,仲偶教授在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担任院长,在国际化的环境中,他对国内外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观念走向有着宽阔的关注和独特的把握。尤其是近年来,创作重点转向对抽象语言的提炼与延展,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当代特征,具有浓郁大气的审美震撼力。

《川西坝子》330/100cm 1982 (1988年大英博物馆收藏)木刻版画《川西坝子》330/100cm 1982 (1988年大英博物馆收藏)木刻版画
《青龙镇》10米长卷青龙镇 1987-1994完成 1998大英博物馆收藏 黑白木刻《青龙镇》10米长卷青龙镇 1987-1994完成 1998大英博物馆收藏 黑白木刻

  仲偶教授的作品带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实验性,据我的了解和观察,我认为有两个因素在仲偶教授的作品当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首先是写的因素,第二个是刻的因素,这两个因素构成了仲偶教授近年来作品的主基调。

  写的因素是来自于他对中国传统绘画和传统书法的继承。中国的传统书画是以书写性为基本特征的,“书写性”是中国盛行的软毛笔和宣纸、绢帛等材料在平面接触时,由于手的控制和不控制所产生的运动痕迹凝聚成为一种精神状态的独特属性。在中国书画当中,写的因素极具法度的特质,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方能获得丰富的经验。同时,取法而不拘泥于法,才能推陈出新,所以“书写性”又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仲偶教授不断地利用和克服这种偶然性,而这种偶发的状态在书写的过程中又不断地激发着艺术的创造活力,从而形成了仲偶教授自身独有的笔墨法度。

《梅》之三,136X34cm,2017年 水墨《梅》之三,136X34cm,2017年 水墨
综合版画创作系列,单幅122/244cm,2015年,木刻版画 “归去来兮”- 徐仲偶作品巡回展(杭州)综合版画创作系列,单幅122/244cm,2015年,木刻版画 “归去来兮”- 徐仲偶作品巡回展(杭州)

  仲偶教授作品的另外一个重要构成因素是刻。“刻”字从刀,金刀镂木为刻,历久千年,古今中外的木版雕刻印刷传播了博大的人类文明。刻刀行走于木板表面,刀行无悔,结果是不可改变的,所以这个“刻”需要艺术家做到在很大程度上的了然于胸。不过这世界上总有那些本不该发生的事情会出人意料的发生了,刻版的时机/速度的变化都会在不经意间造成一些难免的错误,但这种偶然性是非常少的,它和书写的偶然性是不可比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刻的过程看成是一个有计划的实现创作者意图目标的一个可控的过程。跟前面所说的,写的既有可控又有不可控这样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思想,是带有很大的实验空间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展路径。

  这种刻的因素,在我们当代艺术创作中所借鉴的主要不是中国原来的木刻插图或民间木版年画。它的主要来源是西方欧洲的版画技巧、技法和观念,其中也包括对当时苏联时期的木刻的借鉴。

  仲偶教授本身就是著名的版画家,从事木刻创作多年。他在几十年前,在版画界就很有名气,有很多重要的作品,所以他在木刻版画创作的过程当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又加之他极度的勤奋和惊人的创作量,使他的木刻技巧极为成熟。仲偶教授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当中的写这个因素和主要来源于欧洲版画刻制技巧的因素,有机地相结合,就创作出了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版画语言。这种新的版画语言,形成了仲偶教授独特的视觉语言图式。他的版画巨大的尺幅,将形式语言的优势充满发挥出来之后,让观众感受到巨大的震撼力。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以书法的名义系列》单幅122/366cm,2009年,木刻版画 “归去来兮”- 徐仲偶作品巡回展(宁波)《以书法的名义系列》单幅122/366cm,2009年,木刻版画 “归去来兮”- 徐仲偶作品巡回展(宁波)
《以高速的名义系列》单幅122/366cm,2011年,木刻版画“归去来兮”- 徐仲偶作品巡回展(杭州)《以高速的名义系列》单幅122/366cm,2011年,木刻版画“归去来兮”- 徐仲偶作品巡回展(杭州)

  仲偶教授的这种“写”和“刻”,以及将“写”与“刻”结合起来的这种方式,产生出写与刻的融汇,写与刻的纠缠这样一种中西结合的绘画语言。加上他对于当代视觉语言的简洁和抽象化的处理,使他的作品别具一格。虽然他的写和刻往往是以文字或画面为基础,但文字的内容和画面的内容其实都已不太重要了。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样的字,这个画到底是什么样的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画面的构成,画面的黑白处理,画面的节奏和画面的张力。这个是仲偶教授在创作过程当中所着重经营的部分。所以,他的展览给人一种大气、唯美而极富张力的视觉效果。所以我们可以说,仲偶先生在近几年的这样一批创作中,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书写性这种特长的继承,也是在新时代、新时期的一种新的阐释。同时也是对欧洲和苏联早期木刻为范本的木刻理念的继承和改造。而对于中国传统的继承、发扬,加之西方传统的继承和改造,这两个方向结合起来,我想也正是当代中国绘画界大家所公认的最有成效的一种角度。那么,在这条路上,仲偶教授应该是最卓有成效的一位艺术家。所以,我在这里预祝仲偶教授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宽阔,走出自己全新的面貌,对当下中国的版画创作和当下的中国绘画艺术提供一个出色的范例。祝仲偶教授的画展圆满成功。

  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徐仲偶教授与潘公凯先生(左) “归去来兮”-徐仲偶作品巡回展(杭州)留影徐仲偶教授与潘公凯先生(左) “归去来兮”-徐仲偶作品巡回展(杭州)留影
相约日本交流展览相约日本交流展览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