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京新
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美术创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笔下生生趣,心中淡淡然。”
线在手,写在心

把生活与想象捆在一起,一切都可以变得随意灵活:不可能的变得可能,不相干的变得相干,寻常的变得不寻常,死掉的变得活过来。

< 人物造型的三大关 >
第一关: 将形画化
第二关: 将画我化
第三关: 将我真化
过得此三关,可有好前景
过不得三关者,半途而废

速写是一种不能间断太久的长期投入,回收到的效益应该是保持良好的状态和敏锐的感觉。

造型始终是是画里的顶梁柱,非同小可。它可大可小,可粗可细;可方可圆,可曲或直;可虚可实,可放可收;形式多样,变化无穷。若对它规矩过头,它就会变得小里小气,撑不起架势;若对它全无整制,它又会变得没轻没重,立不住根基。



线是一把塑刀,切出来的形是线,挖出来的形是点,剐出来的形是皴,削出来的形是面。

线与面之间从来没有截然的界限,它们可以彼此依托、交织、转换。对它们的任何限定与分割都是在自寻狭路。

速写能快捷记录,能积累素材,能锻炼造型,能提高创作能力,也能把一个画家尤其是“中国画家”毁成一袋“方便面”。

在开放的空间关系中,线的粗细、长短、方圆、曲直、疏密、聚散等等形质都是可以自由转换进而无限变化的。

手上的创作草图可以简而略之,心里的创作构想绝不能有盲点。
独特是造型语言的筋骨,自然是造型品位的血脉。没有筋骨,造型就有残疾,血脉不畅,造型就会僵死。



线是造型结构的自由版程序,可以无限升级,也可以自由更新。线可以有出处,有中生有,举一反三;线更可以无出处,无中生有,自有我在。

苗家服饰造型节奏感很强,点线面、黑白灰与装饰纹样浑然交织,虚实结构明快,形神灵动一体。



少数民族人物题材滋养了我的水墨写意语言,回首这段经历,我依然心怀感恩。

苗家女人 (局部线条细节)
其实,传统经典都是十分厚道的,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总是既规矩森严,又网开一面。

手稿鲜活,是我自己对自己说的悄悄话,创作何尝不应该如此!

当形式与内容没有了界限,画里的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形式的时候,绘画性的品质就纯粹了。视野开阔总比狭隘好,积累宽厚总比单薄好,广泛借鉴总比专工好,心境包容总比偏执好。
对我来说,不觉苦尽甘来比一味甜甜蜜蜜要更加实在,更加自然,更加余味无穷。我的造型根基就在这里。



有,往往是实的东西,是“它”;无,则往往是虚的东西,是“我”。
有些手稿不是一次完成,过一段时间,甚至时隔数年,看着不满意,或是手痒了,拿过来又接着画,过瘾了为止。手稿具有开发想象力的功效,想象力是不需要说明的。而创作,难免有心烦意乱的时候,每到这时,手稿就是最好的“解药”。
平凡手稿中的广阔天地
文/曹天牧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道理虽然老套,但亦不失为真理。绘画作为艺术的门类之一,当然也遵循这个理念,于是就自然而然的牵扯出了一系列问题——绘画该如何源于生活?取材于什么?而又如何高于生活?应当进行怎样的加工再创造?
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上,周京新先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处理方式。周先生的绘画创作中,总是去画那些“普普通通的人”“普普通通的花草”,正是这些源自于最平常的生活中的人和事,给了他无尽的创作灵感与动力。套用周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作画的过程中,我往往要用些自己喜欢的‘生活原形’作参照,我画里那些‘高于生活’的东西,往往都是‘源于生活’的”。

具体来说,周先生在绘画中的造型上,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在造型这件事上,实在是有着太多可以深究的东西。过于追求形象的逼真,往往失去了绘画本身所应当具有的神韵与灵气,而另一方面,很多时候抛开造型而一味地追求所谓意境,则往往是绘画功底不足的人的遮羞布。

周京新在绘画中,始终把造型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把真实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在他看来,如果造型不真,那么又谈何形象的生动和表现力呢?
只有鲜活真实的形象,才能完整的表达出画家所要传达的感情,才能具有灵气,才能彰显作者的内心世界。干干净净的描画这个世界,正是周京新在绘画中的追求。若绘画作品做到了所谓真实,却没有一种纯粹与纯净质感,亦或是高洁的品格,那也只能是庸俗的作品罢了。


在周京新的绘画中,无论是怎样的构图布局,怎样的用笔用墨,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高贵的人格与纯洁的灵魂,这种创作态度和格局,正是他作品的感人之处,因为纯粹的心态与境界,要比那些看似“高深莫测”,“实用的”所谓各种“创作技巧”要高明的多。须知卖弄笔墨技巧和投机的作品只能影响一时,却不能流于后世而被终将被人遗忘,只有自然,自由,纯净的作品才能给后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和熏陶。


这次出版的《周京新创作手稿》,正是周京新创作生涯的一次总结。在周先生的视角中,创作过程中的草稿,手稿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可以说和绘画作品处在同等的位置上。因为在他看来,每一次的手稿描绘,亦是一次重要的创作,也是自己内心想法的体现。

周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始终要求手稿生动细致,因为没有构思完整的手稿,自然谈不上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而另外一方面,每一次手稿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过程,于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大有裨益。



文章撰写:曹天牧
责任编辑:郡主 雪国

图片来源:《周京新创作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