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熊岱平山水画:沉潜传统明性情

2019年01月05日 20:37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日前观赏熊岱平山水画,颇见功力,典雅文静之气沁然;复与其交谈,性率真而多思悟。乃知岱平为当今画坛不多见的、真正沉潜于传统的青年才俊。其道之正,其志之笃,实在可喜可嘉。

  我很看重熊岱平十多年来中国画研习与创作的成果,因为它们预示着未来。纵观古今,凡是有作为的艺术家,风格个性之形成,必经历“筑基——明性——变化”三个阶段(当然其间也有交叉)。筑基,即广泛研习与吸纳传统优秀文化素养,为未来构筑厚实基础。明性,即认识与发现自我本性,明于知己,方能确定契合本性的审美取向,实现“境与性会”。变化,即通过感悟自然,澄怀观道,化为胸中意象,灵活运用已有的丰厚积累,进行艺术创造,水到渠成地展露出个人风格,给传统增添新鲜血液。回望20世纪大家,齐白石以禀赋中最宝贵的童心为出发点,将文人画诗书画印结合的传统,与民间艺术的造型、色彩观念相融合,创造出前无古人的“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境界。傅抱石以奔放洒脱的本性为出发点,独创散锋笔法,将传统用笔的丰富性推向极致,使全笔皆尽抒情写意的功能,且能表现出山川云气的光感、动感和朦胧美。

  熊岱平正稳步行进在筑基与明性的正道上。急于求成,是当今画坛青年通病,多半对传统浅尝辄止,而后便放言“创新”。他们所谓“个人风格”,仅是一点点毫无内涵的表面化的“符号”。而熊岱平却是以一种虔诚、敬畏的心态步步深入。从近现代名家入门,上溯清之四王(尤重王鉴)、石涛、八大,明之董其昌,元之黄公望、倪云林,进而入宋。愈是心摹手追,他愈是觉得“传统是一座大山,你离它越远它就越渺小,你靠它越近它就越高大”。“历代大家就像一座座高山耸立在面前,我必须努力攀上这些高峰才能领略中国绘画的传统精髓”。唯其如此,岱平不仅逐步熟练掌握传统中笔法、墨法、水法、章法的基本规律和丰富多样,而且深入领悟其创造诗性意境的内在精神。这就高出常人一筹。

  沉潜传统的过程同时也是“明性”的过程。个人秉赋、性格、气质、情致的特殊性,不是“生而知之”的,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被外界“慧眼”发现,特别重要的是被自身发现。清醒的自我认知,关系着一生的命运走向。从岱平半拟古半创作的大量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传统选择性地汲取,这正是处于“明性”之中的表现。对他亦已绽露的画风,画界同人或评为“苍浑雄厚、俊逸潇洒”,或评为“清新、明朗、雅丽、灵动”,或评为“苍茫、浑厚、清润”,都有一定的依据。我所看重的是他显现的艺术潜质——以平常乡野之景入画,运用灵动清润的笔墨,创造苍茫静雅的诗境。这是通悟、活用传统以彰显本性的、极其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自号“苍润斋主”的岱平,似乎已经寻觅到了攀升审美理想高度的阶梯。

  岱平任重道远,往后的路怎么走?交谈中我转赠他三位先贤格言:一是李可染说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二是张璪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三是董其昌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岱平深以为然,一再表明自己仍然处于动态之中。我相信,岱平有此心胸识见,定能在大自然中有独到的审美发现与心灵感悟,进而确立借古开今、化古为新的独特风格,前途未可限量也。 文/马鸿增

  熊岱平艺术简介

  号苍润斋主,1977年10月生于江西丰城,在宁从军十六载,现居南京。201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高研班。2018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创作研修班,现为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详情请见今日扬子晚报电子版B8版

  作品欣赏:

太行山写生系列之一 47cm×74cm 2017年太行山写生系列之一 47cm×74cm 2017年
扇面 30cm×62cm 2018年扇面 30cm×62cm 2018年
太行山写生系列之二 74cm×49cm 2017年太行山写生系列之二 74cm×49cm 2017年
太行山写生系列之四 48cm×74cm 2017年太行山写生系列之四 48cm×74cm 2017年
太行山写生系列之三 48cm×74cm 2017年太行山写生系列之三 48cm×74cm 2017年
梦里家山图178cm×96cm 2018年梦里家山图178cm×96cm 2018年

  来源:扬子晚报扬眼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