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历代书家中,女性书家比较少见,我们知道的便是诸如卫夫人、管道昇等,目前针对女性书家的研究资料也不多,仅有零星寥寥的记载。本文即是针对现代女性代表书家周慧珺的研究,从她的学生李静的书法入手剖析周慧珺的书法教育观,以此还原周慧珺的教育观念。
[关键词]周慧珺 李静 教育 创新 观念
弁言
谈及李静的书法,就不得不提及她的老师周慧珺先生。目前针对她的艺术研究成果不是很多,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她的关注程度。我们知道,周慧珺先生腿脚不好,但她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了病痛,创作了一幅又一幅的精品,可想而知,其中的辛苦是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周慧珺与李静亦师亦友,情同母女。可以说,李静是周慧珺一手培养起来的书坛后起之秀,从李静的书法中亦可折射出周慧珺的书学思想。本文即从学书历程、教育观念等方面来剖析周慧珺的书法教育观,以此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
周慧珺(1939—),浙江镇海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出版有《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周慧珺行书字帖——历代爱国诗词选 》《周慧珺行书杜甫诗选》《周慧珺楷书前后赤壁赋》《周慧珺行草千字文》《周慧珺教魏碑》等。
周慧珺出生于浙江镇海的商人之家,家里收藏甚富。受家庭熏染,周慧珺自幼学习书法,起初受父亲周志醒影响学习赵孟书法,但“赵书”中的清秀流美一路书风并没有激起她的兴趣,反而无意间发现的米芾《蜀素帖》令周慧珺心生荡漾,从此心摹手追。周慧珺本人在一次访谈中就曾谈及她对米字的喜爱:“米芾的书风跌宕取势,一泻千里,有‘刷字’美誉,我很喜爱。我觉得这还是和我的性格有关联,我喜欢刚强的一路。”自此,周慧珺遍临米字,从米字中汲取养分。
此后,周慧珺又得沈尹默、翁闿运、拱德邻等几位大师亲授,在1962年的第一次上海书法展览上以节临米芾《蜀素帖》崭露头角,渐渐走上专业的书法艺术道路。随着书艺上的渐入佳境,一场“噩梦”悄然袭来。1966年至1976年,周慧珺经历了最动荡的“文化十年”,其在《自序》中言:“‘文革’中,家庭遭受变故及自身受疾病折磨,这一时期的书风追求雄强刚健,以表达自己逆境中不甘屈服的心志。”曹正文先生也记录了这一时期周慧珺的创作情况,他说:
周慧珺原有一个幸福的家……但在十年动乱时,灾难没有放过这个家庭,房子被无故没收了,一家三代六口被赶到这间被阳光遗忘的小屋里。除了床,还是床,吃饭桌子也被挤在走廊上。当时周慧珺嗜书法如命,她白天在灯下铺纸、磨墨、挥毫;到了吃饭的时候,她只能让步,独自靠在床头,用手指临空默写古代名家的墨迹。晚饭以后,桌子总算归她所用。家人们都进入了梦乡,她却神游于墨香的天地之中。十年寒窗陋室中,米元章的潇洒,王羲之的奇伟,黄庭坚的清劲,赵孟的秀美,颜真卿的凝重,都一一聚集到她的笔下。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在博采古今名家精华的基础上,闯出新路,形成了自己风流蕴藉、挺拔俊美的艺术风格。
现实环境的艰辛并未将这位不服输的女书家打倒,相反,她一直在执着地前进。她并未囿于米字一家,而是广泛涉猎,有所取舍,终成自家风格。
李静(1956—),出生于上海。现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女书法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书协副主席、行书专业委员会主任。著有《周慧珺传》《一生一首翰墨诗——周慧珺》,出版有《李静书法作品集》《李静教汉简》《李静行书宋词二十四首》《周慧珺、李静解析米芾〈蜀素帖〉》等。
李静自幼喜欢写字、画画,当时经常替小姑姑写毛笔字作业。此后的一段时间,李静都是靠自学,直至1972年在一次上海的书法展上见到周慧珺,自此结下了不解的师徒情缘。
李静书法初学褚遂良、颜真卿,后取法魏碑多种。行书主学米芾,兼学黄、苏、蔡等,稍后学张旭、怀素等草书。结识周老师后,李静在其教导下开始勤攻苦读,不断汲取周老师书法艺术的精华。起初,李静的书法并未逃脱周慧珺书法的藩篱,素有“小周慧珺”之称,及至“80年代中期以后,她东渡日本留学,开阔了视野,汉魏、唐宋、明清无所不涉,尤倾心折服于汉简帛书的古朴率意及明清书法的跌宕多姿。并对日本假名书法的章法布局颇为欣赏,创作时常借鉴并加以发挥“,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由上可知,周慧珺、李静皆对米字用功甚勤,学书经历也很相似,但她们的书法并未被米字所束缚,而是广泛取法,博涉兼收,走出了适合自己的路子,形成了不同的书法风格。
二
周慧珺从小生活在一个富庶的家庭,书画收藏丰富。但她的一生并不顺畅,坎坎坷坷。童年时期的周慧珺很快乐,走上书法这条道路应是受父亲周志醒的影响,她曾回忆:“父亲对我的影响特别大。我一直记得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做生意是肮脏的,搞书画是清白的’,因而从小就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练习写字,甚至定下日课。”[5]可以说,父亲周志醒算是周慧珺书法学习的启蒙老师。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使周慧珺家庭遭遇重大变故,房屋、字画等被没收,一家六口生活窘迫。此时的周慧珺不仅要面对身体的顽疾,还要担负起家庭的开支,但这恶劣的外部因素并没有阻挡住她追求书法艺术的脚步,反而如痴如醉地心摹手追。
幼时的日课为周慧珺日后的书法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书初学赵孟,后于米芾用功甚勤,青年时代得益于沈尹默、拱德邻、翁闿运等大家指导,书艺进步神速,将米字的“八面出锋”、欹斜跌宕、“刷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米字基础上,又广临北魏碑版、汉简木牍,继而上溯晋唐,下及明清,取法多样。她的书法并没有限于一家,而是一直都在学习多家,广泛吸收,融为一体。可见,在书法道路上她一直都在探索、创新。
如若给她的学书历程做一分期,80年代以前,周慧珺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帖学派;80年代以后,受翁闿运先生影响,其对金石碑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了对碑学的探索,应是碑帖融合一派。纵观周慧珺的书法,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面貌。她的前期书法是不容置疑的,米字的内涵尽显。及至后期,她开始学习金石碑版,这一举措是好的,证明一直在进步、创新,但并不是在学碑的过程中她是用帖学的意味去写的,总感觉书法中少了一丝碑的韵味。
纵观周慧珺的艺术生涯,其成名应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一次被大众认识应是1962年举办的第一次上海书法展览,被大众熟知并轰动书坛应是《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的发行,由此引发了“周慧珺热”,可以说达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其后,周慧珺便进入上海中国画院成为专职书法家,在此期间,多次访问日本学习交流;再后,周慧珺当选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启用沃兴华、戴小京等人,开始了振兴上海书坛、弘扬书法艺术的工作。可以说,在书法艺术上,求变是她一直都在追求的;在工作上,她一丝不苟,为中国书坛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
在中国书法史发展长河中,女书家还是占少数的,像周慧珺和李静这样亲密无间的师徒关系更是书史上难见的现象。周慧珺曾对李静说过:“这一生有了你,多了很多快乐。”对于李静来说,能拜周慧珺为师才是她此生最大的幸运,长者改变了晚生的整个人生!是啊,李静不仅拜周慧珺学习了书法,还从她身上学到很多书法以外的知识。笔者认为,李静不仅继承了周慧珺的书法,而且有自己创新的见解,下面逐一剖析一下。
学书历程。周慧珺书法初学颜、柳,后受父亲影响学习赵孟,再后于米芾用功甚勤,在学米基础上,又广临北魏碑版、汉简木牍,继而上溯晋唐,下及明清,取法多样;李静书法初学褚遂良、颜真卿,后取法魏碑多种,行书主学米芾,兼学黄、苏、蔡等,稍后学张旭、怀素等草书,尤倾心于汉简帛书的古朴率意及明清书法的跌宕多姿。
两人学书取法多样,且李静受周慧珺影响,亦于米字下足功夫,且形成了不同的书法面貌。
我们先来看周慧珺的书法,
是周慧珺80年代的书法作品,可以看到她将米字的八面出锋、疏密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再看图3,是她近年的作品,这一作品将早年作品中透出的锋利有所收敛,增添了碑学的意味,将碑融于帖中,给人一种端雅、大方的感觉,又不失刚强的一面。
再来看李静的书法,同样是学米字,前期李静书法风格和周慧珺的很像,我们来看图1和图2,可以看到李静学到了老师书法中的精髓。及至后期,书风为之一变,将汉简、日本假名书法融入自己的书法中,看图4,章法布局上借鉴日本假名书法的排列分布,结体、线条千变万化,富有节奏感,可以说,李静在继承老师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书风。
书法教育。周慧珺和李静在教育上都有独特的见解。周慧珺认为,临帖很重要,更可贵的是可以遗貌取神,融会贯通而成自家风格。周慧珺说:
写字不必笔笔中锋,要妙于起倒,达到四面灵动、八面出锋的境界;字的结构就是布白,字由点画组成,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相守,才成艺术品。
还说:在熟谙了用笔技法以后,要特别注重笔势气势、结体造型的有机结合,即便是临摹,也不能忽略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字写活,写出精气神来!
再来看李静的见解:
在入门学习时,准确地掌握书写技能的知识至关重要。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像执笔、运笔的方法,书写时,指、腕、肘、肩的作用和关系,多是用文字来表述,即使有部分图解,也很难描述出书写运动中的准确定位。
周慧珺和李静的观点如出一辙,李静是周慧珺一手培养的,书学思想自会受其影响,她一直按照老师这种打好基础、求新求变的路子去走,从而取得了显著成就。
创新。从两人书风的变化来看,创作上的创新一直是她们书法艺术中所追求的。两人都学米,而每一阶段的书法风格都有所不同,都在由量变引起质变,书法风格大相径庭。
周慧珺并不认为学自己就好,郭舒权在谈李静书法时说:到日本留学期间,字很像周老师,这一手字在日本也大受欢迎。后来,周老师便对她说:“你写的像我,不是好事,要跳出来。”于是,李静就大胆地从经典和民间书法中,尤其是从汉简中汲取自由、瑰丽、神秘的营养,并善翻古人之意,逐渐化成自己的书风。
可见,周慧珺一直引领李静朝着一个创新、求变的方向走,从而两人书法各有独特风格。
周慧珺曾说过:“深入传统、开拓创新永远是艺术家的追求目标。”可见,创新是周慧珺一直追求的。这一点,李静深受影响,在《对书法的思考》一文中,李静曾说:“我决不诋毁流行书风,相反从心里钦佩那些孜孜不倦地追求,虽天真不成熟却勇于闯荡创新的人。”还说:“最后说说自己的创作体会。首先我对书法是很热爱的,临池三十余年,想得最多的还是书法,也时时想着创新,想走出自己的路。”
李静成功了,“如果说,李静的早期作品中,有老师周慧珺的影子,那么,在她近期的书法中,已经充分展现了与众不同的个性。她依然保持着早期的豪放洒脱,然而已经面目大变,读者可以在她的作品中发现汉简的刚劲简练,似乎也能看到日本现代书法的飘逸奇崛”[11]。李静曾说:“与以前的作品拉开距离,告别旧我,是我目前的追求。瞧,我连名字都改了。‘落款:李一儆。’]由此可知,创新是永远不变的追求。
结语
周慧珺是当代著名的女书家,她把她的艺术历程称为“书道苦旅”,可想而知,其中的酸甜苦辣是常人所不能体会的。当她挣脱了现实的枷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时候,爆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最终在艺术上取得了突破,成为这一群体的代表,为中国书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们研究周慧珺,应当从她对书法的教育层面出发,找到共同点并联系起来,这样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对于这一具有创新意识的女书家,我们赞叹她对艺术的热爱、追逐,更被她那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折服。她给予我们的既有精神上的鼓舞,又有书法上的信念——应当具有创新意识。我们应当追逐前人的脚步,跟随时代的评判标准,勇敢地去探索书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