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塔下话报恩|章剑华人文空间

2018年07月06日 13:0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报恩塔下话报恩

  章 剑 华

  几乎天天路过位于南京秦淮区的大报恩寺塔,但从未进去参观过。前不久应邀前往参观,有幸一睹尊容。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观塔不一样,我的感受是,欲识宝塔真面目,且须身处塔身中。

  原以为,历史上的报恩寺塔,为永乐十年(公元1412)明成祖朱棣初建。到此听了介绍才知道,报恩寺的前身是天禧寺,天禧寺的前身是长干寺,而长干寺的前身则是三国东吴年间的建初寺,该寺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中国第二座寺庙,也是江南首寺。“建初”才是“初建”,可见报恩寺塔的前世今生。

  原以为,朱棣重建报恩寺塔,就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据讲解员的介绍,其中另有隐情。一种说法是,朱棣是通过政变上台的,他想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通行的报恩思想,绕开建文帝,把自己打扮成朱元璋的直接继承人。另一种说法是,朱棣之残暴胜过朱元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仅在“靖难之变”逼死建文帝,而且进行了一场极其恐怖的杀戳,杀人无数。当皇帝后第二年,便下令重建大报恩寺,欲藉佛力以忏除恶业。如此说来,朱棣建塔,名为报恩,实为忏恶。

  原以为,现在看到的新的报恩塔,就是在原址上建一座标识性的单体塔。但来到现场一看,才知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建筑群,既可称之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亦可以称作大报恩寺塔博物馆。据介绍,早在2002年初,南京市有关方面起草了重建金陵大报恩寺方案。到2007年,南京市正式立项,准备重建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但在前期准备阶段,考古人员在大报恩寺原址上出土了佛顶真骨舍利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和佛教圣物,引起海内外极大轰动。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最小干预、原真性与可识别别性”原则,经专家论证和国际招标,决定在遗址上新建钢结构的玻璃塔,这样既可以减少建筑负荷,以减少对遗址地下层的过大扰动,也可避免历史信息的混乱,完美地体现了新塔与古塔传承性与差异性。

  站在远处仰望,新塔高高耸立,通体透明,外面轮廓与古塔相似,内构两个正方形旋转交错构成莲花瓣状,尽显新塔古韵。而新塔的塔座,设计现代,外观新颖,颇有贝聿铭设计的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之风格。

  走进塔座,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明亮空间,不愧为室内遗址公园和宝塔博物馆,既留原址地貌,又有复原画廊;既可膽礼地宫,又可直抵塔顶。在这里最难得见到的是,供奉在地宫内的“感应舍利”和展厅里的圣物陈列,如2008年出土的石函、铁函、七宝阿育王塔以及金棺银椁等国宝级文物。

  而让我尤感新奇的是“舍利佛光”展区,穹顶之下是一尊新型晶体材料组成的涅槃造型的释迦牟尼头像,穹顶之上悬挂了4.2万盏LED灯,通过镜子的映照,共有8.4万盏,象征着佛法84000法门。整个大厅内会变换七色光芒,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圣地。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往往被现实化,现实有时被历史化。古代遗址的保护与复建,就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接,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作为新建的大报恩寺塔,其功能不外于此,其话题也离不开“报恩”两字。不管当年朱棣建报恩寺塔的初衷和动机如何,我们今天还是非常看重该寺的报恩两字。

  报恩是人类永恒的情感。知恩图报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最值得提倡的伦理道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喝水不忘掘井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这些都是我国报恩思想的经典名言。

  报恩的内涵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我们今天讲报恩,也许内涵扩大了许多,报恩父母,报恩亲友,报恩社会,报恩生活,报恩自然。只要曾经有恩于、有益于我们的,我们都要“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只有懂得报恩、学会报恩,并拿出报恩的行动,才能获得更大而永久的恩泽与福报。

  离开报恩寺时,我看到许多穿着汉服中小学生在学习中国礼仪,施以感恩礼。这种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教育方式,我是十分赞成的。但愿这座报恩寺塔,不光是古代遗址公园,更是传统美德传承基地。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

  “章剑华人文空间”

长按二维码识别并关注长按二维码识别并关注

  欢迎大家留言和建议,

  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里,

  相携共进,砥砺前行。

  来源:章剑华人文空间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