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岱平:苦研传统是一种反思 更是一种警醒

2018年04月28日 15:0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第一眼见到熊岱平时,与我想象中还是有不少差距。

  在来之前,有人对我说,他是学传统的,在这方面研究很长时间了。

  传统艺术对当代年轻人来说,已经是相当陌生的词汇了,于是我脑海中生成了一副古代教书先生的面孔——穿着长衫,一把修得很精致的长须,还喜欢喝茶。

  当见到真人时,嗯,虽然与想象中的印象有些差距,但也差不离了。

  他穿着近来颇为流行的中国风麻衣,胡须不长倒也精致,手上还带着不知道什么材质的珠子——果然外表就很传统。

  我又仔细观察了一下他的工作室,面积不大,约20多平,除了一张画家都有的大画案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两面墙边的书籍了,一个博古架上被塞的满满当当,还不过瘾,连空旷的地面都被利用上了,从墙根开始,一本本书籍竟垒起了半人高的书墙。

  从书籍外表的卷曲程度推测,它们中的大部分被反复翻阅过。

  就这样,我们俩的聊天从喝茶开始了。

  我前前后后,也与不少画家打过交道,对这个群体印象总感到很困惑——

  有些画家作品很受欢迎,却对自己的创作决口不提,似乎是商业机密;另一些画家则讲起来滔滔不绝,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看轻了自己。

  熊岱平显然属于第三种人,一开口就毫不避讳自己的经历:

  “我没读过大学,在部队当了16年的兵,是名转业军人。在部队时就喜欢画画,还参与过部队的黑板报评比,也响应号召搞过主题性创作,对传统的研究始于退伍后的近十来年。”

  当学历成了这个时代一块敲门砖时,他的开诚布公还是让人看见了军人身上那股直爽劲儿。

  我开始放松下来,相信这将是一次愉快的交流。

  话题自然从熊岱平从事多年的传统绘画展开。

  传统对于当代画家意味着什么?

  在大部分画家看来,传统是媒介,在简单学习后,掌握了一定技巧,就可以在这棵老树上开出自己的新花。

  而在熊岱平看来,传统是需要反复研究、学习、模仿的对象,光靠做学生几年浅尝辄止是不够的。学习传统,要用更广大的视野来俯视这段艺术史,将历史上的大名家一一仔细研究一番才可以。更为重要的是要抓住中国画的精神,也就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思想。

  有种说法,中国传统美学追求的是:境、净、劲、静——四个读音相近的字,每个背后的含义却大不相同。

  简单来说,中国画需要追求的就是意境、干净、遒劲和安静。

  一张好的中国画作品,神韵在意境,传达给观众一种代入感,能身临其境理解作品的含义;画面在干净,笔到意到,过多的加法反而会弱化中国画的特点;技法在遒劲,用笔时可以有诸多技巧,呈现出的效果却在安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同样,作为一位浸在传统里十几年的艺术家,熊岱平对当代国画并不排斥。

  他说:“我研究传统,不代表反当代,当代的艺术家很多,作品很精彩,但经典少。”

  想要在今日画坛出名,可以选择某个点进行突破,这个点可能是色彩、线条、构图等等,在某个点上做到极致,弱化画面上的其他元素,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强烈的风格容易让人上瘾,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变成了固定套路。

  为此,熊岱平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原来吃饭各色菜肴先走一遍,营养均衡,后来又来了一位大厨,他擅长做“全鸭宴”,把鸭子的各种做法烧到极致,满满一桌子的鸭子,好不好吃?当然好吃,可营养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人在吃饭的时候,总喜欢挑自己喜欢吃的菜,时间久了自然营养失衡,口爽之后,坏了身体。

  研究传统的熊岱平希望做一名“营养均衡”的厨师,从来不会在某个历史大家上停留过多时间。

  比如董其昌,一般人对董其昌的认识还停留在“南北宗论”上,认为这样一位画家一定是死学画的,其实不然,董其昌的作品充满灵动,真正做到了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眺望整个艺术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熊岱平在董其昌身上花了很大的功夫,却又没有拜在“董门”之下,跳了出来,按他自己的话说:“生活在当代的我们要走出传统的一家之言,现在能看的资料如此之多,条件比古人好得多,融汇各家之长不是痴人说梦,是我们这个时代画家所需解决的远大问题。”

  熊岱平还特意强调了一点,在学习传统时,尤其要“讲究”。

  古代的书画家们本质上是士大夫阶级,这些人对生活有很高的品质追求,收藏他们作品的人也是身份显赫的行家,双方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所以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格外讲究。

  如果你是一名大画家,用的纸都可能要亲自跑去跟制纸的人定制一批专用货,装裱就更不用提了,顶级的画家一定要找顶级的师傅去裱,才能再送给藏家时表现出自己的水平。

  而如今扁平化的市场,参与收藏的人越来越多,水平却下来了,究其原因还是没古人讲究了。

  听熊岱平聊传统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喜欢打比喻的他擅长把一个抽象的理论词汇变成通俗易懂的生活体验,即使我不是从事画画的人也能体会到他对绘画的思考。

  今年41岁的他似乎并不着急,没有说非要在不惑之年达到某种成就,还是抱着一颗继续学习的心态。

  虽然,仍然有人说他固执不懂创新,作品老气,但一名有思考的画家,就应该认准一条路走下去,理解也好,责难也罢,绘画本来就是有色彩的,失去了坚持,才是失去了自我。

  苦研传统对熊岱平来说是一种反思——一种对盲目创新的反思,不在于批判他人,而是在坚持自己的观点,或许这就是一名军人出身的画家所特有的品质吧!

  来源:微信公众号(凤凰江苏艺术)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