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京闻丨意与古会 气息典雅

2017年12月04日 21:0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名家丨刘京闻名家丨刘京闻

  刘京闻先生是当代对“二王”书法继承和发展最优秀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写得悠游自如,萧散简淡,书卷气跃然其上。欣赏他的作品,不会使你躁动,但却使人怡悦,因为他是在广泛涉猎之后的约取,是在自己风格追求之中的博观,是在时间的熔炉中冶炼,渐渐形成的既具传统师承,又具个性特征的风神韵致。

                                                                                                              ——大美君按

  师友惠语

  当下书坛,由于广大书人“闻风而动”,取法上都直指二王,从而形成了新的风尚,相似性的二王展览体大行其道。许多作品的取法与其说是对传统二王的回归,毋宁说是当代“二王风”的相互陶染,已渐失个性,难辨你我了。

刘京闻先生作品刘京闻先生作品

  刘京闻的行草,窃以为他的取法不仅仅止于二王,而是以二王为根基向上与向下的拓展与延伸,对二王法的生成与二王法的确立及演绎,进行了追踪模拟、融通,变移。从而形成其气势通脱,气息古雅、气韵绵厚的书风。

刘京闻先生作品刘京闻先生作品

  表面上看去,他的用笔率性而为,线条随字势流走,笔势一贯直下,或如飞瀑凌空,势若蛟龙入海,或如汩汩泉水,流泻自然成纹。在这种“自然”的背后,我们可以窥见京闻浸淫二王的深久,并于此中悟得笔法精义,其提按绞转、快慢疾徐所传达出的极富音乐美感的节奏与韵律,岂止于对书法的本体认识?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的规律——阴阳调和。何尝不在他的笔性上得到印证?正因如此,不激不厉的风规才宛然在目。

刘京闻先生作品刘京闻先生作品

  最令人耽玩者,是刘京闻书法的“线性”,具有浓郁的“抒情”特征,非钟鼓之激越,如短笛之悠扬,能臻此境,一定是经历了刻苦的技法训练,个中不乏对二王及其帖学一系众多大师的模拟。在反复的摹写之中体味先贤的用笔之法,校正自我的书写惯性与习气,以期达到意与古会的目的。这种“线性”,如果在线形,线质、线律与线构任何一方面有亏空,都将影响到“抒情”性的正常发挥。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显示出刘京闻驾驭线条、表达“线性”的过人之处。

刘京闻先生作品刘京闻先生作品

  我们在当下流行的二王书风里,不难看到刻意的顿笔与挑逗的形迹,也不准看到端庄似楷的《圣教》集字与行草相间的宋元尺牍的生硬组合,或许这就是二王传统平面化、模式化的表征。但是,刘京闻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与相似的帖系取法上,表现出不同的新理意态与个性化的笔墨语境。比如他的字势的欹侧,就并非是一种左低右高的范式,时或反向的表现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在字构开合与疏密变易之中,俏无声息地透露出别样的匠心。

                                                                                                                 ——周德聪

刘京闻先生作品刘京闻先生作品

  艺术课堂

  行书是书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书体,为历代书家所重视,且行书笔法最为丰富,对楷书和草书的学习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自魏晋以来,无论是草书大家张旭、怀素,还是楷书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赵孟頫,以及苏、黄、米、蔡、王铎、傅山、黄道周、张瑞图都在行书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刘京闻先生作品刘京闻先生作品

  首先,行书的笔法千变万化,王羲之留给我们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不论是起笔、行笔、收笔,还是笔势、姿态皆各不相同,因笔生势,因势生形,故历代学书者能得其一二,便可名世。其次,行书的结字灵动多姿,因为行书笔法的丰富多变,笔画与笔画之间产生的奇妙关连,这种笔势的变化造就了结字的千姿百态。再次,行书的学习能够促进其它书体的提高,我们知道,楷书易写得滞而呆板,草书易写得流而不稳,如果加强行书的学习,以行入楷,楷书就可以写得灵动,以行入草,草书也可以写得留而不滞,畅而不薄。

刘京闻先生作品刘京闻先生作品

  行书学习取法非常重要,历代行书大家都可成为取法的对象,但结果则不尽相同:学习特点极其明显的范本,很容易上手,但上手之后很难走远,也很难走出来;学习一些没有明显特征但笔法和字法都很丰富的范本,如王羲之的《圣教序》等,学起来很难,可一旦进入,不仅能够走远,而且容易走出来。从技术层面来讲,“二王”的笔法和字法最为丰富,也蕴含了书法最基本的规律;其他历代大家的书法也都非常经典,但都或多或少地侧重了某个侧面,普遍性相对弱了一点,这是“源”和“流”的关系,当然“本源”对我们的学习更具有意义,但坚决不能否定其他书家“特殊性”的存在,因为那些“特殊性”对我们掌握了“普遍性”以后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刘京闻先生作品刘京闻先生作品

  学习米芾和王铎这样个性鲜明的书法,经过一段短时间的临摹,就能找到一些笔法和结字的规律,甚至能很快应用到创作当中,但也容易学得一些习气。从长远来讲,学习有强烈个性的书家作品,会让学习者在他们的圈圈里很难跳出来,而学习没有明显个性的《圣教序》,一旦掌握了其内在的规律,稍作变化,便很容易让学习者有一个崭新的自我,因为“二王”的书法更具有包容性。

刘京闻先生作品刘京闻先生作品

  行书的笔法和字法是其重要的技术手段,那么笔法是什么呢?我简单地表述一下:在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中,能准确找到和调整笔锋的位置和角度。这个表述不一定准确,只是我个人的一个观点。如果没有正确的笔法作为支撑,书法很难达到相当的高度。行书的字法是最难的,也是书家形成个人面貌的支撑点,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学习别人结字的特点而没有自己的想法,严格意义上讲是不能称之为“家”的,仅作“模仿秀”而已!那么如何才能掌握行书的笔法和字法呢?当然是“临摹”。而“临摹”的方法是一个书法家成功的关键!很多人的所谓临帖,不是精确临摹,而是抄书。什么是精确临摹呢?就是把字帖中每一个字、每一个点画的粗细、长短、起笔、行笔、收笔、转折,空间的疏密变化都要表现出来,而且能够背临,这个字才有可能运用到你的创作当中。

刘京闻先生作品刘京闻先生作品

  任何一个书家都想在书法史上留下一笔,但书法史的选择很有意思,只有那些“和而不同”的书家才能够载入史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黄、米、蔡、赵孟頫、王铎、傅山、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赵之谦等等,都与前人有所不同,有着明显的个性,才能进入书法史册,而那些一味临摹古人、没有自己的想法与特点的书家无论在当时多么的光辉灿烂,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逐渐被淡忘。总之,我们谈到了行书的重要,谈到了行书的取法,谈到了行书学习的方法,谈到了行书的技术,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和而不同”,这才是我们书家的目标!

刘京闻先生作品刘京闻先生作品
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主任高庆春,副主任钟成为刘京闻先生颁发导师证书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主任高庆春,副主任钟成为刘京闻先生颁发导师证书

  刘京闻,1967年生于山东陵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书法工作室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副秘书长,廊坊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作品多次入展全国书法展及兰亭奖,曾获全国第二届青年展二等奖,全国第三届扇面展一等奖,2013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三名”工程,同时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60家”作品展,曾多次担任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展览评委,2015年为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法公益大讲堂”专家组成员。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美书画)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