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云:构建文化自信要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丰沃土壤

2018年03月03日 18:00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连续12年写福、送福进基层,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书法家孙晓云广泛参与文化惠民活动,创作了一系列贴近百姓生活的书法作品并送到千家万户,让艺术回归到人民中来,让书法作品从展厅走进平常百姓家庭中。

  文化自信,不能光喊口号,要从具体的事情做起

  我开始给大家写“福”字、写春联大概有12年了。最近这两年是每一年要写一千多个“福”字,还印制了一些春联发给大家。尤其是我们到南京的地铁、高铁、公交车站送福,从去年开始公交车上贴的全是我写的“福”字,这是我为大家做的一项公益服务。中国人特别重视春节,在这样的一个节日把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既滋润了大家过年的心情,也是可以让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大家的文化自信,更加深入人心。

  我始终认为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这就需要把我们最传统的、最经典的、最优秀的文化作品,拿到国外去展示和交流,而不仅仅是去迎合他们的喜好。比如说,我们这次在平昌冬奥会的“中国之家”举办了书画展,同时还写春联、写“福”字。我把我写的“福”字也送给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他感到很开心。我们以这种文化形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传播出去,我在这一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全社会对传统书法的回溯、普及、复兴和承传的浓厚氛围。

  我认为,民族精神的激发与振奋,要从文化自信开始,而文化自信,不能光喊口号,要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我们在平昌的“中国之家”就是向全世界运动员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节”,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一场当代的“好雨”

  弘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从经典入手,方能登得堂奥;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从经典入手,才能得到源头活水。

  我用三年时间以小楷书写了《中华国学德育经典》——《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将近7万字。虽然这个“工程”花了很多时间精力,但我觉得很值,这些书都是中国最优秀的传统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作品,能起到重读、挖掘、普及传统经典的作用;而小楷则是中国科举考试的专用书体,是古人对书写的最基本要求。

  在我看来,文化自信就包含对中国书法的自信。在我看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节”,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一场当代的“好雨”正如杜甫的诗作《春夜喜雨》所描写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的“润物”是一个长期的、慢慢渗透的、 “细无声”的过程。我只是这场“好雨”中的一粒小雨滴,希望能够尽我余生,长期地、永久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书法。

  我相信,伴随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书法,其本身的魅力和精神,始终有广泛的普及面和感召力,一定能以其独特的文化笔触,在新的时代绘写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首先要从‘我’做起

  我在文化系统工作已有45年了,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发展。换句话说,我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实践者之一。

  改革开放给中国文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血液中,就在我们的基因里。在文化上自信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能自立自强。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首先要从“我”做起,从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每一名书法家个体做起,需要我们在每一点小事、每一件工作上践行。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已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战略任务。对我们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来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发挥自身特长,对我来讲就是用手中的毛笔,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将我们古老的中国文化通过新手段传播出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构建,要牢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