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达意 歌曲传情 笔墨畅怀
——中国古典诗词演唱与书画演绎
文/汪家芳
联合国驻欧洲总部和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位于瑞士东北郊的日内瓦湖畔,与巍峨的阿尔卑斯山遥遥相望,可谓“一座“世界之城“,在这里缔结着一系列深刻影响人类社会与文明进程的重大条约。
万国宫前,五大洲四大洋的国旗方阵庄重而挺立,五彩而缤纷,迎风飘扬,喻示着人类团结与文化的融合。此值新年之际,联合国日内瓦的国际文化大事件中再被添上浓重的一笔
2019年元月3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盟组办,并由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中国声乐艺术研究中心和TimeRanger公司承办,同时还特别获得了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等外事、国际机构的鼎力支持,由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男中音歌唱家、国际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携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主任、著名纲琴演奏家孙颖迪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丁筱芳,中国美术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汪家芳在日内瓦歌剧院大厅举行“中国古典诗词与书画一一廖昌永中国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
在元月3日晚将这座古老的十九世纪后期的日内瓦沙龙剧院大厅灯火辉煌,洋溢著节日的气氛,沙龙剧院由音乐厅和展览厅组合而成,参加音乐会与书画展的嘉宾与外国友人有: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特命全权大使、常驻代表俞建华先生,中国驻瑞士使馆日内瓦参赞、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新闻与公共外交组织、驻日内瓦代表团劳工组织、世界气象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电联、国际移民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国际音乐联盟、新华社、凤凰卫视、经济日报、国际广播电台等欢聚一堂,欣赏别具一格的中国古典诗词的演唱与传统书画在舞台上的演绎。
著名歌唱艺术家廖昌永声情并茂的男中音演唱把听众带入诗一般的境界。由艺术家丁筱芳与汪家芳各自创作的16幅水墨淋漓、色彩斑斓,蕴含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书画作品,徐徐映现在了每位观众面前,旋即,全场响起阵阵欢乐的惊叹与热烈的掌声。诗词达意,歌曲传情,笔墨畅怀,三项饱含中国传统精华的艺术元素联袂献演,不仅在世界舞台积极传播与弘扬海派艺术,更是让西方观众领略到了中国国粹艺术的博大精深。
一 ,诗书画与艺术歌声珠联璧合
自古以来,中国诗书画艺术有“三绝”之美誉。大约从唐代郑虔以同时擅长诗书画创作技艺以后,“三绝”便成了书画家多才多艺的美称,甚至成为对一个书画家的要求条件。后人将唐朝诗人王维呈现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艺术境地,成了对诗词与书画作品评价的常用考语。
前人有“唐宋人的诗画是密合后的超脱,而倪攒、八大的诗画则是游离中的整体”之说。在我看来,诗书画三者有着必然的“内核”关联,诗书画三者间,既有异中之同,也有同中之异。
以诗与书关联为例,书法即是文辞以至诗文的“载体”。唐代孙过庭 《书谱》说:“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齐,黄庭经则怡择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欢。”由此可见,字迹与书写时的情绪有关系,写者的情绪也会对作品风格产生不同的影响。诗与画的密切程度远大于诗与书之关联。诗与画关系,有如同胞兄弟般之密切,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即是生活。自然界中的山河大地、秋月春风、巍峨建筑、优美舞姿、悲欢离合等等现象,既是诗人随手拈来的创作元素,也是画家笔下亘古不绝的题材。此次,我配合廖昌永教授《中国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演唱曲目专题创作的《枫桥夜泊》国画,采用水墨技艺、工写兼备等特有手段,以月光下的枫桥、钟楼以及河道与船舶等为背景,勾勒出了诗作者张继羁旅愁思及冷寂孤单的游子情怀。再说书与画之关联。书与画以艺术品种来说,有着共同之处。一幅画供人欣赏,一幅字也无二致。一幅好字吸引人,往往并不少于一幅好画。书与画在一个国家民族中,既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经历,又有直到今天还在受人爱好的特殊因素。与其说“书画同源” ,不如说“书画同核”更能概括它们的不可分割之属性。
以我浅识,包括演唱在内的中国音乐,与古诗词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诗”与“歌”相伴相生,它们如同一对孪生的姐妹,好诗的诞生激发了包括演唱在内的音乐形式多样化,而音乐对诗歌的内容、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清人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记载,“积字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来看,诗歌和音乐相结合更是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段,两者之间有着很多共同之处,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的“韵律美”。
二, 海派文化传播与弘扬任重道远
海派文化是上海加快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一大基因,具有上海特色和特有韵味。运用与弘扬海派文化这块金字招牌效应,加快推动城市建设良性发展,任重而道远。
海派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是吸纳吴越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融合近代西方文化,而形成的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商业性等独特个性的文化流派。历史上,上海在五湖四海、南来北往、五方杂处、承接传统、贯通中外的交汇中,形成了养分富足的多元文化生态。这在客观上加速了海派文化的发育壮大,包括海派书画、海派京剧等艺术品类在内,均是这种文化生态的产物。
海派文化不仅“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而且崇尚国际风范、谨守规则法度、勇于打拼创造。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文化要素集聚、文化生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其中,海派文化是上海都市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上海发展进步的重要源泉。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怎样变迁,海派文化永远不会过时,而只会历久弥新。
海派文化是上海城市形象的“活广告”。“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属于海派文化的内在特质。这种文化气质让上海可以实现各种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也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让上海融入世界,让世界汇聚上海。同时,海派文化又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精神引领的作用。“一带一路”的宗旨,就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与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也注重人文交流、文明互动。在这方面,上海艺术家应当投身其中,积极参与并扩大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人文交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借鉴吸收融合各国优秀文化,发展自身文化,进而形成兼具世界潮流和地方特色的“新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见证了上海的过去,也将伴随上海的未来发展。2019年元月3日当天,廖昌永教授在日内瓦歌剧院大厅举行中国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以及同时展出的32幅中国书画艺术品,就是带有鲜明海派特色文化传播的创新性实践。期间,丁筱芳与汪家芳两位书画艺术家,契合音乐会演唱曲目,各自创作了16首与歌曲同名的中国书画作品,共同演绎了“其音悦耳,其画传神,其书畅怀”的精气神之大美。
汪家芳于2019年元月3日写于日内瓦
(作者:汪家芳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