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画中嬉戏的喵星人

2017年10月18日 10:1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猫作为题材入画由来已久。俗语说狗来富,猫来贵。“猫”谐音“耄”,因此而具有祈求长寿的吉祥寓意,成为入画的好题材。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种有五谷,而猫善捕鼠,有护粮之功且又娇柔可爱故受人世人喜爱。中国人爱猫养猫古已有之。中国史前考古专家吴汝祚曾撰文提到,在河南汤阴县城东白营村,有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里曾挖掘出一块猫骨,其年代测定为公元前2160年。吴汝祚推测,中国人试图饲养家猫,最早要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以猫入画自隋唐始,猫画所属的走兽一科在唐代就已独立出来。唐代的诸多仕女图中就常出现猫的身影。善画猫的画家有刁光胤,何尊师等人。从流传下来的猫画作品和笔记史料的记载,可以看出,猫最晚在唐代前后就已入画,《唐朝名画录》中有“卢弁,善画猫儿”的记载。

  宋代花鸟画发展迅猛,也间接地促进了猫画的发展,可以说猫作为绘画题材真正地流行起来还是在宋代,当时出现了一批擅画猫的画家。宋朝可谓中国绘画史上猫画创作的高峰期,传世的一批宋朝画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宠物猫的踪迹。比如李迪的《狸奴小影》《狸奴蜻蜓图》 等。

  画中猫作为富贵吉祥长寿的象征,明清两朝猫画创作进入了兴盛时期。明清两代以来猫画大多为写意画法。从清末至民国,文人画中的猫题材也越来越多,既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也融入了祈福与避患的含义。

  五代南唐·周文矩《仕女图》

  此图绘园中读书的仕女,她的旁边卧着一只猫,它左耳到右耳几乎长了一整圈雄狮似的长毛,这可能就是古代传说中来自西洋的名种“狮猫”了。画家以细线勾画毛顺走向,彰显伴读猫咪背上长毛对半中分的整齐,并以白粉涂敷背脊后腿关节处以营造身躯实体感,猫眼黄色部分由淡渐浓的渲染方式成功表达了球面反光的立体,天光下缩成线状的瞳孔粗细深浅不一,表现侧目斜视的样态。画中猫全身皆白,尾巴纯黑,头上一团同色斑点的花样作“挂印拖枪”,又名“鞭打绣球”(《相猫经》中记载“纯白而尾独黑者,额上一团黑色,此名“挂印拖枪”,又名“印星猫”)。

  宋·李迪《狸奴蜻蜓图》

  李迪任职于南宋画院,以善画花鸟、走兽、竹石闻名。画中以特写的形式表现了一只毛色鲜亮光洁的花猫蹲踞于地,正扭头凝视一只红蜻蜓的场景。画中的猫优雅而又有灵性,它轻盈的体态、机警的神情,已深深地吸引了观者的注意力。

  宋·李迪《狸奴小影图》

  图绘一金黄色小猫,神情灵巧可爱。碧绿色双眼凝视着前方,四蹄似乎在挪动,仿佛在为人瞩目时一种羞怯畏惧而又惹人怜爱的神态,白脸、白耳、白胸,全身毛色为金黄色,稚态可掬。画中小猫神情又仿佛是刚从睡梦中惊醒时的一瞬间神情,憨态可掬。画家用金粉色细绘猫毛,纤毫毕现,纹丝不乱,层次和质感分明。《貍奴小影图》的画风写实而细致,以淡墨晕渲画幅,留出貍奴形廓的方式,别出心栽,是件可人的小品佳作。

  宋·靳青《双猫图》

  画中的两只猫身材肥硕,毛色鲜亮,可见被照料得极好。左侧的大白猫神态慵懒,右侧黑白相间的猫眼神中略带精明,瞳孔中的淡绿色隐隐可见。

  宋·苏汉臣《冬日婴戏图》

  画中姐弟二人正在庭院里玩耍,姐姐的手里拿着一根色彩斑斓的旗子,小男孩则用细红绳牵引着一根孔雀羽毛,正想逗弄着猫儿。黑白花猫在一旁自顾自地玩着毛绒球,两人的眼神落在花猫的身上,将孩童与花猫间的互动关系处理得细致可爱。画面配景所植的花木如梅花、山茶等,用以暗示着冬令时节,画家却利用温暖的红、黄色系,将画面安排得明丽爽朗,如小女孩、小男孩的红色发结、衣带,华丽的纹饰,色彩斑斓的旗子,加上毛绒绒可爱的小花猫,使人不觉得有丝毫的寒意,反而渲染出一派和谐而温煦的情调。

  明·朱瞻基 (明宣宗)《壶中富贵图》

  《壶中富贵图》作于宣德四年(1429),画花偃仰得宜,而顾盼生姿,画猫用笔精细,纤毫毕至。猫谐音为耄,祝颂长寿,并以牡丹寓富贵。铜壶花器虚悬,内仅花三朵,中间绿叶渐层而上,逾于梁上,极富轻盈之趣。地上置有椭圆三足洗,为典型明初官窑宫廷造器。

  宋·易元吉《猴猫图》

  画中出现了两只狸猫和一只猴子,后者被拴在木桩上,怀里抱着狸猫,也许是这只猫正好路过它身边时被挟持了,另一只猫逃到了远处,回头望着被抓住的同伴。画家着重描绘了它们的神态,猴子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被抓的小猫无奈地斜视着猴子,另一只猫虽然逃脱了,却仍然露出“畏怖之态”,背弓起,嘴巴因为发怒而微微张开。从这幅画可以看出作者对动物的生活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观察,画家对猴子与猫的毛色也处理得极为恰当,可见其画工精湛。

  宋·佚名《富贵花狸图》

  这幅画描绘的是几株牡丹树下,卧着一只黑白相间的驳色长毛猫,它的毛细长浓密,特别是尾巴,原本杂乱的毛被修剪得整齐顺滑,这个细节也体现出它的生活待遇,即有专人伺候,从梳理皮毛到喂食,这只猫被照顾得无微不至。

  宋· 佚名《五猫图轴》

  在宋代,人们称猫为“狸奴”,深受文人雅士喜爱。此画全图描绘重点主要集中于画面右下角部位,一棵古柳自右下端向上径直伸出画面,这种注重细节描绘而兼顾画面完整性的构图,属于南宋绘画的典型特征。柳树周围画有一母四小五只猫儿,母猫毛色精润,其视眈眈,警觉的伫立于树后,四只小猫则显得天真无邪,尽情在草坡间嬉戏。

  宋 ·佚名 《宋人戏猫图》

  清代黄汉著《猫苑》中所辑《相畜馀编》记载:“猫有拦截纹,主威猛;有寿纹,则如八字,或如八卦,或如重弓重山。”也就是说头上呈“八”字或倒“八”字型纹的猫,显得很威武。如《戏猫图》中站在榻上的猫。

  明·朱瞻基 (明宣宗) 《 花下貍奴圖》

  此图描绘两只在文石、野菊下面舔爪歇息的猫儿。画家先填染底色,再钩染斑纹并画出猫毛。太湖石先以笔勾勒轮廓,再以干笔皴擦石面,画菊则以细笔勾勒敷彩。此幅画中猫儿颇有追仿宣和画院画家李迪的风貌,具有清新优雅的气息。

  明·朱瞻基(明宣宗) 《五狸奴图卷》局部

  据《猫苑》记载,明朝宫内养猫之风兴盛至极,猫们甚至得了自己的职称:母猫称作“某丫头”,公猫叫做“某小厮”,更有那些级别高的猫,被尊为“某管事”,领俸禄赏赐,可见明人对猫的喜爱。图为明宣宗所画《五狸奴图卷》局部。

  清·程璋 《双猫窥鱼图》

  此图描绘的是一幅秋天的美丽图景。一湾池水迂回流淌,岸边苇草萌发,树枝随风而动,显得遒劲与洒脱。池塘边两只花猫,匍匐在岸上,双眼紧盯着池塘中的游鱼。仿佛在欣赏它们欢快的舞姿,溪水远处,淡色轻染,烟霭迷濛。全画以水墨设色技法来表现物象,工整细致,将岸石的坚实感,猫鱼的柔滑感,苇草的飘逸感,树枝的风动感,表现的惟妙惟肖。

  来源:大道知行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李迪画家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