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家的回忆李静专访|传承师道海纳百川

2018年01月31日 13:0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如何接着周老师的笔写出我自己的字?”李静对自己问出了这个书家的“命运之问”。

  假名书法流畅的布局和日本人对中国传统的活用,让李静感觉到,原先在国内看似艰难狭窄的创新之路在这里突然打开了,原来自己可以继续走的道路是这么的宽敞辽阔。

  但是李静对现在书法发展的问题与挑战也非常清醒,在指导自己的学生时,她非常强调“字外功夫”,就是一定要博览群书。

李静李静

  1956 年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行书专业委员会主任。作品曾参加“中国书协理事书法展”“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全国千人千作名家书法邀请展”“全国首届书法手卷展”“中国书协 30 周年优秀会员展”“全国名家百家书法作品展”“第三届全国名家扇面书法作品展”“全国名家书法精品展”等国内外书法展。

  2015 年 7 月 15 日,是上海书坛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作为上海书法千年薪火传承的结晶,“海上书法”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授牌典礼在金山隆重举行。代表上海书坛前去领此殊荣的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静,站在领奖台上接过此项荣誉时,她的内心是欣慰的。

  作为当代上海书坛的翘楚,多年来李静自觉地接续着海派书法的师承与传统,并融合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同时她还孜孜不倦地发扬上海书法的影响力,躬耕不辍,现在她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

[李静老师为“留住家的回忆”所作书法作品][李静老师为“留住家的回忆”所作书法作品]

  1971 年,李静拜周慧珺老师为师,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书法求索之路。师生情谊四十多年,她与周慧珺老师之间已然胜似家人,周老师像爱护女儿一样细心培养李静,李静也像侍奉母亲一般敬重周老师,并悉心照料老师的生活。虽然如此,李静并不拘于师法,她在沿袭前辈的基础上,承接古法,从而独辟蹊径,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瑰丽丰富的书风,终成海上名家。

  毓秀绍兴 涵养灵性

  水气氤氲,乌篷船悠悠地摇曳,荡过一座又一座水桥。醇厚的酒香溢出邻家的粉墙黛瓦,飘过幽怨的沈园,也飘过曲水流觞的兰亭。清悠婉丽的越剧回荡在人们的梦里,老人们围在一起,悠悠地诉说着越王勾践的传奇。绍兴,钟灵毓秀之地,人文荟萃之乡,李静的祖母就居住在那里。

[李静老师近照 摄于九寨沟][李静老师近照 摄于九寨沟]

  李静的童年在绍兴的祖母家度过,隔壁就是鲁迅的故居,别样的文化气场,隐隐影响着童年的李静。绍兴环境优美,人文氛围浓厚,李静从小耳濡目染,她说小时候对她影响最大的就是绍兴当地的风土人情了。“绍兴一些老人常会聚在一起说些古代的典故,写字画画、吟诗作对这些绍兴人都比较重视。我家过去就是浙江绍剧院,小时候常和家人去那里看演出。如果说我有什么家学渊源的话就是受我家周边浓厚的文化氛围环境的影响。”

[李静老师2016年新作][李静老师2016年新作]

  在这样的环境中浸润久了,再加上自己也有些许天分,李静三四岁起就开始识字看书了。她有一个喜欢画画的叔叔,便一直跟着他学画,养成了涂涂画画的习惯。平时她在家里画画,周末会跟着叔叔背着画架到公园里写生,渐渐地,李静成了家里的小艺术家。

[李静老师书法作品][李静老师书法作品]

  但是那时的李静对书法并没有特别的喜爱,直到回上海念小学,她才决定发奋把字练好。五年级时,李静受到一位代课老师的青睐,那位年轻漂亮的代课老师一直耐心指导并鼓励她画画。原本以为绘画很好的李静书法也一定不错,但是某次当她看到李静的书法作业时,却非常失望:“怎么画画这么好,字却写得这么蹩脚!”李静当时听到后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地走开了。当天放学,她立刻到学校附近的朵云轩去买字帖。“我买了褚遂良《孟法师碑》的选字本字帖,这是我的第一本字帖。”从此刻苦练习,不久之后,学校就把她画满红圈圈的书法作业作为最佳毛笔字展示在橱窗里,成为校园一景。这是李静喜爱书法的开始,虽然始自老师的一句批评,但是究其根本还是骨子里从小沉淀下来的文化基因。

  拜入师门 恩师如母

  在成长的道路上,最幸运的莫过于能遇见一位对自己产生深远影响的贵人。周慧珺就是李静一生最重要的贵人,与周老师的师生情谊是李静最珍惜的缘分。在谈论周慧珺时,李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现在是像说妈妈一样说周老师。”四十多年的师生情谊早已凝结成家人一般的情感,这种情感平凡却处处散发着暖意,像蜜糖溶于水那样滋润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李静老师与周慧珺先生摄于九寨沟][李静老师与周慧珺先生摄于九寨沟]

  进了中学后,某日,李静在朵云轩看到一副书法名家周慧珺的作品,便靠近仔细端详,发现周的字怎么和自己的一位闺蜜的字这么像,问了那位闺蜜才知道原来周慧珺是她的姑妈,她从小就跟着周慧珺学书法。当得知一位原本只可远望而不可及的书法偶像竟和自己距离如此近,李静激动万分,脱口而出:“我要跟周慧珺老师学书法!”为了表达自己拜师学书的诚意,她还特地写了一封诚挚的自荐信,并附上自己得意的画作让同学转交给周老师。

640.webp (1)
[李静老师所书宋词册页][李静老师所书宋词册页]

  但两封自荐信送出后,李静始终没得到周老师的回音,这不禁让她的心头有些黯然。但幸运的是,在参观一次展览时,李静居然巧遇周慧珺老师,便鼓起勇气上前介绍自己。周老师说:“李静,你的信我都收到了,但是我这个人很懒又忙,所以没回。这样吧,我周三休息,你拿着你写的字来我家吧。”就这样,李静和周慧珺老师结识,拉开了她们数十年师生情谊的序幕。

[李静老师所书宋词扇面][李静老师所书宋词扇面]

  那年是 1971 年,李静十五岁。人生有很多细节会随着时间的冲刷而逝去,能留下的必然是在生命中沉淀最深、影响最大的。几十年后,她还清清楚楚地记得上周老师家的那一幕。周老师一张张仔细地看完了李静写的字后,笑着对她说:“你的笔性很好,很有天分。”得到周老师的认可,李静颇为高兴。让李静意外的是,周老师那天还送了她许多礼物,让她瞬间“发了财”。听说李静在临习智永的《千字文》,但不得墨迹本字帖,周老师就从书架上拿出一本自己珍藏的智永《千字文》的墨迹字帖给了她,又拿了一本米芾的《蜀素帖》,以及一些毛笔、纸,交到李静的手中。捧着这么多老师送的礼物,李静不禁感到有些飘飘然,仿佛是在做梦一般。“我当时感到自己像发财了一样,对一个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是难以置信的收获啊!”

[李静老师临书作品][李静老师临书作品]

  十五岁的李静不会想到,那天让她铭记一生的拜访,其实在周慧珺老师心目中也是很重要的日子。一日,周慧珺老师拿出一本泛黄的本子对李静说:“李静你知道吗?我第一眼看你就很喜欢你。你看你来我家第一天我写的日记。”只见周老师写道:“今天李静来访,我们聊得很开心。她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我要尽我的智慧、能力和财力培养她。如果有可能,就把她留在我身边,像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她。”看到老师这样写,李静感动不已。

[李静老师与周慧珺先生][李静老师与周慧珺先生]

  相处十多年后,二人之间已经像母女一般关爱有加。为了方便照顾周慧珺,李静现在和她住同一个小区。每天晚饭后,李静都会在周慧珺家里陪老师聊聊天,写写字,虽然周慧珺平日有保姆照顾,但是她更希望有李静在。“我在她觉得放心。我现在尽量和她在一起,就像女儿一样尽我的责任。周老师现在七十六了,我从小就跟着她,几十年了,对她的感情如同妈妈。我从心里佩服她、尊敬她,所以我要对她好,要好好照顾她。老人能不能长寿,就是照顾得好不好。”

  融会中外 贯通古今

  海派书法自晚清崛起后,浩浩荡荡百余年的传承流变中迸发出多少光辉灿烂的名家和垂范后世的杰作。正如它名字中“海派”二字所彰显的精神“海纳百川”,有这样大开大合的气度,才能兼容并包众家之长;有如此纵深辽远的视野,方可融会贯通,生发出瑰丽多姿的样态。

  拜入师门后,李静牢记周慧珺的学书箴言:“第一本帖一定要写得像,越像越好,把精神吃透了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她跟着老师老老实实地通临米芾十多年,功夫到家处能临得纤毫毕肖,仿佛是“元章再世”。

[李静老师 摄于莱茵河畔][李静老师 摄于莱茵河畔]

  由于师徒二人书风相近,李静被戏称为“小周慧珺”。接过周慧珺的笔杆子,李静把它写出了自家风貌,纵横激荡处痛快淋漓,飘逸洒脱时如云龙翻舞。在传承前辈精华与开拓自家道路的问题上,李静有特别的心得体会。

  在扎实地跟周慧珺打基础的同时,李静也会向其他书法名家如谢稚柳、胡问遂、赵冷月等前辈请教,转益多师。前辈的榜样令人心怡神往,却把李静推向一个自我突破上的困境:虽然能把米芾写得惟妙惟肖,但如何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又不与老师雷同呢?一个成熟的书家必有自家面目,若一味优孟衣冠,只能成为“小周慧珺”而难成大器。

[李静老师书法作品][李静老师书法作品]

  风格与个性是决定书家艺术生命的关键,在前辈的基础上想有突破,须得揽前人之所由出,乃至究前人未及之际。“如何接着周老师的笔写出我自己的字?”李静对自己问出了这个书家的“命运之问”。面向深远浩瀚的中国书法,李静寻找着突破的出路。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过对“在路上”隐秘的渴望,成长是一场在路上的旅行。背井离乡,远游他方,虽然不免思念与寂寥,却是放大生命格局、开阔人生视野的必经之路,对于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

[李静老师2015年对联作品][李静老师2015年对联作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东渡日本的经历,在李静书法成长过程中尤其重要,与日本现代书坛的交流更让她大开眼界,深刻地影响了自己的书法观。“我当时拜访了一些日本书法大家,像小坂奇石、村上三岛等,到他们家参观,发现他们的临帖功夫极好。比如小坂奇石,他临米芾能临得一模一样,不比中国的书法家逊色,但是他们在书法创作的观念上已经比我们成熟很多了。”走出国门,当对外面世界的惊讶和兴奋消退后,李静冷静地回顾自己二十多年来的学书之路。

  自现代派书法崛起后,日本书坛呈现出愈加瑰丽多奇的面貌,老一辈的书家在深厚的传统功底上自觉地寻求新意,讲究参差错落的章法,经营变幻多样的布局,追求空灵玄远的境界,使日本书坛呈现出尽态极妍、精彩纷呈的格局。假名书法流畅的布局和日本人对中国传统的活用,让李静感觉到,原先在国内看似艰难狭窄的创新之路在这里突然打开了,原来自己可以继续走的道路是这么的宽敞辽阔。

[李静老师所书《五柳先生传》][李静老师所书《五柳先生传》]

  李静一直不忘海派书法的精神,她传承老师的精华而不受缚于师法,海纳百川、兼容并包诸家所长,又融会中外、贯通古今,多年沉淀下来的学养和聪颖的天资,终于在李静的身上厚积薄发。当李静回国后的作品在国内展出时,人们路过她的作品时会不禁驻足,先是一阵惊讶,多么熟悉老练的笔法,可见作者功力深厚,但构思布局却剑走偏锋、耳目一新,仔细观摩后,进而啧啧称奇,击节赞叹。

  李静的自家面貌获得书坛的高度认可,被赞誉为“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翻涛簸岳,箕海移山”。

  黾勉力行 海派传承

  自从当选上了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后,李静一直在经营着传承海派书法的事业。这次“海上书法”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成功,是由李静带领上海书协黾勉合力的成果。“申请到了非遗,以后就能有专项资金了,我们就用这笔钱做好书法的事,不做别的。”之所以孜孜不倦地投入这项事业,是因为她对书法发展的未来充满信心。

  “现在年轻人写书法写不过前一代人是说不过去的。”看着听者脸上惊讶的表情,李静接着说道:“现在条件这么好,没地方写字,没钱买纸的情况没有了。现在有条件出国的也越来越多,见识多,眼界开阔,眼光和鉴赏力自然会提高,这与读帖临帖是相辅相成的。”

[李静老师近照 摄于迪拜][李静老师近照 摄于迪拜]

  让李静欣慰的是,经过数十年的开放交流,和自身的砥砺精进,当代中国书坛中,尤其是年轻一代书家的表现,已经扭转了自己首次去日本看到的落后人家多年的局面。“我们现在拿一些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的字跟他们比比看,我发现他们比不过我们了,毕竟书法之根在中国,这个底蕴犹在。更何况我们练字比日本人勤奋,视野又开阔,反超他们也是情理之中。”

[李静老师2016年书法作品][李静老师2016年书法作品]

  但是李静对现在书法发展的问题与挑战也非常清醒,在指导自己的学生时,她非常强调“字外功夫”,就是一定要博览群书。“我现在非常深切地体会到,把字写好一定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而获得良好的文化修养,读书是必不可少的。”她要求学生要多吟诵古代诗文并背熟。“比如说写一份古文手卷,只有背出来才能写得行云流水,气脉通畅,若写一行还要看一行,这样气息肯定就不连贯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自然出口成章,说话有回味有文采,也能唇齿生香,这是一个人文化人格的外在流溢,而这个文质彬彬、内涵深厚的文化人格,更决定了一位书法家在创作的道路上能保持多久的活力。

[李静老师2016年书法作品][李静老师2016年书法作品]

  在此,李静稍带忧虑地提醒现在年轻的书法家们,很多优秀的书家在五十岁以前都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但是五十岁仿佛是道分水岭,多少人过不了这个坎,从五十岁起写的字难以更进一步地突破,甚至习气渐浓,愈加退步。“五十岁后你想在书坛里持续保持活力,能长久地留住,需要有一个冲刺。要冲出来,底气和动力还在于你的文化修养。所以我觉得要可持续发展的话还是要多读书。”这是李静多年来的悟道之言。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