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讯|陆衡: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

2018年08月16日 14:0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陆衡,1963年生,苏州人。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古吴轩出版社副总编辑。2003年受聘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助理。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画家,苏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东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陆衡在林散之研究和傅抱石研究领域有较为领先地位,被誉为“林散之研究第一人”。论文有《论傅抱石》《林散之书法的鉴定》《我说碑和帖》等。专着有《林散之笔谈书法》《林散之评传》《傅抱石大典》《中外文学基础知识》(全国教材)等。编辑出版《林散之书法集》,获第11届中国图书奖。

  其书法作品入选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近现代书法展、“林散之奖”等。

陆衡书法作品陆衡书法作品

  陆衡经过30多年的研究,著《正汉字》近800万字,初步建立了“正汉字”体系。此次,凤凰网苏州有幸邀请到了陆衡做客《凤凰会客厅》。

  苏州话是汉语的活化石

  “大多数人认为苏州话不便表现成文字,其实不然。”作为一个苏州人,研究了几十年汉字的陆衡对苏州话有着与常人不同的见解。可以说,苏州话就是汉语的活化石。

  在此次采访中,陆衡从苏州话说起。汉语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之后才有了今日的普通话,而吴语等方言却将汉语的传统较好地保留下来。苏州话并不是写不出的,有些人觉得苏州话的某些字词不便于书写、不常见,其实不然。“苏州话中的一些字、词是以前最常见的,只不过后来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大家就不熟悉了。”

  就比如“投篮球”的“投”在苏州话中就念作Djo,即“殳”的古音。陆衡生动地讲解了从“殳”到“投”的前世今生。以此为例,他认为,就用字和读音上来说,苏州话保留着最纯正的古汉语色彩。

  文以载道,字以载文

  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人不只是“提笔忘字”,更是只写字不“识字”。“识字,是要知道字的内在真正含义。”

  “提笔忘字”固然有电子产品的因素,但是更为深刻地,还是因为当代人并没有真正“识字”,是汉字教育的问题。现在的汉字教育方式,用的最多的还是“死记硬背”式的抄写,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当你不常用这个字的时候,你就会忘记它”。

  创作《正汉字》的目的,是要为汉字正本清源。从汉字的字形、字音、字意出发,让人真正认识、了解一个汉字,“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否则只能是枯枝败叶。作为书法家的陆衡,认为书法创作亦是如此,只有“识字”,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书法家,“否则就是抄书匠了”。书法也是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就书法来讲,陆衡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文化内涵,不能为了书法而书法。因此,他的书法作品多为自作诗文。

陆衡书法展示陆衡书法展示

  在此基础上,陆衡又将《正汉字》中的2000来个常用汉字编成了课本。陆衡相信,凝结了他几十年心血结晶的《正汉字》会影响到今后的汉字教育。在他的观念里,对于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应不论繁简,不论古今,只论对错。“汉字还应继续简化,只要能准确表达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对的。”如果汉语教学从汉字本身的构成、字意出发,那么部分汉字难教、难懂、难用的问题将迎刃而解,这样,一个字一旦记住,那么将永远不会忘记。只有如此,才能令汉字易教、易懂、易用,才不至于“提笔忘字”。

  是独行者亦是大乐者

  近六万个汉字的梳理,陆衡却凭一人之力坚持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工程,陆衡自己也说,他的工作时间是远超于常人的。有媒体称这是一个人的国家行为,确实如此。昔年收录四万多字的康熙字典召集了数十位顶尖学者才编纂而成,而如今《正汉字》近六万字的收录、整理,及不少字的“破译”,却只有陆衡一人。

陆衡释字手稿陆衡释字手稿

  对此,陆衡却觉得十分快乐。《正汉字》的目的就是要把字写正、解对。汉字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象形文字,“这是全人类的财富”,而“正汉字”的过程对陆衡来说又“相当于在破解密码”,在他眼里,破解密码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

  文人的责任感驱使着他“正汉字”,而这又是另一种独特的乐趣,虽是踽踽独行,但他亦是大乐者。

  为此,陆衡特意作了一首小诗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人称陆子苦行僧,陆子自称大乐丞。正字痴痴过夜半,心安一觉太阳升。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