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林再成作品赏析

2019年06月21日 17:2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林再成简历

  1970年生,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苏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甘肃书法院艺术顾问,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作品先后三十余次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项重大展览,并获得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书法最高奖“全国奖”。

  2006年被江苏省文联、江苏省书协授予“2006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2012年入展由江苏省文联推选的“江苏省首届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精品展(十人)”。2014年荣获江苏省书法最高奖“首届江苏书法奖”。

  学习书法算起来已有将近二十年了吧,回忆起个中滋味,感慨颇多,感受亦深。自从踏上书法创作这条路,我就十分的投入。如何创作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书法作品,是一直困扰着我们当代书法家的现实问题。笔者也在不断地求索,深知书法创作之难。但是有些人根基较薄而又急于求成,希望很快确立自己的个性风格,显然是不妥当的。我认为风格的形成是熟能生巧、水到渠成的事情,要经过较长时期的系统训练和刻苦修炼。如果急功近利、蜻蜓点水,视“入选”、“获奖”为目的,忽视传统技法的临习与传承,终将事倍功半的。李可染先生曾有一句至理名言:“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惟有打进传统师法古人,才能够勇敢地创新,才有可能创作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书法学习的第一步当然就是漫长而又艰辛的临习过程。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当然也很艰苦。有时候一个书法家是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临摹的,因为临帖就是向古人学习,向传统学习,从经典的古代作品中能学到许多优秀的东西,知道古人是怎样用笔和用墨,怎样安排字法和章法,怎样写出来的书法才更具有法度,更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加建立自身的自信心。历史上很多书法名家都是一日临帖一日创作的,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像米芾、王铎都是这样学习书法的。只有“以古为镜”,才能为我所用,进而化古为我,才能对比出自已的差距和缺陷,找到自己学习书法的正确方法。

  第二步就是从临摹到创作的过程。尽管创作可以从模仿入手,在模仿创作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后,就可以举一反三,逐渐转入自由的创作阶段。但如果要化古为我,融会贯通,这一过程就必须讲究一个“悟”字。惟用心思考,认真体悟,才能够有勇气从传统中打出来。如果用笔上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搬照抄古人,即使达到乱真效果,但并不高明,没有创新就奢谈艺术。如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对草书笔法的领悟,就是在观渔夫摇橹一波三折的情况下,想到书法笔法的曲动和涩进,从而创造出惊世骇俗的行草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要善于使用临摹得来的基本功,这就是继承传统;但又不能为基本功所束缚,要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内涵,有创造性的发挥。《老子》云:“善行无辙迹。”学哪家碑帖、学什么风格,均要知道变化,否则亦步亦趋地照葫芦画瓢,终究难有作为。

  第三步最难,即任何书法创作最终均要进入自由的创作境界,才能创作出技法内涵俱佳的作品。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畅情舒怀,挥运自如,无法中有法,这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的书法家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有些朋友刚临摹字帖不到一两年就想进行所谓的创作,并且在用笔上任意放肆,不加节制,喜欢标新立异,这其实是十分危险的行为。自由并非胡来,是需要建立在长期的修炼基础上的,惟有技法纯熟,方能运用自如,达到任笔使情的境界。

  开始的时候我对于魏晋书法的临习十分专心,晋书消散自由的性格我十分心仪,这使得我的书法学习一开始就从古人入手,并未胡乱地东奔西闯。进而我对宋四家的书法开始日夜临习,在不断的解读与剖析中细究其笔法结构,领会其精神内蕴,终有些许体悟。其中尤其对于老米,我更是手摹心追,不做到形神兼备不罢休。在这样的苦苦求索之下,终于领悟到书法创作的一些内在实质,在其后的创作实践中运用起来就比较顺畅,也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从此点来看,我真的要感谢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不但生命力旺盛,而且常常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

  因此我觉得学习书法,一定要找到能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立足点,然后下苦功夫,化古人的笔法为己用,食古而化,沉下心来,一定会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使自己下笔成自然,展露自己的豪情与率真,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来。

  ————林再成

  作品赏析

2019《柳永词数首》2019《柳永词数首》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书法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