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外”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具象实验工作室邀请展7月12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这是具象实验工作室邀请展的第二回展。这个以上海美术学院艺术家为主体的具象画展遴选和集结了姜建忠、石至莹、周胤辰、肖江、潘文艳、李晴艳、游帅、陶大珉、何龙生、汪一、李淜、黄菁菁、袁崇寅、王蓓祺、任璐、杨子行、马楠、高清、柳靖惠、庄婕,共20位画家的90幅作品参展。展览试图以多样化的风格面貌呈现他们执着的学朮坚持和深切的问题意识。在当代艺术强势合围和数字文化的语境下,具象绘画何为?在今天,艺术家如何坚持具象绘画的理念和美学实践,以具象绘画语言进行创作,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社会生态,表达艺术家的精神向度和“心灵的具象”,在当下语境里“重构具象”?上海美术学院的“工作室制”是院长冯远教授、执行院长汪大伟教授在学院教学科研改革方面的全新探索。
展览的组织者,具象实验工作室的学术带头人姜建忠教授认为:“此次展览以上海美术学院的创新发展为依托,通过教学与展览的结合,旨在打造以上海地域文化为特征的有当下思考、有学术性的绘画作品,以丰富和拓展当下学院具象绘画教学体系及机制的内涵。”与此同时,架上绘画及其具像绘画所面临的重新再生长的课题需要省思。“重构具象”就是展览的一种问题意识和学朮理念的呈现,它是建立在对于城市文化特质和学院精神的反思与前瞻基础之上的。上海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轫地,也是油画艺术从样式移植到滥觞传播的重镇。所谓“重构具象”不是废弛既有推到重来的解构和颠覆,而是坐实在城市历史文脉和学院教育体系逻辑关系上的阐发和延展。“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和“闳约深美”的学院精神为当下的具象绘画探索与实验提供了丰沛的文化资源和坚实的学术支点。因而一方面,“重构具象”在今天已然不是孤立于学院层面关于教学体系传承和沿革的学理分析,或者仅仅是具象绘画本体语言探索的形式革新行为,无疑,它是一次与时代社会紧密联结的学术梳理;另一方面,它恰恰彰显了上海美术学院融汇和秉持“海纳百川”海派文化精神和“闳约深美”学院精神与时俱进的一种艺术自觉。
于是,“重构具象”是“都市文化在画布上的展示,是当代文化精神指向上的重新形塑”。这里,绘画语言的表现性和时代性成为都市文化意识和当代文化精神指向所彰显的风格取向和形式表征。展览从不同面向切入“重构具象”的创作实践。这次参展的20位艺术家都有着学院的背景,但是他们各自在自身的艺术道路上探索实践,拓展延伸着学院的新概念,展现了新时代艺术的可能性和生命力。姜建忠教授坦言,一个城市的文化必须是多元的,但是经典艺术的品质高低是直接反映一个城市文化素质高下的重要标志。他说经典不是仅仅复制传统,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修正和拓展传统的概念。
由此,我们在展览所容纳的作品中得以看见表现城市人文肌理以及艺术家的精神形迹。我们还可以看见艺术家在具象绘画语言上的某种修正和发展。我们也可以看见艺术家更为深切的人文关怀。具象之“象”不再是实在之“象”、客观再现之“象”,而走向一种可延展的可能性;更丰沛的意“象”世界。
作为上海美术学院一个教学科研平台,以姜建忠教授领衔的这个工作室,立足于探索将传统的学院教学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进行创作的全新教学模式。工作室以年轻艺术家为基本队伍,这也为这些年轻人搭建了平台。工作室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鼓励学生和青年艺术家多出作品、多出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象外”这个展览的多是“80后”的女性艺术家,她们的年纪更具勇敢的创新意识,对生活的思考有敏锐而细腻的感受力。与此同时,她们秉承了中国女性艺术家不激不厉的艺术态度和学院文化精神,赋予作品独立而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艺术表达。女性具象人物是她们中很多人共同的题材内容,几乎可以看作她们自我意识、自我本相的写照。
总而言之, “象外”展是对架上绘画以及具象绘画根源性的一次反省和未来性的一次探索。并且,这种艺术自觉更反映为一种具有时代特质的开放性思维。
据悉,上海美术学院将进一步的鼓励和推动以学院创新改革为依托的学术展和教学成果展,不断提升和拓展学院的教学水平和学术视野。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19日。
作者:徐明松(艺术评论家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編輯、《象外》展策展人)
展览名称:具象——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具象实验工作室邀请展第二回展
展出时间:2018年7月12日-7月19日
展出地点:刘海粟美术馆2/3/4厅(延安西路1609号)