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斋对话 对话张世刚先生

2018年04月14日 09:0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张世刚张世刚

  1958年生于辽宁海城。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鞍山师范学院书法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今日鉴藏美术馆艺术顾问。作品获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金奖,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金奖,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大展银奖。入展全国第三、五、六、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全国首届楹联书法大展。

  2013年荣获中宣部“书法三名工程”奖。1990年组织“辽宁省二十九人书法进京展”。1995年参与组织“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2003年9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张世刚书画作品》等专辑多部。曾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书法家。

  时 间:2018年3月30日

  地 点:北京

  对话人:张世刚 李世俊

  李世俊:您刚刚参加了由中国书协举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班,您有哪些学习体会?

  张世刚:通过这几天培训班的学习,我重新对十九大的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的党探索出了一条更加适合本国目前和未来情况的发展模式。我以前也学习过相关内容,但是自己学的东西没有像专家讲得这么系统、这么深刻、这么全面,这几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回去必须好好地深刻学习、深刻领会,把学习的这种精神带到我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特别是带到我的书法创作当中去,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三天过得很充实,收获满满。

张世刚作品张世刚作品

  李世俊:十九大报告当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转型。创新性发展,具体到书法艺术上,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张世刚:中国文化是我们所有思想文化的基础,但是对于书法来讲,它和其他艺术还有一点区别,就是它的文化的属性比较强。例如摄影、美术、雕塑、音乐、舞蹈等,这些艺术更加侧重于生活,更加侧重于社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人的喜怒哀乐。但书法就有一些局限,怎么能够和新时代的思想完美地结合起来,我觉得最主要的一点,是运用中国最传统、最优秀的经典来观照我们的学习和创作。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文化属性。

  大家应该清楚,现在我们讲“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做基础,恐怕也是空中楼阁,我觉得这一点提得非常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其实就是在文化上面的结合,所以说文化自信特别好。文化自信体现在书法上,就是把书法最纯粹、最本质的东西挖掘出来,让大家认识清楚,看明白这个路究竟应该怎么走。

  通过这几年的学习,我自己体会书法的核心东西是什么?是点画,点画不能弱化掉。有人总讲书法是线条艺术,实际上这很笼统,不是很具体,或者说得不是很准确,我们要想把现在的新时代新思想结合起来,就一定要把最传统最优秀的东西看清楚。刚才咱们讲书法的核心是什么,从古代文人设定这种游戏规则以来,一直到现在是没有改变的,也就是点画艺术。那么点画是不是线条?点画也是线条,但是这种线条是经过文人化了的线条,是有规定性的线条。

  我曾经举例子比喻了一下,人是不是动物?答案是肯定的。人是不是畜生?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说点画是不是线条?肯定是线条,它是从线条里分离出来的,经过文人规定、给文人化了的规律性的线条,是形成了八种线条的形式,就叫“八法”。所以无论是写楷书也好、隶书也好、草书也好、行书也好,一定要遵循这八个点画的基本规则。如果丢了这八种点画、基本规则,真正回到所说的原始线条属性上去了,就不成为书法,也不是书法。因为这里面不光强调书,它还有法。所以我们现在写书法的人都强调的是境界、格调、韵味,强调写感觉,其实这忽略了一个法则的问题。这种东西通过我们这些书法家的书写,还应该把它再找回来,在写感觉、写格调、写境界的同时,不要忘掉法则,这就是所谓的书法。

张世刚作品张世刚作品

  李世俊:您学书是从“二王”入手的,特别是对董其昌有很深的研究。现在有的人说书法是线条艺术,也有人说是点画艺术,我认为书法更重要的是点画,绘画更重要的是笔墨。您怎么看待点画和笔墨的关系?又怎么去看待书法和书道这个关系?

  张世刚:曾经有人问过我,说古代书法和当代书法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从形式上来说,古人是以信札为主,所以说古代书法是书斋的艺术,在书斋里把玩。现在的书法是侧重展览、侧重展厅,侧重于视觉的冲击,但实际上它们真正的差异在哪?古代讲究法则,也就是刚才讲的点画。当代书法,因为它侧重的是展厅,所以放大以后往往点画就弱化了,就变成线条了,往往就以线条为主了。那么这种笔墨就变成一种绘画的语言、绘画的艺术。绘画的这种语言,是不能完全拿到书法这里来的,但书法里这种点画的元素是可以运用到绘画里边去的。所以绘画里有一些元素像“钉头鼠尾”之类的,包括有些皴法,还是运用了书法中的元素,借鉴了书法的笔法。书法这种点画是怎么形成的?其实就是毛笔的“四德”——尖、齐、圆、健,“四德”就是毛笔的四个功用。这四个功用如果用好了,其实就是完成了点画的完整性。这八种点画怎么才能把它写得完美?就是要遵循毛笔的“四德”,第一德就是“齐”德,就是能够把笔毛真正地铺开,其实“齐”德是最难用的。点画的形态是按照笔法写出来的,只有正确的笔法才能出现规范的点画。不能因为写个性、写张扬、写性情,而把点画写丢了,或者说不能因为追求个性,然后把笔法写丢了。所以现在笔法一丢,点画就丢了,其实点画才是最根本的。董其昌除了讲究笔法字法以外,他还提倡了一点墨法。提倡墨法就是从董其昌开始的,是从绘画元素中借鉴来的。但是前提和基础还是要遵循笔法,不能丢掉笔法。

  李世俊:您这些年学书从“二王”入手,“二王”是魏晋时代书法家的代表,同时您又涉猎董其昌,是明清时代的书法家代表。您认为魏晋和明清,最大的特点和区别是什么?

  张世刚:前人讲,“魏晋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清尚态”。书法到了明代以后,确确实实已经变成了一种纯欣赏的艺术,大条幅、大对联都是从明清时期发展而来的。董其昌在“二王”基础上有发展、有突破,特别是他在点画的痕迹上,有自己的追求,最主要的就是所谓的“泯灭圭角”。其实咱们现在看所谓的“泯灭圭角”,就是把笔法给弱化了。明代王宠等人,写的都有枣木板味,实际上就是刀刻痕。其实那种东西还是笔法,还不完全是刀刻痕,刀刻也是遵循笔法的。启功先生说“透过刀锋看笔锋”,刀功就是笔功,只不过在笔功基础之上有一点修补。所以明代的书法总体上在笔法上有一些弱化。

张世刚作品张世刚作品

  李世俊:您也非常喜欢写诗,也涉及很多佛家和其他艺术的东西,您怎样看待字外功修养和书法的关系?又怎样认识学诗、写诗和书法的关系?

  张世刚:过去没有那么细的分身,哪个是画家,哪个是书法家。其实都是文人必须要掌握的东西。你要是一个文人,肯定要会写字,写字的人一定是个文化人,不像现在分得这样细,你是画家,我是书法家,他是诗人。过去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是集于一身的,但是现在分科比较细了。作为现在的书法家来说,这些修养还是必须要掌握的。至于怎么能写得更有格调、更有深度、更有境界,那就是真正的诗人了,可能会要求高一点。但对于诗的基本形式,我觉得现在的书法家还是必须要掌握的。特别是对诗的理解、对诗的认识。如果要是写得没有格调或者没有境界,写得不入流,还不如不写,不要去追风,其实写诗不光是把字数凑够了,把形式掌握了就行了。诗要注重意境,要言志。就是通过语言表达诗人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态度,这些必须要有,光是这种文字上的堆积凑成文字平平仄仄,形式以外没有内容,这也是不行的。其实这就跟写字是一样的,光有笔法,而没有书写性,只侧重这种点画,他就是匠人,而不是文化人。董其昌就是有意识地弱化点画,但这是文人的东西,所以说必须要有内容。诗和书法一样,形式和内容都要兼顾好。说实话,我写诗也是玩一玩,真正能够像过去的老先生,还有像古人那种境界还是达不到,只是尝试一下。

张世刚作品张世刚作品

  李世俊:有人说书法有“学院派”一说,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世刚: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书法就是书法,不存在什么社会书法、江湖书法、学院书法。这个提法不是很科学,或者说不是很客观。为什么会出现学院?因为现在的书法已经走进了大学,走进了学科,所以有的时候需要一点量化,需要一些规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模式,所以把这种教学模式称作“学院派”。书法的本体是点画的艺术,但是社会上看得不是很清晰,如果要在课堂上把这些东西清晰地给学生说出来,就需要量化、规范,于是就形成“学院派”。“学院派”一般侧重技法性和一些形态造型。我跟几个同道讲,其实书法的核心不完全是造型,如果只侧重造型,书法就没有了,解体了。造型只是书法的其中一部分,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但现在要适应社会,特别是要适应现在的展览活动,有时候需要在形式上有所强调,因为还要涉及评选、需要量化,所以往往有的时候注重“学院派”的“形式感”的情况比较多。

  李世俊:那么现在的展厅文化,有好多作品拼凑染色,过度的“制作”,您怎么看?

  张世刚:这就是这个时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作品,是展厅所需要的。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法多半都是信札,但是你要把它移到展厅里来,必须要变大,但是真正把草书写大太难了,有几个能像王铎、傅山那样!怎么办?所以就出现了把小信札进行拼接,拼成一张大幅作品。但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不长久的,还是一种形式在作怪,我们称它为“胜装书法”。书法写出来之后,你不能马上就拿到展厅,还要装饰一下,其实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装裱是必要的,但非要给它用一张色纸,制作一种不同的形式,把不同的书体凑到一起,这只是一种拼盘,适合展厅的需要。脱离了经典,脱离了历史的文化,就走向了一个极端,所以现在称这类的作品为“展览体”。互相模仿、互相跟风。其实这都是对传统经典理解不够深、不够透,根基不牢,所以往往就容易跟风走。现在展览的诱惑太大了,大家都在追逐这种展览,看谁获奖就跟谁学,从而形成了一种风气。根本原因就是对经典下得功夫不深,对传统经典理解得不透,缺乏内心的涵养。

张世刚作品张世刚作品

  李世俊:请您给我们《中国书法报》提一些建议。

  张世刚:我觉得中国书法应该是大众的书法,是大家共同的书法,我希望书法永远像春天一样焕发生机,所以我也希望书法更贴近大众、贴近社会、贴近国家的新时代、新精神。书写新的时代、书写新的内容我觉得很有必要,但最主要的还是要恢复书法的本体,寻找书法的原生态的东西,因为这是社会所需要的,我们现在谈的文化自信,其实最需要的是挖掘书法纯粹的文化元素,我希望咱们《中国书法报》,在这一点上不仅要服务于政治,还要服务于社会,同时深挖咱们历史文化留下来的内涵。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书法报)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