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夏天,汪国荣带来一本龚贤册页,是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画册,在那个年代,有这样一本可供临摹,已经是一件幸福的事了。王天德说这个开本与原作尺寸相当,如果要临可以按一比一的方法进行,但是,墨一定要自已研,不可以用墨汁,严培明在一旁帮着腔:不要墨汁正好给我,我也写一些字玩玩……
本意是想写一些临半千先生笔墨的心得,突然就想到了40年前的往事,同学少年个个意气奋发。往事如烟,生活过早地亮出了底牌,所有的梦想至今日似乎都已有了结果,并且都是意想不到的好。
龚贤,字半千,号半亩居人。生于明末清初,善用积墨法画山水,喜作手卷长卷,画史列为“金陵八家”之首。龚贤山水浅了叫“白龚”,深了称“黑龚”,这样说难免肤淺,严格意义上这代表半千艺术线索的二个阶段,与黑白二龚待久之后发现龚贤艺术的构图乃是最妙的东西。龚贤山水在构图上出人意料地使用聚焦透视,而非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有些竟然完全采用写生的构图。如果我们将笔墨隐去,以当代方式去解读,那么我们会发现这些图像完全是平面构成的语言。。
1657年, 龚贤先生画了一个小册页,依然积墨法,莽莽树丛以积墨层层叠加,形成具二维空间的素描关系,精彩部分是穿插于林间的山泉、山势与树丛,黑与白之间形成一个大大的S。同一册页的开篇之作,山石被处理成简单的平行线,七棵造型各异的杂树,疏密有致地形成直线,打破了构图的平衡。这种构图方式与传统绘画有着很大的差异,与“四王”董其昌有很大的区别,这些有别于传统山水的构图才不是偶然,有些似乎可以理解成是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平心静气地阅读,也许我们会发现,传统山水的现代性似乎从龚贤始。在1671年创作的册页上,半千先生的题识写的是此图源自梦见,有趣的是这样的梦境却与1572年出版的科隆布劳恩与霍根贝格书中的铜版画相不谋而合。
公元17世纪60年代,距传教士到中国已有许多年,假设这种交流的存在,那么,这些有别于传统山水的构图一定不是偶然。
龚贤说:“丘壑者,位置之总名。位置宜安,然必奇而安,不奇无贵于安,安而不奇,庸手也;奇而不安,生手也。”龚贤山水构图往往力求在稳健中求奇特,于险绝中见平整,喜欢他的册页,一尺见方的笔墨视野开阔,气象万千。构图之外,最喜半千先生作品气氛,在这一点上,龚贤深刻地影响着个人中国绘画欣赏的态度,我们在黄宾虹、李可染等现代大家的笔墨中,都能见到龚贤的影响力。
中国绘画历来主张意在笔先,在意无刻意的状态下以心来引导图画的制作,是绘画的极致,但当我寻着半千的笔痕去体验那些存在于意识之外的状态时却并未找到。相反,我能清楚地体会到龚贤视觉的意图,在我阅读与临写的作品里,所有的笔墨都有明确的经验成份。经验与无刻意之间代表着怎样的关联性?说实话,不知道。在水汽淋漓的墨色中,呈现个人独有的语言,在墨色积累的过程中,体现一种艺术态度。龚贤所思虑的并不是观者心手的感知,他以自已的经验来完成笔墨的描绘,这经验有自身修养的成份,也有西方绘画的经验。
“笔法宜老,墨气宜润,丘壑宜稳,三者得而气韵在其中矣。”
龚贤作品有一种宁静平淡的意境,在气韵合一的画面中,半千先生运用了写实的手法去展现光与空气的存在。在技巧表现上,龚贤让人钦佩的是用墨。龚贤笔记;笔法,墨气,丘壑、气蕴。先言笔法,再论墨气,更讲丘壑,气蕴不可不说。作为作品背景参数,每一个面都很重要,在阅读顺序上笔墨气蕴是常识,插上了丘壑便是构图的经营。龚贤在一则题识中曾这样写:偶写树一林,甚平平无奇,奈何?此时便当搁笔,必思一出人头地丘壑,然后续成,不然,便废此纸亦可。一千年间,中国绘画采用相同的工具材料,相同的技术题材,有时甚至连思维方式都接近。在这样的语境中出人头地谈何容易,但也很有意思,每个时代都会有人杀出一条血路,在不可能中达到可能。在明未清初这个时空中,半千生傲视群雄。源于宋元的李郭杂树,在龚贤的笔墨之下有了光感,并且散发出一股神秘的气息。
关于笔法:笔法遒劲,柔而不弱,刚而不脆。笔要中峰为第一,中峰乃藏,藏峰即古。这样的话如何是在评讲书法,没有一丝违和。在笔法之后,半千先生独创的墨点便是主角。在这里我们作一小节技术分享,一遍点,二遍淡加,三遍染,如果三遍点完墨气犹淡,再加浓墨一层,恐浓墨太过显露,再以淡墨浑之。一块石头,“上白下黑”,石块下端经过多次积染,墨色浓黑,渐次往上积染的次数减少而渐白,黑与白之间形成了丰富的灰色领域,灰色便增加了敦实的体积感,更具有外光照耀下的真实光感,使石块看来有玉的温润、柔美,半千先生指示:“黑龚”当染五遍以上。
在墨气上,讲究湿润得体,笔墨层次分明,层层点染,这就是龚贤的精髓所在。半千笔记半千笔记:“墨言韵,明其非湿也,润墨鲜,湿墨死”,墨当以润为准绳,其意为湿度适可,若太湿,则为死墨。且皴染时应先施以干笔,后湿笔晕染,反之则亦为“死墨”。“半千之所以独有千古更在墨”,这并非虚妄之言。龚贤运用宋人的“积墨”法。山石树木需经过多次的皴擦渲染,墨色极其浓重,而浓重里却隐含着丰富细微的明暗变化,通过层层积效的对比关系来传达山水的“浑厚”与“苍秀”。他画的石头,轮廓中大部分为笔迹严整浑成的多次皴擦渲染,而仅在合理的地方留下空白的受光部分。石头的厚重体积,坚硬的面的转折,以及在湿润的空气中被浸润的质感都得到了恰当的体现。
一块石头,上白下黑,石块下端经过多次积染,墨色浓黑,渐次往上积染的次数减少而渐白,黑与白之间形成了丰富的灰色领域,灰色便增加了敦实的体积感,更具有外光照耀下的真实光感,使石块看来有玉的温润、柔美。丛林、山峦、经过多遍皴染,运笔浑厚,笔墨厚重,层次分明。尤其是蓊郁浓密的树林,树干却留白,于树木之间透出些许光亮。山水的整个画面要求是“气宜深厚,色宜苍秀”,是水墨互化、明暗藏显的处理方式,体现了龚贤对画面明晦的敏感。龚贤山水由简到繁、由白到黑,从历历分明到浑沦神秘,再到深不可测。龚贤对于墨色的运用和把握,是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升华的视觉理念,其中包含的一种变化,丰富而神秘,微妙的灰色中的黑与白,是需要经验与意识才能把控的度,在技术上,这种灰色由用墨的深浅和积染的次数决定,最终极的呈现依靠的却是艺术家的修养。
自今夏始,每天早上焚香泡茶,然后铺纸行笔,开始在纸上与半千先生聊天,很享受这段时光的宁静,虽然画册不能呈现原作笔墨的空间层次,但却是笔谈的好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